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東、西部市場中介組織的發育和法律製度環境差異大。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和宏觀環境的影響,使得西部市場中介組織和法律製度環境遠遠落後於東部。
從以上比較可以看出,東部縣域地區市場化程度最高,中西部縣域地區市場化程度相對較低。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經濟發展主要依靠的是有廣闊的市場支持,這就意味著縣域貿易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然而,我國在政策上積極強調國際貿易發展,冷落了縣域對國內貿易的發展。因此,我國縣域對內貿易發展中還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方麵。
三、對縣域國內貿易的分類指導
(一)農產品貿易
作為一個農業大國,縣域貿易中農產品交易活動就顯得尤為重要。為了積極加強縣域貿易發展進程,發展縣域農業經濟,對於農產品貿易的指導包括下列幾個方麵:
第一,積極實施農業比較優勢戰略,調整農產品結構。農業產業化是縣域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內容之一,實施農業比較優勢戰略應充分適應這一農業發展的根本變化趨勢。為此,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加速資源開發,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以農業比較優勢為基礎,依靠科技進步,改善農產品的品種與質量,促進農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是實施農業比較優勢戰略的根本原則。在此原則下,對於缺乏比較優勢的農產品,在保證安全供給的基本條件下,可適度減少生產,利用市場調劑供需缺口。對於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應積極采取措施以進一步發揮其比較優勢,增強外貿競爭力,擴大市場份額。
第二,加速發展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動態規劃農業產業發展。加速發展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符合各縣域的資源稟賦特征。通過發展以規模經濟為基礎的產業內貿易,可以學習貿易發達國家在農產品生產方式、農業技術進步和追求產品個性化方麵的優點和長處,還可以通過降低農產品的長期生產成本來提高農產品的生產效率。另外,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可以幫助實現農產品品種、規格和款式的多樣化,提高消費者的滿足程度,給消費者帶來更大的選擇餘地。隨著縣域經濟的不發展和壯大,以農產品加工品為龍頭的部分農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有了較大程度的發展,而這類產品往往屬於具有高附加值、發展潛力大的特點。為此,我們應充分利用產業內貿易擴展的條件,擴展農產品深加工、精加工鏈條來擴大農產品出口。
第三,積極發展訂單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實現城鄉經濟合理的地域分工,加速個體私營經濟發展,使其在縣域經濟中唱主角。內聯外引,把縣域經濟推向國際市場。
(二)工業產品貿易
根據初級產品生產階段和工業化階段不同時期的特點,結合長江三角洲縣域經濟發達地區的經驗,縣域工業產品貿易的具體思路為:
第一,處在初級產品生產階段的縣域經濟可以通過組織勞務向鄉鎮、向發達縣市輸出,加快地方經濟發展,促進基礎教育發展,強化教育扶貧。
第二,處在工業化階段啟動期的縣域經濟要加快城鎮化步伐,培育增長極,依靠城鎮化推動工業化;重點發展特色工業產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來帶動工業產品的貿易。
第三,處在工業化階段增長期的縣域經濟應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增強縣域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承接發達地區產業梯度轉移,輔以實施反梯度戰略,促進工業化進程來培育縣域特色工業產品;可以根據自身優勢,發展與工業化成熟期縣(市)的配套產業,進行工業產品互補,加快縣域貿易發展進程。
第四,處在工業化階段成熟期的縣域經濟應嚴防工業品生產對外資的過度依賴,積極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培育新生產要素,積極致力於對縣域工業產品的開發和創新,生產出適應國內外市場所急需的工業品。
(三)第三產業貿易
縣域第三產業的發展是帶有規律性的必然趨勢,是一般縣域經濟發展的必經階段和必然過程。當工業化達到一定水平以後,第三產業在縣域經濟中的比重上升,是縣域居民收入水平提高、需求升級的需要,縣域第三產業應以現代服務貿易為著力點,積極利用國內資源發展縣域服務貿易。縣域地區應該把現代服務業作為今後一個時期第三產業發展戰略的重點,使現代服務業成為縣域經濟引進資金的主要領域。縣域政府應該采取相應的產業政策措施,大膽地吸引外域資金進入現代服務業,並且鼓勵其從事現代服務貿易。通過利用國內豐富的資源和資金力量,加快縣域服務業的發展,提高承接國內服務業轉移的能力,從而來帶動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其次,縣域內應充分發揮自身產業優勢來發展第三產業,並且加快第三產業的貿易活動,從而進一步培育縣域經濟的增長極,實現以貿易促經濟的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