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四章社會發展1(2 / 3)

解放前這裏擁塞著商鋪、作坊。民國初,曾在中部有一百業市場,是民眾飲食、娛樂、商貿、農貿活動交易場所。市場內設“遊仙樓”、“會仙樓”,演出曲藝、雜嬰,很黨幣民歡迎。

建國後拓寬、整修的繁華南大街,有許多重要建築,如煙台展覽館、百貨大樓、勞動大廈、華聯商廈,亞細亞大酒店、工人文化宮、文化廣場等。

朝陽街

“老煙台”都知道朝陽街是煙台“洋味”最濃的一條街,它1923年就鋪柏油路麵,1939年設街下暗排水溝,是舊中國難得的一條既沒有汙泥濁水,也沒有乞丐行乞的美麗而繁榮的大街。

1880年,德國商人首先在街北段開辦盎斯洋行,此後中外商人蜂擁而入。值得國實業家李東山在街南段創辦“寶時造鍾廠”,成為中國機械鍾表工業的發端。此後,這裏又有了不少的鍾表店、藥品店,以及飯店、照相館。這裏的商業門麵建築是典型的“東西合璧”,向陽街麵為西式造型,內部和店後卻是中式結構。這點與煙台早期形成的商業區,例如北大街,一般無二;不過這裏卻大多是二層樓房,“樣板”卻是天津,體現著煙台“小樓文化”的特征。

當年的朝陽街

這條街上的藥店以賣西藥為主,兼賣中草藥、成藥。有南洋大藥房、山東大藥房、斯誼藥房、震亞藥房、北洋大藥房、新華藥房等。

這裏還有著不少的銀行,有人稱這條街為“煙台的華爾街”;外國人也給它起過“洋”名字,叫“卡皮萊街”、“茲蔓蔓街”和“花市街”。

叫它“花市街”不僅因為它有夜總會跳舞場,有絕色“女招待”的協立夫飯店;還因為與它平行距離甚近的太平街是煙台的“紅燈區”,那裏有豐乳肥臀的舞女在咖啡館酒巴裏徜徉。朝陽街其實是煙台“可樂文化”的發祥地。

北大街

煙台是最早解放的城市之一。1945年編寫的“八路課本”是中國最早的鄉土教材,其中有一課就是《煙台最長的一條街一一北大街》。

北大街始建幹1750年,該街中有座大廟,以大廟為中心向兩翼發展,湧現出一大批老煙台著名的商家店鋪,如瑞蚨祥、生生堂等,形成了煙台首條商業街。商貿範圍涉及四周各縣,街市興隆發達,因而聞名遐邇,俗稱煙台為“煙台街”,就是指的這裏。這條街成為煙台商埠的中心,不僅因為1905年成立的總商會設立在大廟裏。

現在的北大街因為改建已遺址罕見,僅有一座舊樓尚未拆除,改為“文物商店”。

古老的北大街

解放路

舊煙台東西長、南北短。南北通衢當以三裏長的解放路為首了。原來是東河,民稱東南河,與西南河相對,後加蓋成為大道,1948年煙台第二次解放才更名如此。

這條路的北端在大馬路西口處,建有我國著名的民族工業“張裕釀酒公司”。所以,公司往北直至海邊路段曾被叫做“張裕路”。1930年,所謂“政府”在命名上巧立規章,不準地名如何、不準人名如何;下麵也就巧出“對策”,於是“芝罘中學”改為“誌孚中學”(煙台一中);“張裕路”就改為“璋玉路”,留下了曆史的笑柄。

煙濰公路

鐵路通車之前是煙台最重要的經濟大動脈,為煙台的發展作出了曆史性的貢獻。

1920年11月始建,1922年1月全線修通。東起煙台,經福山、蓬萊、龍口、萊州,終點濰縣,全長近三百公裏。當時是全國三條好路之一,現被稱為206國道。

煙威公路

連結煙台、威海的主要經濟大動脈,為全封閉高速汽車專用公路,全長70餘公裏,兩端出口均連接市區通衢。

沿途風光秀麗,大部路段從鬆林中穿過,是高標準的“生態公路”;接近威海,有中國最大的跨海大橋,景觀尤其旖旎;威海出口處有“中央電視台威海影視城”更是觀光遊覽的好去處。

早期的海岸路(今濱海廣場)

3.現代建築

盡管步履蹣躕搖擺,但是煙台在向現代化城市前進。煙台的麵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標誌自然是眾多的現代化建築。

從海上眺望,盡管畫麵不能體現城市規劃者的“藝術匠心”,但也得承認,林立的高樓群錯落有致。批評者可以指責“一座碑、三爐香”(指擋在二馬路口的某大廈和附近的三幢超高層住宅樓)但現代化的樓群卻無疑是煙台城市化的裏程碑。

當然,現代建築遠不限於摟群,城市的建設者們在眾多的領域灑下了智慧的汗水,曆史應當感謝他們。所以有些遺憾,很多情況是主者自以為是,“無知加蠻幹”的“地域文化基因”導致,是一種“趕時髦”。煙台的文化積澱中有“追風”的孽根,讓他們“頂風”實在是苛求。

黃渤海分界線碑;

煙台國際會展館;

煙台體育場;

三合塔;

金都大廈;

