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要港口
煙台港口的建設史開端甚早,有人說早在唐代之前就是“東方絲綢之路”的起點,史書上的“轉附”即今日的“芝罘”。即以近代而論,現代化的港口也可追溯到煙台、龍口。
然而——勿需諱言的是,煙台港口建設落伍了,用現任主者的話說,就是“欠債太多”,愧對了追物主賦予的那麼多港口資源。
那些嘶喊“國際化大煙台”的人,昨天還在跟著上級大喊“學大寨”呢!他們懂不懂得“港多大、城多大”的道理姑妄不說,但是吞吐量遠不及後來居上的青島、大連,卻是不爭的事實。湛江有了新港,塘沽也有了新港,煙台的新港卻在人家建成了幾十年之後。可怕的是完全沒有汗顏。
至於“港口意識”,“海洋型思維”等等軟件的差異與損失,那更是難以估量的。
煙台港;
龍口港;
蓬萊港;
三山島港;
廟島港;
海廟港;
長島漁港;
鳳城港。
煙台港
煙台最大的港口。北距大連港89海裏,西北距天津238海裏;南距青島港238海裏、上海港520海裏。隔海與朝鮮、日本相望。
2001年,煙台港共有泊位47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21個,年內貨物吞吐量完成2190萬噸,其中外貿吞吐量1105萬噸。集裝箱完成12萬標準箱。旅客運量達到401萬人次。
煙台港遠在1861年被辟為通商口岸後就跟十多個國家有貿易往來,據《煙台港史》統計,1875年由煙台港結關出口的外籍輪船已達709艘次。1984年煙台被列為14個沿海對外開放城市後,更成為重要的對外窗口,現在有一百多條航線連結著五洲四海。
港口設施十分先進,是一個現代化的港口。隨著“西港池”的建設成功,更增加了吞吐能力。
龍口港
位於萊州灣東北側龍口灣內,距煙台86海裏。
煙台境內最古老的港口之一。1914年1月,北洋政府決定開辟龍口為對外貿易商埠,1917年,地方采取官督商辦形式,招股集資組成龍口興築公司建築碼頭。1918年9月動工,1919年12月竣工,碼頭長300米。
2001年龍口港共完成吞吐量656萬噸。其中外貿124萬噸,滾裝171萬噸,集裝箱51000箱,總收入接近一億元。
開辟了日本關西、韓國釜山等集裝箱航線。
蓬萊港
位於膠東半島北端,蓬萊縣老北山西側,距旅順港64海裏,煙台港42海裏。
蓬萊港由東西防波堤環抱而成。
1985年客貨碼頭總長150米,有貨場麵積1.28萬平方米,漁業碼頭位於客貨碼頭南端,有燈塔、燈樁、信號台等助航標誌;但畢竟不是一個大港。
隨著旅遊這一“黃金產業”的崛起,這裏是出入長山島的必經之地。每天都有數十個航班的輪渡往返於長島與蓬萊之間。
三山島港
位於萊州市區3.3公裏三山島村後,是一座漁商混合港。
1972年開始碼頭建設,可至1978年方主體工程竣工,建成的碼頭僅210米,20000噸以下的泊位僅5個,另有1000米的擋浪壩。
1981年開始擴建,到1988年年底,碼頭總長增加了240米,達450米,有20000噸以下泊位10個,貨場麵積1.2萬平方米。
三山島港是一座優良漁港,而且瀕臨風景區,發展前景很好。
廟島港
位於廟島東側。
古係登州外港。據《蓬萊縣誌》載:“凡南北往來朝鮮、日本、大沽的船隻,均泊於此,上水增薪,多達數百隻。”唐、宋以來,既是我國四大港口要道之一,元代更成為南糧北運的樞紐。那時,這裏帆檣林立、商賈雲集,大者載運千餘石,小者數百石,一隊隊滿載皇糧官船,彙集於此,《登州府誌》雲:以海運複國者莫盛於之。“在古代的國際航線上,廟島塘成為避風、錨泊、補給的天然良港。
在現代則成為漁船前沿集散地,每當春汛、秋汛魚蝦捕撈旺季,魯、遼、冀、津蘇的漁船雲集,多達千隻,進進出出的大小客貨機輪絡繹不絕。
海廟港
位於萊州市區北9公裏薑家村北。
清末,海廟口為漁商混雜港口,漁船和商船多停泊在海口東側。民國時港口一度十分興盛,大連、天津、營口等地商船在此停泊,為東北到膠東富庶之地最短航線的終端,是物資集運的最佳泊地。1958年將港址遷至海口西側,新建木質結構碼頭,改稱海廟新港。可惜“大躍進”的年頭敢吹“畝產萬斤”,卻隻修簡易的木碼頭,300噸的小輪船都得距岸3公裏停泊,然而,由於腹地的經濟基礎使然,這裏仍與羊角溝、天津、大連、龍口、煙台、青島等地通航,成為萊州海上運輸樞紐。
後經多次擴建,但仍不大。
長島漁港
座落於南長山鎮獲溝村西側海邊。
1978年竣工,主體碼頭長428米,港池麵積七萬餘平方米,可停靠1000噸以下船舶。
