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規模經濟效益是產生並獲取區域貿易利益的重要原因。規模經濟是指產出水平的增長幅度大於要素投入增長幅度的經濟現象。由於規模經濟效益的存在,單位成本會隨著產量的增加而減少。那麼即便兩個區域不存在比較成本的差別,也不存在愛好和需求的差別,它們用擲硬幣的方法決定雙方在成本遞減的兩種物品中專業化生產哪一種,也會給雙方帶來好處。因為大規模專業化生產並通過貿易實現其價值,會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條件下,以更少的成本實現更多的生產。
第四,行業內部貿易及中間產品的貿易與區域貿易利益。產業內貿易的根本原因在於規模經濟。產業內貿易使消費者受益匪淺,他們可以在市場上以更為低廉的價格進行更多的選擇。由比較優勢確定的產業間貿易主要發生在要素稟賦差別較大、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之間,那麼產業內貿易則主要發生在要素稟賦類似、經濟發展基本處於同等水平的國家和地區之間。
第五,動態比較優勢理論與區域貿易模式。區域貿易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區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產業結構的變化而不斷發展變化。區域動態比較優勢產生的基礎是動態技術差異的存在。
第六,雁行產業發展形態說及其決定的區域貿易模式。一個有發展潛力的產業要實現由幼小產業發展成為世界性生產基地,必須經過如下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大量進口該產業的產品,開拓國內市場,同時引進技術,消化吸收,提高國產化水平,為國內大規模生產做準備;第二階段,國內規模化生產。這時該產業的技術已經完全標準化,產品質量提高,價格下降,產業開始具備較強的國際競爭力;第三階段,產品大規模出口,成為世界性的生產基地。可見,雁行產業發展形態說實際上是一種落後國家引進先進國家的技術,實現經濟趕超的理論。
(四)區際貿易理論
區際貿易與國際貿易有相同的理論基礎,二者的差別主要可表現在貿易調節方式和政策上,可以說區際貿易是國際貿易的一個特例。國家在區際貿易上有更多的決定權。區域比國家具有更大的開放性,區際間不存在關稅壁壘、彙率障礙,資本、勞動力、技術、信息等要素在區域內、區域間比在國際市場具有更大的流動性。相比於國際貿易,區際貿易有兩大優點:一是維護國內市場的競爭性,二是加強國際競爭優勢。區際貿易將使各區域的生產要素價格趨於均等,改善要素配合比例、提高勞動生產率。
區際貿易的影響因素:一是要素供給。包括區內的要素稟賦條件和區外要素的流入兩個方麵。二是外部需求。如果某區域生產的產品僅供本地區消費,必定受市場狹小的限製,挖掘區外市場需求和開展區際貿易,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三是區位條件。區位條件主要包括三方麵的內容:即區域所處的地理位置,區域的對內對外交通通達性,貿易地區之間的空間距離。四是經濟體製與政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產業政策必然要服從社會分工原則,應因地製宜地發展適合市場需要的優勢產業,在流通方麵則實行地區貿易自由政策,消除各種貿易壁壘,才能促進區際貿易持續、穩定地發展。五是價格合理與否。合理的價格能促進區際貿易正常發展,不合理的價格則會限製區際貿易的發展。
區際貿易的發展應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成本優勢與規模經濟效應。每一地區都生產和輸出那些比起別的地區生產較便宜的商品。各地區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在開放的市場條件下,通過公平競爭,效率較高企業的供給將取代效率較低企業的供給,高效率企業的市場範圍和市場份額得以擴大,資源和商品按效率原則跨地區自由流動,企業可以進一步擴大規模,降耗增效,形成合理的區域分工格局,使參與區際貿易的雙方都受益。二是交易成本和地區間需求偏好。一般說來,交易成本要低於生產成本,區際貿易才可能產生。需求偏好差異使地區間進行同類商品貿易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