農博園。

黃渤海分界線碑

矗立在南長山島南端林海公園景區的至高點上,是一座造型十分別致的巨碑。主體高9.7米,寓意是建碑年代恰是香港在租借百年後回歸;底座邊長12米,象征著一年四季在兩龍耕耘播雨下均獲豐收,雙龍對脊,臥龍揚尾,大有吞雲吐霧之勢,東側之龍,鑲嵌“黃海”二字,通體雪白;西側之龍,鑲嵌“渤海”二字,則色略青。兩龍各自獨立,卻因龍脊上四道銅環緊緊相連,而又渾然一體,象征著四海平安。碑的正麵,“長島”標誌牌下又有兩條巨大銅鏈,用來點題。這裏即是黃、渤海的分界線,又是雙海在長島融洽地交會在一起的。

這個建築充滿了現代旅遊意識,它絕對是他處無法“克隆”的。世界上惟有此地才在黃渤海的分界線上。可以讓遊人踏在那條顯眼的卵石帶上拍照——人們無法不在這裏留影,因為在這裏你可以腳踏雙海,成為同時擁有黃海和渤海的巨人。這種豪情豈一個“吹”字可以了得!

那條卵石帶從雙龍之間穿過,是名副其實的黃渤海分界線。

煙台國際會展館

位於東郊,瀕臨海濱觀光大道。

一座造型別致的建築聳立在藍天之下,依山傍海,環境特別優雅。這裏已經多次成功地舉辦過大型國際會展活動。例如一年一度的APEC果蔬節,就是在這裏舉行的。

前麵有視野廣闊的大型廣場,仿佛鑲嵌在碧海之濱。中央一個碩大的地球儀,在訴說著煙台人“五湖四海交朋友”的美好願望。眾多繁花似錦的花壇,象征著友誼之花永遠開放。

這裏不僅是連結世界政治經濟的紐帶,也是遊人觀光,休閑的好地方。

煙台體育場

20世紀即將結束的時候,煙台體育迎來了新世紀的曙光——終於有了像模像樣的中心體育場了。

中心體育場坐落在煙台體育公園。體育公園在煙台東郊,依山傍海,是一個較大的係統工程,體育場無疑是重點工程之一。它位於體育公園的中心,呈橢圓形,長280米,寬250米,建築麵積5.5萬平方米,可容納觀眾4萬人,屋麵采用鋼結構拉膜罩棚技術,覆蓋座率達60%以上。

體育場內有8條400米跑道和10條100米跑道,場中心為標準草皮足球場,周圍設有跳高、跳遠、撐杆跳、鉛球、鐵餅、標槍等比賽場地,看台上設有52個高檔貴賓包廂;看台下設有可供餐飲、娛樂等的服務設施和配套的商業網點房。該工程由煙台建設集團承建,全部按甲等體育場標準設計,達到國內一流水平,可以承辦國內重大體育比賽,大型文藝演出和經濟活動。

煙台人盼體育場正如盼圖書館一樣,有不少歲月了。解放前一直沿用了劉珍年訓練部隊的操場,俗稱“南操場”,僅有200米跑道,連個看台也沒有。20世紀50年代,迫於城市規劃的必備“硬件”,建了一個體育場,但“五十年一貫製”,設施陳舊不說,連建築也出現了危機。現在終於有了體育場了,盡管遠離市區,但人們還是趨之若鶩。

三合塔

以訛傳訛成為“三和塔”,其實,隨便查查詞典,例如最權威的《漢語大詞典》就可以知道,含有宗教意義的應是“三合”。在儒、佛、道“三教合一”處,哪裏會有牲口草料拌合的“三和”?笛子與琵琶“和弦”的“三和”?既然以“儒佛道”宣稱“三合”確鑿無疑。僅此一字就可看到煙台地域文化的負麵效應:一是盲目崇拜權威,二是趨眾心理,所以就留下了貽笑大方的錯別字。

“三合塔”是在1999年重修的,建在海拔397米的塔山主峰上。據說,這裏曾發現過七百多年前至元年間的一段殘碑,推論這裏有古塔存在,又據民間傳說稱,這裏曾有過“黑牯塔”,於是就請南方某大學設計了仿古建築——三合塔。日夜施工,1999年建成。

新建三合塔高39.9米,七層八麵。外型秉承宋元古塔遺風,內有天宮、地宮和觀光扶梯。天宮珍藏建塔捐獻人員功德簿及有關文獻資料;地宮用來儲藏煙台的名、優、特產品。觀光扶梯攀援登頂則可把芝罘一地的勝景盡收眼底。

因為這裏已經是煙台的製高點了,可以幽默地說:“登上三合塔頂就當了一次煙台最高的人。”在塔頂詩興大發,引亢高歌,都是一種他處難得的雅興。因而,這個人造景點的創意是十分可取的,這又反映了煙台地域文化有著“超常聰明”的一麵。

由於它在製高點上,而且投資達6500萬,如果真的堪稱“宏偉”的話,就完全有可能成為煙台的標誌性建築。可惜的是,由於設計者對煙台地域文化的陌生,或者說缺乏對煙台地域文化的熱情,就喪失了這種機遇。現在的三合塔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完全沒有煙台地域文化獨具的風采。

金都大廈

煙台中心市區最高的建築是金都大廈,高138米,共38層(其中地上建築36層),被稱為煙台的摩天大樓。是一座集高檔寫字問、大型會議、登臨觀光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現代化辦公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