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六章社會發展3(1 / 3)

7.新編地方史誌

煙台有著源遠流長的修撰史誌傳統。那個勉力付梓印行《清史稿》的趙爾翼就當過萊州知府,其實,僅萊州一地,在趙爾翼前後就有趙氏專心致誌編過地方史誌,即是一外交為務的呂海寰,也有力促萊州地方誌的直舉。

誌書其實占了曆史的半壁江山,對誌書的重視反映了一個地區的文化品位。對主者來講是僅次於“口碑”的政績,所以才有“立世修誌“之說。

煙台新修的地方誌書數量很多,門類也比較全,不僅有通誌,還有門類誌、部門誌,呈現出一種蔚然而成大觀的局麵。這其中當然最重要的當屬新編纂的《煙台市誌》。以及後來出版的《煙台年鑒》。

《煙台港史》;

《煙台郵電誌》;

《煙台救撈誌》;

《張裕公司誌》;

《山東煙台造鎖總廠誌》;

《煙台毓璜頂醫院誌》;

《隻楚村史》;

《戚繼光誌》及其他。

《煙台港史》

《煙台港史》1988年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發行。全書共分兩冊,其第一冊為古、近代部分,21萬字,印行3500冊;其第二冊為現代部分。

這是“中國水運史叢書”的一種,是根據交通部、中國航海學會以及中國航海史研究會的部署和要求編寫的,全書以經濟和技術發展為中心線索,采用通史體例,旨在反映自古以來人們利用煙台港從事經濟活動的客觀過程,努力探索港口發展的規律。與其配套的還有1986年由對外貿易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近代山東沿海通商口岸貿易統計資料》,全書24萬字,是從近代港口的角度編輯出版的一本統計資料彙編。

應當說,在已見的煙台地方史誌中,這是編輯得最好的的一種,作者圍繞港口的經濟關係,進行了多方麵的基礎理論和應用理論的研究,係統地敘述了煙台港在不同的曆史時期,特別是在煙台港被迫開放之後的各個時期中港口經濟與港口建設的狀況;而這種帶有研究型的敘述又是在“盡可能詳盡占有曆史資料”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不僅對我國沿海港口發展史研究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而且對於預測港口的未來發展和指導正實踐中的港口建設(包括經營管理)都有著指導意義。

很可惜的是,“秀才們”的“建言”需要在眾多的條件齊備時才能實現價值。煙台港由於種種原因被後來的幾位地方重要官員稱“欠賬太多”,連“港多大,城多大”都不知道的人大吹“國際化大城市”,結果就跟“秀才”們的“建言”一樣,成為紙上談兵。

特別值得提出的是,這本書在地方文化史上的意義。因為港口不同於一般企業,它有著廣泛的經濟聯係,影響麵也比較大,《煙台港史》是在研究了工業、農業,貿易、金融、航運等等近代部門經濟發展史的基礎上撰寫的,而且用“超前”的理論目光將翔實的資料加以燭照,因而為撰寫《煙台開埠史》奠定了基礎。煙台一地不乏有識之士,已經在眾多的不同場合大聲疾呼,要求編寫《煙台開埠史》來讓世界真正了解煙台,但願《煙台港史》會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煙台郵電誌》

1990年內部出版,據編後記稱,編誌一事自1984年即開始了,用了近三年時間,查閱了八千多卷檔案資料,確確實實是一部郵政史上有重要意義的誌書

煙台是我國近代郵政的發祥地之一,遠在1866年煙台海關設郵務辦事處,即兼遞外使文件。1878年,清政府議決在北京、天津、煙台、牛莊、上海五處試辦郵政,此即中國近代郵政之先聲。同年3月23日,煙台海關書信館(後成為海關郵局)開始收集公眾信件,並於8月9日出售中國發行的第一套郵票一即在郵市上狂炒之大龍郵票。《煙台郵政誌》不僅翔實準確地記述了有關的原始情況,而且附了當時的郵票、郵戳等實物照片。所以這部專業誌不僅是行業誌;而且是具有發端意義的重要行業的係統而重要的實錄。

值得重視的是本誌特設第八篇附錄,區別於一般方誌的附錄,不僅篇幅長、內容多;而且資料全、獲取難;例如其《古代通信》中,從烽火通信、郵驛通信、從驛站、急遞鋪、民信局到客郵,無不備細。那烽火通信中對於煙墩的記述,堪稱目前能見到的最詳細的資料;而對於民信局的發展脈絡則更是挖掘得十分精到。可以說,治軍事史、經濟史的學者都會從中得到它處不易得到的資料;而且是在不意中竟從《煙台郵政誌》中獲取了。

其附錄中還有諸如1908年簽署的《中日電約》、《煙台關東水線(海底電纜——筆者注)辦法合同》;1907年簽署的《會定電報事宜合同》等原始文件,可以讓讀者窺視我國早期郵政的時代特征。

