正文 第二十三章風土人情3(3 / 3)

不巧的很,這年夏天競讓盛宣懷的七姨太看上了。這位在上海灘上獨領風騷的交際花來到煙台後,動了“洗海澡”的雅興。當時又沒有海水浴場,她又不能穿著旗袍遊泳,就把衣服脫了,放進了一個臥棚,意外的是,剛好那個臥棚的主人,一個姓鞠(或者姓曲,其後人是煙台救撈局的第一代潛水員,現居住在榮成石島)的海碰子回去取物,於是看到了七姨太的白身子。這還得了,竟然犯了“眼睛的錯誤”!道台大怒,非宰了那個“眼珠子不規矩”的“漁花子”不可!鞠姓海碰子聞訊,嚇得連夜跑到了榮成。後來,南方一船載著貢品在煙台附近發生海難,貢品全都沉入海底,盛宣懷奉旨打撈,老佛爺特旨一定要打撈上那顆碩大的“祖母綠”珍珠(據說,慈禧下葬時口含的正是這顆珍珠),害得盛宣懷寢食難安。他這次不再蔑視“漁花子”了,改稱海碰子為先生。四處禮聘“碰海的能人”,但卻大海撈“珍”,偏偏撈不上這顆“祖母綠”,有人建議找這位鞠姓,因為鞠在海碰子當中最負盛名。嚴旨之下,盛宣懷隻能“不以看到愛妾肉身為忤”,不僅“赦免”了“罪行”,而且開出了很高的工碼,豈料,海碰子卻來了特有的傲骨,決不為金錢所動,而偏偏要個“是非”:到底誰調戲了誰?得給我說清楚!

無可奈何,盛老七到底是久慣情場,拿出上海灘上久經曆練的騷勁來請“漁花子”了。

海灘上人頭攢動,都想看看道台大人的如夫人有什麼精彩的表演。本來就花枝招展的姨太太真的是風頭十足,她要當眾脫下那華麗的旗袍……豈料,卻突然聽到大喝一聲:“滾,我怕髒了我的眼睛!”

海碰子的眼睛是神聖的,他凜然下了海……

無魚不成席

黃花魚

在煙台,稍微正式一點的宴席上,必上魚,而且必上鮮魚。上幹魚,那是欺負“莊戶孫”,是會引起風波的。

一般的宴席不會隻上一道魚,多半是“鳳頭魚尾”,即雞打頭、魚打尾,取“年年有餘”的吉利。在萊陽,最講究的是用五龍河產的大鯉魚,實在買不到魚了,也得用木頭雕刻一個,放在盤子裏,倒上點醬油水兒,放兩點蔥花,以取其象征意義。在此之前,上菜之間必定還有一道魚,甚至兩道魚,見了魚,陪客的必端杯讓客人“幹杯”。

待客之魚,首先得有個好名稱。當然,頂好是名稱與口味皆佳,像黃花、加吉,名兒好聽,肉也細嫩,然而,光肉好吃,名字不佳卻不行。鴉片,味鮮肉美,可是名兒難聽,“丫頭片子”,何況讓人聯想到毒品!刀魚,就食用而言,也是上品,可是其魚性之殘酷讓人聯想到一刀兩斷,這魚就決上不得席麵。舊時在年關將近時,東家照例要請夥計吃一頓年飯,吃過之後就各自返鄉過春節了。東家如果想在來年辭掉某個夥計,又不好明說,“君子斷交而不出惡聲”,怎麼辦?就在這次年飯上端上一盤刀魚就行了。放在誰的麵前,誰就得做“另謀高就”的打算。明年決不會再光顧這家買賣。

老煙台宴席上的上魚,其文化檔次不是為了“借吉言”諧音。後來的婚宴上必上“老絆”魚,說是“老絆”音同“老伴”,其實那是後來移民過來的。老煙台隻稱“勞子”魚,而且沒有囫圇吃勞子魚的習慣。“勞子”隻是切塊炸出來進行再加工的原坯。

加吉魚上席之後,要把頭衝著主客,意味著“尊你為大”;主客則拿起筷子鵮眼,“畫龍點睛”“沒有所謂”“頭三尾四”“肚七背八”之類的規矩。豪飲而不酗酒,區別於山林狂徒,也是煙台飲食文化的特點。

