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定四年(1263年)八月,29歲的文天祥奉命出知瑞州。十一月初,他到瑞州上任。
為什麼宋理宗把他派到這個地方去呢?
原來,文天祥回鄉不久,被先後任命為秘書省正字和太子府教授、校書郎,後來被提升為著作佐郎兼權刑部郎官及景獻太子府教授。由於他治學嚴謹,太子學業進展迅速,宋理宗大喜,傳旨召見文天祥,送給他一隻金碗,以示獎勵。文天祥乘麵見理宗之機,重申了他的政治主張,他極力指責董宋臣的滔天罪行,要求皇帝不要再起用董宋臣(此時董宋臣已出為保康軍承宣使)。固執己見的宋理宗當然不會采納文天祥的建議。文天祥怒而辭官,要求重回故裏,幸虧右丞相賈似道出麵調解,於是,文天祥離開京師,出知瑞州。
這天,天氣晴朗,陽光燦爛,文天祥的轎子還沒有進城,就聽見一陣陣畢畢剝剝的鞭炮聲。他不解地下轎問前來迎接的人:“今天一不逢年,二不過節,為什麼大放鞭炮?”那人回答:“瑞州府的百姓早就得知大人的為人,聽說大人到瑞州為官,家家歡天喜地,人人眉開眼笑,那鞭炮聲是迎接大人的。”
“唔?”
“一點不假!”
文天祥眼裏閃爍著晶瑩的淚花。
“文大人,請上轎!”手下人畢恭畢敬地說。
“不!”文天祥擺手阻止,“我等進城,一不要鳴鑼開道,二不要驚動百姓。”
“這……”執事為難了。
文天祥說:“瑞州剛遭北兵(蒙古軍)洗劫荼毒,困苦不堪,不能破費民財。”
執事說:“新官上任,大鬧三日,古來如此!”
“要破掉這個陳規陋習。”文天祥堅決地說,“身為百姓父母官,豈能不為民著想!”
就這樣,堂堂太守悄悄進城,悄悄入府,安頓下來。
次日,文天祥帶了兩個人,換上便服,出門視察民情。
行至城北,文天祥突然看見一座土屋的屋頂上爬著一位白發老漢,老漢正在把瓦一塊一塊地迭起。
文天祥感到納悶,欠身施禮:“老人家,你是在撿漏麼?”
老漢沒好氣地應道:“年輕人,作田人沒功夫同你開玩笑。”
“這是怎麼回事?”
“三天沒得米下鍋了,隻有賣瓦糊口!”老漢見文天祥態度誠懇,才實言相告。
“賣瓦糊口!?”文天祥仿佛被黃蜂蜇了一下,“那到了下雨天怎麼辦,屋裏不住人了嗎?”
“哎,這年月過一天算一天,眉毛底下還顧不了,哪顧得了明天。”老漢聲淚俱下。
文天祥用顫抖的聲音說:“老人家,你快點下來。”
老漢不知文天祥要幹什麼愣愣地從屋頂上下來。
文天祥從袖中取出僅有的一點碎銀子,一把塞在老漢手裏:“老人家,不要賣瓦,這點小意思送給你買點米吧。”
老漢喜出望外,撲咚一聲跪倒,連叫“恩人”。
經過幾天的奔忙,文天祥深深感受到戰爭給百姓帶來的災難,那顆粒無收的荒蕪田園,那被北兵火焚而倒坍的房屋,那路邊沒人掩埋的屍骨,簡直使他目不忍睹,他決心花大力氣,使瑞州改變麵貌,成為百姓的安樂之地。
文天祥製訂了一係列有利於民間的措施,比如,他減免賦稅,取消徭役,重申法規,安定秩序。開初,他的這些措施遭到一些地方土霸和流氓地痞的抵製,有人公然把牛屎抹在太守府門口貼的文告上。文天祥及時地對這些不法分子進行了嚴厲的打擊和懲辦,使新的政令與措施得以實施,百姓們揚眉吐氣,無不拍手稱快,稱文天祥是大慈大悲的活觀音。
接著,文天祥致力於興百廢,治理戰爭的創傷,他決定,先動工修複被北兵焚毀的碧落堂,以示他重建新生活的意誌。
碧落堂位於瑞州碧落山,這是一座曾經吸引過許多名人秀士的古建築,雕梁畫棟,富麗堂皇。北兵殺進瑞州後,把許多美貌女子掠到這裏,肆意蹂躪,謂之“逍遙堂”。北兵撤退時,點起一把火,將碧落堂燒成了瓦礫場。
文天祥修複碧落堂的決定得到瑞州百姓的熱烈擁護,木匠、石匠、泥水匠主動出工,農人們紛紛背糧上山資助,婦女們自願上山為工匠們做飯。文天祥也經常到工地察看,有時還和匠人一道搬磚運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