《煙台救撈誌》

《煙台救撈誌》共四冊。第一冊小32開本,僅七萬字,於1989年內部出版;此後三冊均為大32開本,更名為《煙台救撈局誌》,每冊10萬字左右,其中第二冊由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在1996年出版。煙台救撈局(交通部煙台救助打撈局的簡稱)是煙台地域最年輕的部門之一,成立於1974年,又是最短促完成曆史使命的部門,2003年由於機構改革,這個名稱已成為曆史的記憶。然後,短短的30年,卻是中國海事史上奪目的一頁,意味著我國的海洋事業向縱深發展走著堅實的步伐。難得,難得,十分難得,主者有著讓人欽佩的開放意識,他們不因曆史短而忽略不計幾代人的汗水和智慧。他們給後人留下了一個有閃閃足跡構成的救撈局的縮影,全麵記敘了救撈局從事的救助、打撈、拖航、海洋工程等業績,填補了諸多空白。不僅是本行業的;而且是整個曆史的,其開拓性貢獻是有目共睹的。

可惜的是形式,四本小冊子攜帶不便,不知哪位主者肯“好事”將它們彙成一冊。

《張裕公司誌》

百年張裕

人民日報出版社1999年出版,全書44萬字,蘭振民主編。發行量不大,僅500份。

該誌比較全麵地記述了1892年至1998年,將近一百年張裕公司的發展曆程。盡管“政治動蕩,經濟浮沉,人事變遷”,但張裕“愛國、敬業、優質、爭雄”的企業精神不倒。確確實實是“張裕人一邊釀造美酒,一邊醞釀自己的酒文化”“群賢畢至,俊傑雲集”,張裕公司迎著時代的風風雨雨前進,張裕職工也合著前進步履的詩酒畫韻豪情滿懷。《張裕公司誌》篇幅不長,卻堪稱獨具特色,是一部很有史料價值的部門誌。

百年修誌周期未免過長,鉤沉史料的難度可想而知。張裕人重視人文建設的精神確實令人感佩。

特別讓人稱道的是,在裝禎上決不媚俗,而是雍容大方。即以題詞為例,張裕所存墨寶真堪稱“汗牛充棟”,從黨國要人到名流學者,真是多如“過江之鯽”,連那個草莽將軍張宗昌都要去附庸風雅,張裕所存,多的可以在110年廠慶之際出一本洋洋灑灑,富麗堂皇的書畫集。然而,這本《誌》卻少而精,隻保留了兩幅最具代表性的。“寧可掛一漏萬,也不濫竽充數”,實在有點“底氣”!

《山東煙台造鎖總廠誌》

該誌1993年由華齡出版社正式出版,十六開本,約28萬字,印行2000冊,不知何故,定價處竟空白。

該誌上限為1930午,下限為1992年。

山東煙台造鎖總廠的前身是煙台程明鎖廠,創建於1930年,是中國人自己創辦的最早的彈子掛鎖生產廠家,幾經磨難,後來成為煙台四大支柱產業之一,是我國民族造鎖工業的翹楚,在我國工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該誌比較客觀地記敘了鎖廠62年的光輝曆程,幾度滄桑,由小到大,興衰起伏,成敗得失,資料翔實,為後人留下了寶貴了精神財富。

該誌有32頁圖片,堪稱文圖並茂;隻可惜某些題詞隻是勇氣可嘉。字寫的醜陋不堪不說,還令人難以辨認,不過,這也是一種曆史現象。

《煙台毓璜頂醫院誌》

這是一部醫院誌,1994年10月內部印行,隻印了1500冊;但是,由於它記述的是煙台乃至中國最古老的現代醫院——煙台毓璜頂醫院的曆史變革,所以其意義完全不亞於公開出版的任何一部誌書。

開宗明義,它就是為了紀念醫院創辦80周年而編輯出版的;但是他的斷代卻是上限1890年,上朔了14年,不忘醫院的雛型,美籍牧師郭顯德及夫人開設的義診所。下限是醫院正式舉行開業典禮八十年之後的1994年。八十年悠悠歲月裏,風風雨雨,曆盡坎坷,終於輝煌於膠東大地,而且彪炳於百姓心靈。一部誌書,條分縷析,確實豎起了一座豐碑,為煙台的地域文化建設奠定了一塊基石。

值得一提的是,它有著秉筆直書的“曆史勇氣”,因而才為後代留下了寶貴的曆史資料。比方它的插頁,除了那高樓大廈,領導人題詞之外,還有滿滿兩頁的各個曆史時期的印章十餘枚;“大事記”中對1907年至1914年間,首任院長希爾思的活動也作如實陳述,並不因他是一個洋人而抹煞他篳路藍縷的功勳。至於極其珍貴的曆史照片,如1914年落成的醫院全貌,1931年護士學校全體師生等,更是極其難得的曆史瞬間。那些最早穿旗袍裙的“準護士”中,不乏後來在國外有驕人業績的馳名人士,其中有榮獲南丁格爾獎的佼佼者。他們起步的倩影就留在這裏。