備有庫房、大口深水井,年平均裝卸魚貨8000噸。水產養殖品3100噸。供冰9000噸、水7000噸。
鳳城港
位於海陽市南部。
1979年12月建成矩尺型石砌引堤,全長有1057米,寬16米,北端攘陸地,南端向西建成重力式混凝土方塊碼頭一座,長100米,高潮時可停靠500噸級貨輪兩艘。位於碼頭東端的漁業碼頭,長56米,有助航燈樁一座。
鳳城海灘有萬米沙灘海水浴場;還有旭寶高爾夫球場。
當年太平灣碼頭及碼頭上的驗貨房
老煙台的碼頭工人
小舢板過駁轉運旅客的情景
2.馬路大街
馬路大街是一個城市的血脈,不惟是市容的核心。人們往往過多地注意了“臉麵”而忽視了“鼻孔”,所以用石頭堆砌成敗筆,有許多現在或未來成為“建築垃圾”的東西。
沒有文化個性是痢疾的命根。馬路大街隻是此病惡性發展的結果。好像“打擺子”,一個主者一個思路,投資與效益不盡相持。
煙台的馬路大街曾經是最富個性的,甚至可以說獨一無二的。尤其難得的是它與地域文化那麼和諧地柔和在一起,使煙台具有個性的魅力而屬於未來的世界。
隻可惜這種個性已經和正在消失,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因為煙台地域文化中還有“追求時髦”的負麵效應。
濱海觀光大道;
大馬路;
南大街;
朝陽街;
北大街;
解放路;
煙濰公路;
煙威公路。
濱海觀光大道
濱海觀光大道是煙台的“香格裏榭大街”,猶如“上海的外灘”,是煙台的“眼睛”。從市區北端煙台山開始,緊貼海岸,貫穿市區,直至養馬島。
沿途風光旖旎,一路都是“藍色的祝福”。看海中自帆點點,黛島聳峙,聽海鳥啁啾,波濤細語,那種愜意已不可名狀,再見一路繁花似錦,名樹如翠,更是心曠神怡。
沿途有不少旅遊景點,如東炮台,黃海娛樂城,更是值得一遊的地方;沿途還有不少特色建築,如瑞典領事館、國際會展館,組成一個“曆史的長廊”,這裏濃縮了煙台的曆史,啟迪你還在曆史與未來的交會點上退想。
入夜,這條大道璀燦奪目。它的地麵引進國際最先進的材料,它的路燈也運用了世界最先進的技術。夜幕垂掛,花燈齊放,火樹銀花,爭光奪彩。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一曲無限浪漫的合奏。真的是目不暇接,美不勝收。
濱海觀光路十分“耐讀”。乘車漫遊,一目十行,可把山光水色盡收眼底;舉步漫遊,沐浴海風,可將恬靜情懷全揉心中。累了,可在海岸,也即道邊的石凳上小憩,和大海對話,做寧靜的幽思。
那時你才明白:什麼是大海……
大馬路
古老的城市都有大馬路,以便順序往下排:二馬路、三馬路、四馬路,煙台的大馬路當然是市區最早最寬的馬路,他始建於1860年,全長1300米,是當時的“馬路之最”。
不過,煙台的大馬路是全國任何一個城市的大馬路所無法比擬的,因為它是煙台“地域文化”的象征,是東西文化交融的結晶,是煙台這所城市區別於其他任何城市的“文化品位”。近代史上中國北方唯一的沒有租界的“國際社區”。
在這條馬路上,有著當時最大的洋行——英國人馬茂蘭開的“仁德洋行”;有著當時最大的教堂——美國牧師慕雅哥創建的基督教堂;有著幾十座歐美式的別墅,造型各異,都融進了東方建築藝術的特征,其中就有俄國領事館、荷蘭領事館,還右毒焉稱之為“洋人子弟小學”的““之罘小學”,以及日本小學。
值得注意的是,這裏決非租界,更非洋人聚居的地段。這裏盡管洋風濃鬱,甚至是最早通行公共汽車的路段,但卻是華洋混雜,華人為主的主要繁華街道。這裏集中了商號、洋行、醫院、學校、會社、報館二百餘家,但活躍其間的絕大多數是中國人。煙台人在這裏創造了全國獨一無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態——融小洋樓和四合院為一體的“中西合璧”生存狀態。是“城市學”難得的“特殊形態標本”。
老煙台的洋灰道
大馬路東端
可惜現在已經難以尋找到它的遺址了。在“廣場熱”中也趕了“時髦”成為海濱廣場。但是,煙台人有著難以泯滅的“大馬路情結”,大馬路消失之後,在偏遠地帶仍然會不時見到“大馬路小吃店”、“大馬路火鍋城”之類的招牌。
南大街
是市區東西交通的主要幹道,也是市區商業中心。
街名是改來改去的,叫過南大道、南大道街、南大街、躍進路等。1956年即成現在規模,六七十年代並入隻楚路,現全長8390米。從此,四十年不變老麵孔,直至2003年才開始變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