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縣域城鎮化的曆史進程與發展現狀(2 / 2)

二、縣域城鎮化發展現狀分析

根據2000年人口資料分析:流動人口的遷移距離以各鄉、鎮、區之間的流動(近鄰流動)為主,約占總遷移人口的45.5%。可見,縣域城鎮化的規模占了全國城鎮化規模的近一半,對促進全國城鎮化具有重大的積極意義。2003年底全國建製鎮已經達到20600多個,其中縣城1660個,非農業人口1.5億,城鎮化水平在40%左右。在城鎮化過程中,城鎮體係逐步趨向合理,不僅大中城市的輻射能力進一步增強,小城鎮的平均規模和經濟實力也得到了顯著提高。

(一)城鎮化進程中已取得的成績

目前,我國縣域的城鎮主要由縣級市(小城市)、建製鎮(包括縣城鎮)和鄉鎮組成,即以小城鎮為主。小城鎮的發展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逐漸進入以規模擴大、質量提高和腹地拓寬為主要特征的階段。目前縣域城鎮化的基本特征為小城鎮數量多、密度大、鎮域範圍小。其中特別值得引起注意的是我國縣域小城鎮密度過高,導致範圍很小;1999年,在建製鎮密度較高的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等省,平均每個建製鎮分別隻有105.3平方千米、52平方千米、56.5平方千米和63.5平方千米。

我國縣域小城鎮已經呈現快速發展態勢,不少地區通過實踐走出了富有特色的城鎮化發展道路。如北京的郊區城鎮化實踐、廣東的板塊式城鎮化、蘇南中心城市圈發展模式等,在城鎮化的發展實踐中都作出了有益的嚐試,浙江還出現了企業參與開發建設小城鎮的成功案例。盡管如此,我國城鎮化水平仍落後於世界的平均水平。2002年,我國的城鎮化率接近39%,比同等發達國家低11個百分點,比中等發達國家要低近20個百分點;2003年末,我國城鎮化水平達到40.53%。

加快我國的城鎮化建設,對我國的現代化進程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城鎮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是完成落後農業國向發達工業國跨越的必由之路,也是實現經濟結構優化和產業結構提升的重要途徑。

(二)城鎮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

由於曆史的原因,我國目前的城鎮化水平還不高,不僅低於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而且還低於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我國目前城鎮化也遠遠落後於工業化進程和經濟發展水平。因此,加快城鎮化進程是不可逾越的道路,是我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必然選擇。

目前,我國城鎮化水平嚴重滯後於工業化,大批農民被隔離於工業化進程之外,分享不到工業化帶來的成果,造成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三農”問題加劇、二元經濟結構矛盾突出、國內需求不足等多種問題。推進城鎮化進程,有利於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有利於農業勞動邊際生產力與非農業勞動邊際生產力趨於平衡,有利於“三農”問題和二元經濟結構矛盾問題的解決,有利於擴大國內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為國民經濟健康發展提供持久動力。

此外,由於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縣域城鎮化進程也表現出極強的不平衡性特征。總體來說,我國縣域城鎮化水平由東部沿海地區向西部內陸地區逐漸遞減。東部沿海地區縣域發展水平較高,目前已處於提高和調整的階段,是推進縣域城鎮化戰略的重心所在;而中西部地區目前則處於發展或起步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