12.民歌民謠

中央組織部有從民謠中尋找反腐敗線索的舉動。讓人心一振,因為這舉措不似“做秀”。中國傳統文化中就有一條“采風”,其要旨大體相同,都是從民謠中察知民情的意思。

不過說實話,下情到了靠民謠才能以達上聽,這種文化就該認真反思了。

煙台的民謠傳統更強一些。掖縣的“連片子”就是一種獨到的文化現象。

民謠自然有傳統的,比較成熟,而且不太涉及大事,有兒歌的情趣;新鯿的可就有點辛辣了,體現著民間反主流派的智慧。這種民謠往往也迅速流傳,在流傳中形成不同的版本。但一般說來生命力較短,“熱點”過後也就銷聲匿跡了。

吃魚歌

加吉頭,鮁魚尾,火拉(鰳魚)肚子鯰魚嘴。(指魚體最好吃的部位)

農民錢

農民錢,輩輩傳;買賣錢,六十年;漁民錢,當年完。

辭了灶

辭了灶,年來到。閨女要花兒要炮。老婆要副裹腳布,老頭要頂新氈帽。

山鴉雀

山鴉雀,尾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把娘趕到山溝裏,把媳婦背到炕頭上。關著門,堵上窗,和他媳婦稀裏呼嚕喝麵湯。

鹽民苦

下雨鹽民愁,晴天鹽民苦。烈日往來鹽池中,赤腳蓬頭衣襤褸。斥鹵滿地踏霜花,鹵氣侵肌裂滿腹。糠秕野萊未充饑,食罷相看淚如雨。

鐵匠謠

鐵錘叮當響,晝夜辛苦忙。煙熏又火燎,爐前汗如漿。累斷脊梁骨,難養爹和娘。三百六十行,最苦是鐵匠。

(注:流行在芝罘二道興隆街眾多的鐵匠鋪。采集於橋頭德豐爐。)

小老鼠

小老鼠,嘰嘎嘰,門間後裏唱大戲。搬他姑姑叫她姨,二升麥子吃上了,嘟噠嘟噠送回去。

一領席

一領席,兩領席,滿天星鬥七月七。

一塊磚,兩塊磚,俺請姐姐站雲端。

一領箔,兩領箔,俺請姐姐過天河。

一片瓦,兩片瓦,俺請姐姐下地耍。

俺請姐姐吃地瓜,姐姐教俺摳蓬花。

大的摳在門簾上,小的抵在鞋尖上,

不大不小摳在枕頭上。

圓月了

圓月了,圓月了!

一畝地,打石了。

(注:當時一畝地打一石糧,就是理想。)

小老鼠,上燈台

小老鼠,上燈台,偷油喝,下不來。吱吱哇哇叫奶奶。奶奶說:“偷油喝,心眼壞,下不來,應當該!”“好奶奶,好奶奶!我能改,我能改!”

喜鵲叫,叫喳喳

喜鵲叫,叫喳喳,攙著爺爺到俺家。爺爺爺爺你坐下,又裝煙,又倒茶。姐姐燒火把雞蛋打,媽媽剁肉包餛飩。爺爺心裏樂開了花,摸著胡子撓腳丫。

小叭狗,你看家

小叭狗,你看家,俺上南山摘棉花。摘得快,摘得淨,絮個棉襖不挨凍。

大月亮,照四方

大月亮,照四方,開開後門洗衣裳。洗得淨,漿得光,哥哥穿著上書房。

小白菜,地裏黃

小白菜呀地裏黃,剛剛三歲死了娘。跟著爹爹好好過呀,就怕爹爹娶後娘。娶了後娘一年整呀,生個弟弟白又胖。弟弟吃麵我喝湯,想起親娘淚汪汪。

石榴開花像火紅

石榴開花像火紅,撚子大叔披大紅,頭上紮的包頭紅,脊梁上大刀穗頭紅,手卡長槍纓子紅,大旗飄飄滿天紅。見了官兵眼珠紅,狗頭流血遍地紅。

紅頂子,馬蹄袖

紅頂子,馬蹄袖,喝人血,吃人肉。哥哥當了撚子兵,殺淨狗官報冤仇。

櫻桃好吃樹難栽

櫻桃好吃樹難栽,小妹有話口難開。千言萬語心裏擱,有話說不出來。

自從小妹去放羊,哥哥常到山頭望。山頭高來山頭低,打柴望不見你。

自從哥哥去打柴,小妹(兒)常到山頭來,哥哥打柴天天日,小妹(兒)掛心懷。

龍配龍來鳳配鳳,富配富來窮配窮。風掃地來月當燈,不嫌哥哥(兒)窮。

太陽一出天明亮,照到哪裏哪裏亮。照到花兒花兒開,照到妹(兒)心上。

(這是一首有曲調的演唱民歌,演唱時最後兩句重複。)

