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曆史這麵鏡子(2 / 2)

陸贄是個非常嚴謹的人,“本畏慎,未嚐通賓客”,“小心精潔,未嚐有過”,拿今天的話說,是個廉政的模範幹部。歐陽修《新唐書拜見當地的刺史張鎰。這位刺史是很孚眾望的大人物,和以涓流不絕,溪壑成災矣!他不怕龍顏大怒,敢陸贄談了三天三夜以後,對這位年青人的學識見解,治國抱負,欽服之至,就要求和陸贄成為一對忘年朋友。分手時,張鎰送給他一筆巨款,說是:請為母夫人一日費。陸贄說什麼也不肯接受。刺史當然堅持要他收下,最後,陸贄隻好讓步:敢不承公之賜!但僅僅受了他禮物中的一點茶葉。唐代的茶葉都壓成團,所以,他拎了一串龍鳳團茶離開張府,可見他是多麼嚴格要求自己的了。

聽到李適這樣“開導”他的言語以後,按照常人的理解,陸贄如果聰明的話,他可以不去做,但也不必表態。可他不,本著“上不負天子,下不負所學,遑他恤乎”的信條,在朝廷上,當麵反駁李適:監臨受賄,盈盡有刑,至於士吏之微,尚當嚴禁,矧居風化之首,反可通行。賄道一開,展轉滋甚,鞭靴不已,必及金玉……已與交私,何能中絕其意,是給皇帝亮紅燈,實在是令人敬佩的。

如果所有幹部都能做到這樣,貪汙案件可以減少百分之九十。

唐代的每個皇帝,好像上天給他安排好的,有賢相的同時,也必有奸臣裹亂,因此,做皇帝的能夠明智地知道應該信任誰,國勢就會好一些,而李適,一屁股坐在盧杞、裴延齡一邊,自然也就重蹈他曾祖父李隆基信任李林甫的覆轍,落一個禍國殃民的結果了。

盧杞之壞,連功勳卓著的郭子儀,皇帝的親家,都警告他的家人,當盧來訪的時候,千萬別因為他長得醜八怪似的而忍不住笑出聲來,若是得罪了他,這壞蛋早晚會報複的。那個裴延齡,更是一個能把謊撒得無邊無沿的騙子,而李適信之不疑。有一次他居然騙李適說,他在山西同州一帶發現了許多可以蓋宮殿的棟梁之材。李適聽後,也犯嘀咕。他說,從我曾祖父那時起,就不能在京畿(包括山西同州)找到一棵可用之材,你說的這種情況,有可能嗎?這位可以上吉尼斯世界紀錄的撒謊冠軍,鼓起那如簧之舌,說:“天生珍材,固待聖君乃出,開元、天寶,何從得之?”

好像林木能如泡綠豆芽那樣,一天一夜就會長出來似的,這與安徒生童話《皇帝的新衣》裏的騙子,有何差別?正直的陸贄和他一起侍候李適,該是多麼困難了。但他始終堅持原則,就敢給德宗上書,說這個家夥,與“指鹿為馬”的趙高,是一路貨色。李適心裏也未必聽得進去,說裴是趙高,他不就是秦二世了麼?

這樣一位好搜括的皇帝,覺得清廉的陸贄實在礙手礙腳,加之不肯同流合汙,又有小人之輩裴延齡屢進讒言,最後,李適終於將陸贄貶出朝廷,外放了。等到德宗駕崩,他的兒子順宗即位,想起陸贄,要將他召回,詔未至,一代名相就辭世了。

陸贄在曆史上留下了不朽英名,因為他不但提出了防微杜漸的拒賄理論,一輩子身體力行,而且在反貪防腐的大節上,敢向皇帝抗訴,體現了他的抵製邪風,剛直不阿的一身正氣。所以,隻有拒腐蝕,才能永不沾,這是為人為政的第一步。還要敢阻遏歪風邪氣,絕不向醜惡低頭。

隻求潔身自好,還不能算是全麵的廉政。

千百年後,重讀陸贄這番拒賄的鏗鏘言語,仍舊覺得擲地有聲。民間諺語也說過的:“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每個貪汙的罪犯,最初總是從點滴入手,先收下人家的鞭子皮靴,然後才是黃燦燦的金子和明晃晃的鑽石,一步步陷進泥潭。

曆史是一麵鏡子,即使在今天,陸贄這種反腐倡廉的勇氣,和點滴不沾的拒賄精神,不正是時代最需要的可貴風格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