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一場戰役書寫了大戰的轉折點,那就是著名的諾曼底登陸。而它的成功還得歸功於盟軍在戰前的準備工作。
1943年,英國和美國在華盛頓舉行會議,決定在1944年5月對歐洲大陸實施登陸,開辟第二戰場。對於登陸地點,盟軍方麵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因為登陸地點首先要在從英國機場起飛的戰鬥機半徑內,而且航渡距離要盡可能短,附近最好還要有大港口。後來盟軍提出了3個目標地點:康坦丁半島、加萊和諾曼底。經過反複思考、比較,盟軍舍棄了地形狹窄的康坦丁半島和德軍防禦力量最強的加萊,決定從諾曼底展開行動。
登陸地點確定後,一個新的問題擺在了盟軍麵前,那就是何時才是登陸的最佳時機。最初,盟軍將登陸日定在6月初,但對於具體的日期和時刻則始終不能達成共識。陸軍要求在漲潮時上陸,以減少部隊暴露在海灘上的時間,避免在登陸時即遭到德軍的打擊;而海軍則希望在落潮時上陸,以便盡量減少登陸艇遭到障礙物的破壞;但空軍又要求登陸日那天天氣晴朗,能見度好,便於空降部隊識別地麵目標。考慮到各方麵的這些要求,盟軍最終選擇在6月6日早上淩晨2時正式開始行動。
當日,盟軍首先以3個傘兵師在德軍後方空降,接著空軍猛烈轟炸,而就在此時,盟軍裝載登陸部隊的潛艇,突然出現在諾曼底半島地區,令德軍大吃一驚,他們怎麼也沒想到登陸部隊來得這麼快。清晨6時半,第一批部隊已登上灘頭,接著,約有15.6萬人在當天登陸,一舉擊潰了希特勒堅固的諾曼底防線。
諾曼底登陸的成功因素當然有很多方麵,但盟軍充分考慮到月光與潮汐等地理要素,才使得諾曼底登陸取得了成功。
盟軍選擇進攻日的依據是:最好是一個滿月之夜,同時乘船渡海的部隊也能遇到一次漲潮。這樣渡海的難度就能大大降低,可以輕易地越過德軍設下的重重障礙,而不必踩過這些障礙走上岸去,而空降兵也能依靠滿月提高能見度。
盟軍最終確定的1944年6月6日,月相上是“望”,當夜皓月當空,正符合空降部隊的要求。而且此時正是大西洋出現大潮的時候。當大西洋出現大潮時,表層海水因漲潮而向大洋中心流動,而大洋中心的海水就必然下沉,從而形成下沉海流;下沉海流至深層又向岸流,正可滿足海軍的需要。如此一來,盟軍便可用潛艇裝載軍隊,從英國開始下沉入海,然後關閉發動機,利用深層向岸海流為動力,避開海上德軍軍艦和海下尋熱係統,順利到達諾曼底半島地區,再悄然浮出水麵,給德軍當頭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