新民謠

四等人

一等人送上門,

二等人人托人,

三等人走後門,

四等人沒有門。

四千車

縣委幹部帆布篷(吉普車)

公社幹部一三零(貨車)

大隊幹部澎澎澎(拖拉機)

小隊幹部雙腳蹬(自行車)

畫某公嘴臉

喝酒:七兩八兩不醉;

打牌:三天兩夜不睡;

跳舞:三步四步都會;

工作:千方百計收費。

領導就是開會,

管理就是收費,

協調就是喝醉,

效益就是漏稅。

革命小酒天天醉,

喝壞了黨風喝壞了胃。

喝得單位沒經費,

喝得老婆背靠背。

老婆告到了常委會,

書記說:該喝不喝也不對,不能喝酒快讓位。

老婆告到了某紀委,

紀委說:我們也是天天醉。

狠狠心,老婆上了聯合國,

安南(聯合國秘書長)說:

中國特色我不反對,就怕你們喝出了遊擊隊。

大黑山島的閨女

大黑山島,五個村莊。

土島的閨女會釣魚;

南莊的閨女會撇水;

北莊的閨女會騎驢;

大濠的閨女會上樹;

船旺的閨女一口餅子十口魚。

13.風情故事

在煙台作為民間口頭文學的風情故事流傳得更廣泛一些。由於它不僅僅與一個旅遊景點聯係在一起,而且更多了些“情”的因素,所以不僅在大車店、夥計屋的炕頭上成為人們的談資;在老太婆的針線筐旁邊,姑嫂們一起繡花的空隙裏,也為婦女們津津樂道,成為下一輩最早的“鄉土教材”。

這些故事自然版本不盡相同,但也符合“無奇不傳”的編撰規律,所以很吸引人。

這類故事彙集起來可以有多方麵的用途,至少在旅遊上可以取代那些“葷段子”。

禿尾巴老李;

海神娘娘;

崆峒島的來曆;

鮑魚不過珍珠門的傳說;

對蝦為什麼回遊;

鯽魚的故事;

神筆劉耳枝;

月季仙子的傳說。

禿尾巴老李

全國各地都有“禿尾巴老李”的故事,煙台也有很多傳說,茲舉一例。

禿尾巴老李是一條黑龍,它老家是棲霞,父親姓李。

它媽媽把他生下來,一看是一條小蛇,不大功夫小蛇就不見影了。到了第三天頭晌,回家來吃奶了,就變成了一條大黑龍,尾巴搭在大梁上,探著頭到它媽懷裏吃奶。一下子把它媽嚇死了。它爹一看,這是什麼怪物!拿起斧頭,一下子把尾巴剁掉了。黑龍一痛,就抓起它爹扔到海裏了,一溜火線,不見影了。從這,尾巴再也沒有長出來,就叫成了“禿尾巴老李”。

東北,黑龍江是一條大江,早先不叫黑龍江,白蛟住在這兒。有這麼一天,來了條黑龍,就是老李,要占這條江。白蛟不讓占,就打起來了,把這條江攪得翻雲覆雨的,大浪丈天起,江水一陣白,一陣黑的。兩個一連打了好幾仗也沒分出個勝敗來。

這天,老李想到了它的膠東老鄉。膠東人闖關東的特別多,江岸上都有膠東人的村莊。老李就托夢給江岸一帶的老鄉,請他們幫忙。

怎麼幫這個忙?等著江水發黑了,就是老李來了,趕緊丟米麵、好吃的東西;等到江水變白,丟石灰。

這天夜裏,江岸膠東人都做了這麼個夢,大夥兒湊到一起一說,都信了。有人出頭買米麵、好吃的東西,有的去買石灰。買來了,都堆在江岸上,大夥兒也在岸上等著。

果然,江裏大浪翻起來了。大夥兒一見水發黑了,一齊往裏丟好吃的東西;一發白,就丟石灰。一連好幾回兒,老李贏了,占了黑龍江,白蛟一股子火,跑到興凱湖去了。

打這兒,才叫黑龍江。

膠東人,乃至山東人,坐江船,百病不犯,打魚也比別人多。過興凱湖可就不行了。山東人得把嘴閉得“登登”的,一張口,漏出了山東口音,馬上就翻船。白蛟記仇。

海神娘娘

傳說在宋朝初年,福建省蒲田縣海邊一個村子裏,住著一戶姓林的漁民,生有一男一女,女兒叫林默,聰敏過人,美貌無雙,心地善良,常幫助村裏的孤寡老人擔水劈柴,縫補漿洗,深受鄉親們的稱讚。

一天,林默的父兄出海打魚,她和母親在家做飯,她燒著燒著火就沉沉地睡過去了。母親見她在睡夢中咬緊牙關,蹙著雙眉,手扒腳蹬,非常吃驚。連喊數聲,她也不醒,就越發慌張了,便使勁地推她,半天,她才猛然醒來,連聲大呼:“不好!”

