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人,我們先頂住,你們準備好啦,多殺元兵為我們來報仇啊!”
“殺啊!上來多少,咱們殺多少,快快上來送死呀……”
元軍攻了幾次也沒攻下這個山口,死傷了不少人。李恒見鞏信等人如此死守不退,竟敢以寡抵眾,便懷疑後麵一定有大批伏兵,這幾十個人是在誘敵。於是他下令元軍全都退下來,隻許在遠處放箭,不許貿然進攻。
一時箭如雨下,紛紛向英雄們飛來,鞏信身上中了數箭,其他勇士身上也都中了箭。但是,他們不肯後退半步,他們知道,隻要自己一離開山口,元軍的騎兵就會從這裏通過,追上文天祥。幾十個人咬牙堅守著,盡量拖延時間。箭傷發作,鞏信站立不住了,就讓士兵扶他坐在路旁的一塊大石頭上,負傷的士兵也靠著岩石,支撐著不讓自己倒下去。
元軍放了許多箭,而遠遠望去,鞏信帶的幾十人,仍在堅守陣地。心虛的元兵,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也都不敢往上衝,生怕中計。
李恒讓人抓來一個附近的百姓,逼他帶路繞到山後,這才發現並沒有埋伏。他們來到扼守山口的宋軍旁邊,隻見鞏信和士兵渾身箭傷,鮮血從身上流下來,滴灑在大青石上,英雄們已全部犧牲了,在抗元戰鬥中,他們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給我追!”李恒氣急敗壞地喊著。然而,由於在這裏耽擱了許多時間,文天祥已帶大隊人馬走遠了,一下子也追不上。
當天晚上,文天祥帶領部隊撤到了一個叫空坑的山村。一位叫陳師韓的人聽說文天祥來了,熱情地將他引到家中。一連好幾天的急行軍,將士們精疲力竭,於是文天祥決定在此休息一宿再走。
天快亮的時候,有人報告:“後麵的元軍追上來了。”文天祥馬上召集部隊撤出村寨,陳師韓主動帶文天祥沿小路離開空坑,向山裏撤去。
元軍趕到空坑,抓住百姓就問:“文天祥在哪裏?”眾人都說不知道。野蠻的元軍下了毒手,將村寨裏所剩下的人全都殺光,放火燒了所有房屋。
文天祥撤到山裏,山路狹窄,大部隊走在前麵,中間是許多逃難的百姓,文天祥走在後麵,路經常被堵塞,不能快走。
就在這時,元軍的追兵上來了。兩旁都是大山,前麵的路又很擁擠,走不快,怎麼辦呢?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忽然從山上落下一塊巨石,砸死砸傷了幾個元軍騎兵,並堵住了山路,敵人的騎兵無法通過。
走在前麵不遠的文天祥,聽見轟隆一聲,又有元軍的慘叫,遠遠望見一塊巨石橫在路中,於是高興地叫道:“天助我也!”然而,他又一想,石頭怎麼會自己落下呢?一定有人在山上掩護。因為這塊巨石救了文天祥,後人就將此石叫做“相公石”。
元軍當然不肯就此罷休,又從後麵繞過巨石急追上來。這時天色已明,起了大霧,幾步之外什麼也看不清。文天祥和部隊在山路上走,聽到遠處元軍騎兵越來越近,眼看又要追上。
在這緊要關頭,文天祥忽然聽見後麵的元軍人聲喧鬧,不知何故,一會兒又遠去了。事後才得知,那天是自己的戰友趙時賞以大局為重,不惜犧牲個人,冒名頂替文天祥,阻住了元軍。
當元軍快要追上文天祥時,趙時賞找了一頂橋子,讓轎夫抬著自己,走在了隊伍的後麵,裝模作樣的,真像個大官。元軍漸漸走近了,在大霧中發現前麵有頂轎子,而且旁邊還有護衛,心想,定是個大官,就立即攔截住,大聲喝問:
“轎子裏坐的是什麼人?”
趙時賞一心要掩護文天祥突圍,便不慌不忙地答道:“我姓文。”
元兵誰也沒有見過文天祥,一聽此人姓“文”,又看這氣派,都認為是抓住了文天祥,前擁後簇地將他押解到李恒的帥營去請賞。
李恒也不認識文天祥,一時不辨真假,便親自去審訊。趙時賞一口咬定自己就是文天祥,並且昂首挺胸,怒目而視,表現出寧死不屈的氣概。李恒無可奈何,就讓手下人將其他俘虜帶來辨認。
趙時賞見到了自己的戰友,就對李恒說:“這些人都是些小人物,無足輕重,你們不是要抓文天祥嗎?我就在此,還留著這些人做什麼!”
