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方城之戰”——麻將牌(2 / 2)

《清稗類鈔》的“賭博類”中抄錄了一首“麻雀詩”,現節錄如下:

麻雀何難打,隻求實者虛。逢和須要算,死聽不為輸。三項家家大,雙風對對符。自摸清一色,喜煞牧豬奴。今日贏錢局,排排對子招。三元兼四喜,滿貫通全幺。花自杠頭發,月從海底撈……勒子看人倒,病張攤我拈。四圈輸八吊,一客累三家。包子連連吃,頭兒屢屢拿。不愁輸得苦,明日早來些。

從詩中記載的當時流行的牌式花色和打牌術語來看,一個多世紀以來流行的麻將打法並未發生重大變化。

從清朝同治到光緒年間(19世紀70年代),麻將由江浙閩粵沿海地區傳到北京、天津地區,隨即迅速擴散至全國。由於它具有很強的娛樂性和刺激性,又極易入門,所以很快就得到人們的廣泛接受。當時中國至高無上的統治者慈禧太後葉赫那拉氏就是一位麻將迷。據《清稗類鈔》“賭博類”記載:

孝欽後(慈禧)嚐召集諸王福晉、格格博,打麻雀也。慶王(奕劻)兩女恒入侍。每發牌,必有宮人立於身後作勢,則孝欽輒有中發白諸對,侍賭者輒出以足成之。既成,必出席慶賀,輸若幹,亦必叩頭來孝欽賞收。至累負博進,無可得償,則跪求司道美缺,所獲乃十倍於所負矣。牌以上等象牙製之,闊一寸,長二寸,雕鏤精細,見者疑為鬼斧神工也。

這樣的牌局,已不是普遍的賭博或消遣,而是一種變相的行賄受賄。有人說,晚清的吏治已經腐敗得無以複加,於此場景中也可見其一斑。

紫禁城中的太後、妃嬪、福晉、格格喜歡打麻將,紫禁城外的王公貴族、將相大臣、八旗子弟以及遍及中國的官僚、士大夫、商人、市民也大多喜愛此道。無論豪門巨富還是普通人家,平日邀親朋好友叉叉麻將消遣娛樂,每逢婚喪喜慶更是大開雀局,麻將成了民間極普遍的娛樂活動,也成了賭館招徠賭客的重要手段。在香港,麻將館以俱樂部的名義招徠人們打麻將賭博,老板以入場費代替頭錢,入息頗豐,而且躲避了禁賭條例的取締,百餘年來一直是香港惟一“合法”的賭博業。其原因之一就是當地官方和民間都認為打麻將是一種傳統娛樂,不應該當做賭博加以取締。

講究雅趣的士大夫們對麻將也是“情有獨鍾”。晚清士大夫的冶遊,有“看花”與“看竹”之說,“看花”是狎妓,“看竹”就是打麻將。此說的由來是起於麻將牌的竹背,又寓有蘇東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之意,即“不可一日無此君”,其迷戀程度之深,恐怕遠勝對於昔日的馬吊牌。當時許多的名士如珍妃姊妹的老師文廷式,著名的改良思想家、大才子梁啟超等人都酷愛打麻將,梁任公一生又以報人知名,據說他的許多著名社評,都是在麻將桌旁口授而成。

考察了麻將牌的形成和流行曆史,我們可以說,麻將被人稱為“國賭”,實在是名下無虛。這不僅在於它的廣泛流行,還在於它是千餘年來中國主要博戲流派的集合體。這個時期最為流行的骰子、骨牌和紙牌的主要內容和形式都十分巧妙地集於麻將一身,使它至今仍然具有強烈的吸引力。有鑒於此,我們可以說,麻將實在是中國古代博戲的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