母親驚問:“我兒,出了什麼事?”

她說:“剛才女兒夢見爹爹和哥哥在海裏翻船落水,女兒咬著爹爹,拉著哥哥,正向岸邊遊來,突然母親推我,不由得張口‘啊’了一聲,把爹爹丟了,隻救得哥哥,爹爹肯定凶多吉少了。”說完,珠淚連連。

母親道:“我兒不要胡思亂想,天色不早,快去看看他們回沒有。”

林默剛要出門,門外就傳來了哭聲。隻見哥哥渾身是水,走到母親麵前哭訴道:“我和爹爹在海上遇難翻船,兩人抱著一塊木板正往岸上遊,突然一個大浪把爹爹卷走,隻孩兒一個人逃了回來。”

這時母親才知道女兒不是一個“凡人”。

漁民也漸漸知道了這件事,每當在海中遇到霧天,狂浪迷向時,就向她祈禱。這時奇跡就出現了,或者見到前麵有紅燈閃爍,或者很快就風浪平息。這樣,林默就不知救了多少漁民的生命,人們稱她為“海神娘娘”。

可是,人們再也見不到她的身影了。

原來,林默是龍女轉世。由於泄露了天機,玉皇大帝震怒,把她貶到了一個小島上。

後來,漁民們便到處尋找海神娘娘的下落。一天,他們來到了渤海灣,隻見一個小島上祥雲繚繞,金光萬道,海神在半空中若隱若現。

於是,漁民們就在島上建了廟,就是現在的顯應宮,塑了海神娘娘的神像,並一年四季香火不絕。

廟島因此而得名。

崆峒島的來曆

據說唐僧取經之後孫悟空被封為佛,耐不得寂寞,東遊至煙台,看中了海中小島,跟道祖呂洞賓打起來了。打得難解難分時,土地爺出來調解:佛道相爭,天下慣例,唯獨在煙台卻是和睦相處。眼前小島各取一字,叫空洞島豈不是大家共享的洞天福地?後來,“空洞”二字演變成“崆峒”。

鮑魚不過珍珠門的傳說

北長山島的西北端和擋浪島遙相對峙,人們稱之為“珍珠門”。

相傳很早以前,鮑魚在大海中生活得自由自在。後來北海龍王起了歹心,想把這“海珍之冠”據為已有,便令蟹兵蝦將將鮑魚全部趕往珍珠門以北,並封大蝦為珍珠門鎮守將軍,不準鮑魚過珍珠門南一步。

受封的大蝦受寵若驚,弓著個腰,日夜在門前巡邏。這下可苦了鮑魚,想起以前大海漫遊的歲月就淚流滿麵,痛恨龍王的貪欲。她伺機逃跑,渴望有一天可以到大海中去。

一天,海龍王在龍宮設宴,大蝦也應邀前往。在酒席上海龍王敬了大蝦一杯酒,大蝦就得意忘形起來,喝得酩酊大醉,忘記了職守,鮑魚便伺機順流偷偷遊往門南。

大蝦醒酒之後,不見了鮑魚的蹤影,萬分恐慌,忙去追趕,很快就追上了鮑魚,並嚴令其即刻返回。

鮑魚哪裏肯聽?一個個都緊緊地貼在了礁石上。

大蝦無奈,隻好返回龍宮,稟告北海龍王。龍王聞之大怒,為殺一儆百,在珍珠門南掀起狂風巨浪,蔚藍透明的海水被攪成泥黃色,沒過幾天,逃出的鮑魚都被泥沙嗆死了。

從此之後,鮑魚再也不敢到珍珠門南了。

因此,長島曆來有“鮑魚不過珍珠門”之說。

對蝦為什麼回遊?