在這部誌書的顧問名單中,第一名就是曲拯民。他是原籍芝罘區金溝寨的老華僑,當年最早接受了西方文化,曾參與過開埠之後的眾多活動,晚年關心故國的人文建設,從海外寄回來若幹有關芝罘近代的資料。編者選這樣一位愛國華僑當顧同參就對保證誌書前期史料的翔實可靠創造了條件。一般來說,由於舊時代不重視地方性的檔案建設,所以誌書撰寫在搜集近代資料上可依據的文字材料不多。要找“口碑”,人選十分重要,並非“年長”即佳。《毓璜頂醫院誌》創造了成功的經驗。

《隻楚村史》

隻楚是煙台近郊的一個大村,自1984年後短短的20年就迅速走向了工業化,已經告別了土地,成為一個大型工業集團。

這個村很“怪”,人家是富了修家譜,他卻要“搶灘”寫村史;注意!不是“誌”,而是“史”。甭說一個村,即使一個鎮、一個縣、一個市,又有哪個寫過“史”?他們“敢為天下先”,寫出來了,而且公開出版了,還是天津人民出版社組織河北省的史誌專家審閱後“拍板”的。

確確實實有點“出格”,篇幅達60多萬字,一點不少於一般縣誌,結構卻就突破了,采取了縱橫結合的辦法,融“史”與“誌”為一爐,將一千多年的村莊演變軌跡與當下存有的方方麵麵均納入嶄新的體係之中,一些人不免會瞠目結舌:“這哪裏是《誌書》呀!標榜著史,卻又有誌的內容,四不象,四不象!”可讚揚者卻高度評價了它的創新意義。

《戚繼光誌》及其他

《戚繼光誌》作為《山東省誌.諸子名家誌》的一種,1999年由山東人民出版社發行,全書20萬字,印行一萬冊。

戚繼光作為抗倭名將,三朝虎臣,波瀾壯闊的一生,彪炳史冊的業績,加之又是十分難得的軍事理論家、實踐家、改革家、還是十分罕見的將帥詩人。區區20萬字的篇幅實在不足以將其愛國主義精神悉數表現出來,表現在寫英雄襟懷的文字不足,而且過分平實,囿於史誌慣例而失之幹癟,缺乏文采。尤其是實地查考、采訪的資料不足。例如:浙江巷南金鄉有戚氏後裔自願集資籌建了“民族英雄戚繼光紀念館”,而且印行了宣傳小冊子,其中提及兩處不被人知道的事實一在戚氏後裔中輩輩世世口耳相傳。這件事在《戚繼光誌》中隻字未提,就難免有“遺珠之歎”。

戚繼光是蓬萊人。蓬萊的有識之士對宣傳戚繼光,真是做了大量的工作,不僅成績斐然,而且精神感人至深。他們確實是“戚繼光文化”的傳人。例如張明山,拿著一架照相機,餐風飲露,自己掏腰包,風塵仆仆踏遍了閩、浙的山山水水,把戚繼光的征途重走了一遍,拍下了大量的照片,然後耗盡畢生積蓄,印製了十分精美的影集——《戚繼光》,連著名科學家丁肇中得到之後都愛不釋手。高原在蓬萊閣管理處支持下,出版了一本大型畫冊——《古跡神韻》,堪稱膠東最精美的印刷品(超過了2004年青島史誌辦打造的《嶗山誌》)。戚繼光故裏有著閃射著曆史光輝的藝術魅力。

由於戚繼光,膠東的地域文化有著全國意義。因而《戚繼光誌》不能不引起重視。

8.當代出色作品

當代膠東有一個很大的作家群,特別是1975年以後,改變了“膠東作家出去才能成名”的局麵,本地作家創作了大量的作品,而且迅速地走向了全國,讓中國文壇刮目相看。

然而,這也有“負麵效應”,加濃了煙台的“小家子氣”一似乎隻有讓京滬的人捧捧才舒服;要點轟動效應才算成績,於是就千方百計去尋求外麵的人“捧”,讓人捧得飄飄然,給個什麼獎就更感恩戴德了。

當然也有人不買這種帳,隻是埋頭在書齋裏潛心寫自己的作品。任憑“文壇市場”鼓吹叫賣之聲喧囂,卻不為銅臭所動。

各式各樣的作家寫出了汗牛充棟的作品,究竟哪些能經得住時間的刪選,擺脫“捧”過之後就成“過眼雲煙”的命運呢?

《高玉寶》;

《賣蟹》(《內當家》);

《海洋漁歌》;

《林海雪原》;

《黎明的河邊》

《海濱的孩子》(《三月雪》);

《苦菜花》;

《安家正文集》;

附錄:峻青《白皮書的震撼》;

《上海峻青致澈堂》。

《高玉寶》

作者高玉寶為龍口市人,為部隊幹部。

《高玉寶》是他的自傳體小說。他所寫的《我要讀書》、《半夜雞叫》等都曾作為中學教材,教育過幾代人;他頑強的寫作精神,許多不會寫的字均用符號來代替,構成了文學史上的佳話,鼓舞了幾代青年。

近年來有人提出半夜雞叫違背了“生物鍾”,這完全可以理解。細節的真實性涉及到現實主義文藝理論的問題可以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