李恒又問俘虜,此人是不是文天祥,大家忍著悲痛說:“是。”李恒聽了趙時賞的話,認為留著這麼多一般的俘虜也沒用,就放走了一大批。英勇的趙時賞,不僅救了文天祥,還救了一大批被俘的戰友,而置自己的生命不顧。
宋軍俘虜中終於有個軟骨頭,向李恒說出了真情:“這個人不是文天祥,是趙通判——趙時賞。”李恒一聽勃然大怒,一聲令下,將趙時賞處死。
由於趙時賞糾纏住了元軍,拖延了時間,文天祥因此又脫險了。
空坑之役,文天祥部隊的損失較大,許多傑出將領以及親密戰友都犧牲或被俘了,他的大妹夫、二妹夫相繼遇害,他的家人除12歲的長子僥幸脫身外,夫人、次子、女兒都被元軍俘獲,文天祥很悲痛,但並不氣餒,他移兵廣東,繼續抗元。
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帶兵在南嶺山中過完了冬,次年二月,進兵惠州海豐縣。同時,另有一支部隊收複了廣州。鄒渢仍在江西抗擊元軍。廣東、江西的大好形勢鼓舞著文天祥。於是他急於尋找行朝,準備與張世傑聯合起來,共同抗擊元軍。
五月間,文天祥訪到了確實的消息。11歲的端宗皇帝已於四月十六日病死,十八日群臣擁立8歲的衛王即位,改景元三年(1278)為祥興元年。陳宜中此時又因害怕而逃走,陸秀夫、張世傑在朝廷中執政,二人對宋朝仍然忠心耿耿。張世傑以一支艦隊保護行朝,後來,他們將行朝遷往隋山,此處在新會縣南80裏的大海中。
文天祥和朝廷取得了聯係,如果海陸兩方麵互相依靠,聯合作戰,抗元的力量還是不小的。文天祥上書朝廷,先要求移兵到隋州,後又要求去廣州。但是,朝廷中有些文武官員害怕文天祥去了與他們爭權,便百般阻撓,使文天祥的願望不能實現。
這時,文天祥的老母和長子又相繼去世,全家11口人,有的被元軍捉去,有的死去,到現在隻剩下他孤身一人,他心中怎能不悲傷?然而,國難當頭,個人的不幸已經不算什麼了。
文天祥安葬老母後,進駐潮州,準備利用潮州的有利條件,練兵集糧,做複興的準備。
這時,鄒渢和劉子俊帶著幾千人馬,來到潮州,使文天祥十分高興,增添了他複興宋朝的希望。原來,鄒渢一直在江西堅持抗元戰鬥,取得很大的勝利。後來,元軍派大兵圍攻,鄒渢寡不敵眾,邊戰邊撤,來與文天祥會師。劉子俊是文天祥在江西興國駐兵時投奔來的,空坑戰敗後,流動作戰,曾率兵進入廣東,但遇上元軍,全軍覆滅,而他沒有泄氣,又一路招兵,同鄒渢一起來到這裏。
十二月十五日,一艘元軍的海船在海上遇到風浪,漂到潮州,被文天祥部隊俘獲。審訊俘獲的元兵時,知道了元軍的重要情報。原來,元世祖忽必烈視南宋的海上行朝為心頭之患,認為有了它,各地人民起兵不止,因此不惜動用重兵前來攻擊。這次領兵的是元軍元帥張弘範,他要李恒配合他行動,從海上和陸地一同南下,氣勢洶洶,企圖將宋朝的海上行朝一舉消滅。
文天祥立即將這一重要情報報告行朝,同時將同督府移至海豐,準備進入南嶺山中,依據險要地形,抗擊元軍。
不久,張弘範指揮的水陸兩股先頭部隊,都到了潮、惠一帶。文天祥忙將部隊撤到山中。原來,文天祥隻擔心水路,擔心行朝的安危,以為陸路的元軍不會很快到達,而且這裏地形複雜,元軍也不容易找到。哪裏知道,欺壓百姓的潮州慣匪陳懿,因被文天祥征剿過,懷恨在心,投降了元軍。他主動引導張弘範的弟弟張弘正,帶領200名輕騎,晝夜兼程,抄小路追擊文天祥的中軍。
十二月二十日中午,文天祥的部隊以趙孟氵榮為前鋒,鄒渢殿後,轉移到了海豐北麵的五坡嶺。這裏過去就是南嶺山區,沒想到,元軍很快又追上。狡猾的元軍步卒裝扮成“鄉人”向文天祥的隊伍不斷靠近。鄒渢走在部隊的後麵,當他發現那些“鄉人”,沒有介意。而那些“鄉人”真的向他襲來,並衝向文天祥時,他已無法還擊了。這位跟隨文天祥出生入死多年的抗元英雄痛心自己殿後無功,也不願做俘虜,便舉刀自刎。幸被部下所阻,一起退入南嶺山中。過了十多天,他終因傷口發作,不幸而身亡。
文天祥這時正在五坡嶺上吃午飯,見後麵走來一些“鄉人”,就問身邊的人:“那邊來的是什麼人?”身邊人答道:“是捕鹿的鄉人。”他們萬萬沒有想到敵人會這麼快就到了。
看到元軍猛撲上來,文天祥大驚,拔出寶劍,高喊:“是生是死,在此一戰,絕不投降。”他和部下左殺右擋,但寡不敵眾,終不能突圍。這時,他舉起寶劍正想自刎,部下忙將劍奪了過去。他又從懷中掏出藏在身邊的二兩腦子(冰片,一種毒藥)吞下去,想以身殉國,誰知藥力失效,隻是頭昏目眩,腹瀉不止。就這樣,文天祥和他的一些部下被元軍俘虜了。
劉子俊離文天祥較遠,本來可以走脫,但是為了救文天祥,他便學習趙時賞,也假裝文天祥引誘元兵。他大聲喊:“我就是文天祥,你們有種的就過來吧!”他想把敵人引過來,好讓文天祥走脫,誰知文天祥已吞了毒藥,落在敵人手裏,而他也成了敵人的俘虜。
當兩隊元軍各自押著自己的俘虜向山下走去時,都稱自己抓到了文天祥,追問他們所俘的人,也都自稱是文天祥,一時真假難辨。
元兵一直把他們押到大營中,元將裏有在皋亭山見過文天祥的,這才斷定劉子俊是假冒的。凶殘的元軍下令將劉子俊活烹了。
文天祥的部下,大多在此戰役中殉難或被俘。元軍將文天祥押解到潮州,獻給他們的元帥張弘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