對蝦

傳說過去對蝦都居住在渤海灣裏,因有蝦王把守要道,而不得遊出外海。

雄蝦王鎮守珍珠門,雌蝦王鎮守砣磯島海域。每年春秋兩季,對蝦都要向蝦王朝拜,渤海灣的對蝦就成群結隊的。

長山島上的漁民十分敬重蝦王,逢年過節都要供奉祈禱。因此,出海捕蝦都是滿載而歸。

南方的漁民來捕蝦,卻總是空手而歸。他們不解其謎,就摳心挖膽地想探求秘密。

一天,他們發現砣磯島呂山口東端的峭壁下金光萬道,仿佛是隻大金蝦在那裏閃閃發光,駕船駛近一看,意是一塊大蝦模樣的礁石。他們猜想這一定是蝦王的化身,於是就把“蝦頭”鑿下,運到了南方。

他們猜對了。那正是雌蝦王在憩息。

從此以後兩個蝦王各居一方。每年秋天,群蝦都要遊出渤海,到南方去朝拜雌蝦王,春天再返回渤海。久之,就形成了對蝦春北秋南的回遊規律。

鯽魚的故事

傳說貞觀年問,唐太宗率領大軍乘船渡海東征高麗。一天樓船路經長島時,被詩情畫意的海島風光陶醉,一不小心,競把玉璽掉進了海裏。

這可非同小可,太宗急令水手下海打撈,可惜因水深流大,一直沒打撈上來。

太宗心急如焚,仰天長歎道:“功成垂敗竟在稍有不慎之間,難道能讓朕半路收兵不成?哪個若能撈上來,官升三級。”

話音未落,忽見海裏冒出氣泡,泛起水花,眾人正疑惑不解,卻見一條大魚浮出水麵,頭頂著玉璽向太宗遊來。

太宗急忙取下一看,果真是自己墜落海底的那方玉璽,真是高興得手舞足蹈。

可他光顧著捧著玉璽高興,卻忘了封賞功臣。那魚可就慘了,頭頂玉璽處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迄今仍長在頭頂處。因而得名叫“鯽魚”。

神筆劉耳枝

明末,萊州出了個著名的書法家劉耳枝,他被明思宗稱為“神筆”。

原來明思宗見太和殿(金鑾殿)上字跡模糊,便命工部官吏重新擇人題刻。不少人推薦劉耳枝。因為這劉耳枝少時家貧,曾在大澤山中居紅廟石屋內采柿葉練字,書名遠播,“揮毫大澤龍蛇舞,采向空山柿葉稀”,然而,也正因為如此,給太和殿題簽似乎缺乏顯赫背景。

劉耳枝受命之後,懸腕運筆,揮灑自如,一揮而就。思宗與百官前來觀看,見這字體雄渾,十分高興;然而驀然之間發現那個“太”字少了當中一點,成了“大和殿”。

工部郎中慌忙替劉耳枝解釋:“古時大、太通用,這是劉耳枝特意為之。”

話音未落,不識相的劉耳枝開口否認。

思宗臉色頓時沉了下來:“這不寫錯了嗎?”

群臣莫不惶恐不安,皇帝怪罪下來,龍顏有雷霆萬鈞之威,這還得了?

耳枝卻鎮定白若:“待我補筆。”

說罷,他撂袖握筆,飽蘸墨汁,舉目仰視,然後運足力氣,將筆朝上一擲,大筆脫手而出,不偏不歪,恰到好處地給“大”字點上了一點。

群臣拍手稱絕,思宗龍顏大悅,讚歎道:“卿真乃神筆也!”

月季仙子的傳說

萊州月季花的來曆,有這樣一段傳說。

王母娘娘過生日,邀請各路仙人來瑤池宴會。月季仙子采了滿滿一籃子月季花,作獻給王母娘娘的壽禮。她正駕祥雲趕赴天宮,路過萊州雲峰山時,隻見這裏山青水秀,風景誘人,便動了耍心,降下雲頭,玩耍起來。她很高興,放下花籃,一邊采集各種鮮花,一邊撲風捉蝶。

過了一會兒,忽然想起了拜壽的事兒,趕緊回到放花籃的地方。“天啊!”她大叫一聲,原來這月季花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生長的地方,都生根發芽了。她想上前把花拔起來,可新生根的月季花長刺,無可奈何,隻好空手到了瑤池,向王母娘娘如實稟報。

王母娘娘大怒:“大膽月季仙子!耍心太大。來呀!把她趕出南天門,下凡去吧!待修煉千年,才準返回天宮。”

月季仙子下凡,到萊州找到了月季花。她也愛上了這塊肥沃的樂土,不想再返回天宮,就嫁給了一個年輕的窮花匠。從此,小倆口精心地培育月季花。經她侍弄的月季花,開花格外水靈,什麼顏色的花朵都有,而且月月都開。人見人愛,很快遍布全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