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對這三個問題的對策,概括來說,就是紓民困,淳士風,節國用,這些都是正確的。他的建議是匡時救世的良言。一個21歲的青年,能提出這樣的對策,是難能可貴的,顯出了他具有蓬勃的朝氣。
但是對於第四個問題,他說:“臣聞外之虜寇,不能為中國患,而其來也,必待內之變;內之盜賊,亦不能為中國患,而其起也,必將納外之侮。盜賊而起於通虜寇,則心腹之大患也。”所謂“盜賊”是指起義農民。在他看來,女真、蒙古軍事貴族的南侵不是不可戰勝的,這當然是對的;但他認為內部有農民起義才招致了他們的南侵,則不符合事實。北方民族南侵,其原因一方麵是他們的上層軍事貴族出於貪婪而實行戰爭掠奪政策,另一方麵是中原政權腐敗,給他們以可乘之機,並不是農民起義造成的。他把農民起義看成是更大的威脅,主張在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都很尖銳的時候,首先應剿滅“肘腋之蜂蠆,懷袖之蛇蠍”的起義農民,這完全是錯誤的。比如他舉例說李成勾結楊麼,成了紹興年間國家的大患,這並不符合曆史事實,而是南宋統治者對楊麼的誣蔑。事實是偽齊皇帝劉豫命李成派人送金帛文書向楊麼招降,被楊麼嚴詞拒絕,不久又派來30多個說客,帶來更多的財物,企圖誘惑義軍,起義軍把他們全部殺死,投入江中。文天祥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是站在封建統治者的立場對起義農民的仇視。這種思想使得他不能聯合農民起義軍來抵抗蒙古鐵騎的進攻,階級偏見蒙蔽了他的聰慧。
對四個問題提出對策以後,文天祥還建議應當“重宰相”、“收君子”。重宰相就是要皇帝嚴肅綱紀,整飭吏治,改變政出多門的現象,排除外戚、宦官幹政擅權。收君子就是主張任用正直的士大夫管理國家政事,聽取公論,獎勵直言。他認為凡是因直言被貶官的,應當召回複職。
這篇禦試策還有一段精彩的議論。題目中指出對策用詞要“勿激勿泛”,也就是說,既不要措詞激烈,危言聳聽;也不要泛泛而談,言之無物。文天祥對這幾句話非常反感。他寫道:“臣等嚐恨無由以至天子之庭,以吐其素所蓄積,幸見錄於有司,得以借玉階方寸之地,以正臣等披露肺肝之日也。方將明目張膽,謇謇諤諤,言天下事,陛下乃戒之以勿激勿泛,夫泛固不切矣,若夫激者,忠之所發也,陛下胡並與激者之言而厭之邪?厭激者之言,則是將胥臣等而為容容唯唯之歸邪?”這說明文天祥主張議論要尖銳潑辣,擊中要害,認為這是臣下忠心的表現,實際上是要求皇帝采納逆耳的忠言,重視社會的公論,不要厭惡大臣的犯顏直諫。他還說:“然則臣將為激者歟?將為泛者歟?抑將遷就陛下之說,而姑為不激不泛者歟?”這幾句與其說是對皇帝的反問,無寧說是提出了抗議,在廷試中居然敢於詰問皇帝,反映了文天祥的剛直性格和對國家的耿耿忠心。這些事實也反映了文天祥參加進士考試,獵取功名不是唯一的目的,他所切望的是皇帝能采納他的主張,使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國家強盛。
文天祥的這篇《禦試策一道》的確是一篇優秀論文,體現了他在哲學和政治方麵的思想觀點。文章直言論政,從自強不息、改革不息的觀點出發,向朝廷提出了不少建議,對朝廷的缺點和錯誤也提出了善意的規勸。文章有理有據,切中時弊,提出了對策,顯示了文天祥的滿腔熱情,非凡的膽量和出眾的才華。
考完之後,考官開始閱卷,試卷上的姓名是密封的,看完後排好名次。幾天後,被錄取的試卷送到理宗手裏。
宋理宗一份一份地閱讀著,按照當時的規矩,被錄取試卷的順序,是以成績高低排列的,文天祥的卷子被列在第七。
當宋理宗讀到文天祥的策論時,他連連拍案叫道:“妙,妙,寫得好,切中要害,國事的確是被一些糊塗官吏給弄糟了。”
理宗本是個不學無術的昏君,國家形勢的每況愈下,他有直接責任。但這次從出禦試策題目,到選取進士,他偏偏耍了個花招,想要掩人耳目,讓大家認為皇帝是英明的,而國家不景氣都是昏官太多所致,所以如今要選些有膽識的人來做官。文天祥的文章,之所以被理宗看中,原因就在這裏。而主考官王應麟則是南宋的著名學者,他仔細讀了文天祥的文章後,也讚歎不已,對理宗皇帝說:“這篇策論文格調高古醇厚,猶如曆史的明鏡,作者的忠肝義膽猶如堅硬的鋼鐵磐石,我為皇上獲得這樣的奇才而恭賀。”理宗急切地問:“他是何方人氏?這篇策論理應排第一,怎麼排在第七呢?”
王應麟一聽,正中下懷,因為在評卷時,他提出此卷應為首卷,卻遭到其他人的反對,現在天子提出點為頭名,他為何不樂!忙說:“我等有眼無珠,不識金玉,罪該萬死。”
王應麟於是打開密封條,“文天祥”三個字躍入眼簾。
理宗覺得十分吉利,笑道:“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於是,他拿起禦筆,在文天祥的卷子上寫上四個字:“頭名狀元”。
公布進士名單的日子終於來到了。這天,集英殿裏熱鬧非凡,大小官員及考生都等候著皇上駕到宣布結果。理宗來了,登上大殿,親自唱名:
“頭名狀元——文天祥,第二名……”
待二名榜眼、三名探花這三鼎甲的名字唱完,理宗皇帝又親自賜給這三人袍笏,再賜禦饌。然後,讓他們披紅戴花,騎上高頭大馬,在眾人的簇擁下,走到繁華的街道上。路旁擠滿了黑壓壓的人群。從人們的眼神中,文天祥看出了百姓對他的期待。此時,他除了榮耀和激動的感覺外,更多的感想是:今後要為國家、為百姓轟轟烈烈地幹一番事業!
文天祥在這次考中的569名進士裏名列第一,真是件不容易的事,盡管弟弟這次沒有考取,父親也無比興奮。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正當他準備為國施展才華的時候,陪同他前來考試的父親不幸患急病在臨安去世。這是多麼沉重的精神打擊啊,文天祥失去了父親,更失去了一位嚴師,他傷心得幾乎要昏厥。按照封建社會的陳規,父母亡故,兒子需守孝三年,文天祥當然不能例外。在一個陰雨天,他和沒有考中進士的弟弟文璧護著父親的靈柩回鄉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