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心目中,雪是純潔美好的事物,它飄飄灑灑、素潔淡雅,深得人們的喜愛。可是雪也有危險的一麵,當那安靜的雪發起脾氣,以驚人的速度鋪天蓋地地壓下來時,就連裝備精良的軍隊也無法避免全軍覆沒的厄運。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就曾發生過這樣一個悲劇。1916年12月,意、奧兩軍為爭奪戰略要地——阿爾卑斯山脈的杜魯米達山,雙方各陳兵10萬,展開了一場激戰。
此時正值冬季,到了決戰時候,天氣突然惡化,連續下了3天大雪,並伴有8級以上的大風。山上積雪不斷增厚,尤其是迎風坡上的積雪更厚。麵對如此厚的積雪,雙方不約而同地想到用雪崩置對方於死地……
於是,雙方的大炮一齊向雪峰轟擊起來。起初,寧靜的、覆蓋著白雪的山坡上部發出了“哢嚓”一聲巨響,接著斷裂的雪層出現了一條裂縫,最後,巨大的雪體開始滑動。雪體在向下滑動的過程中,因慣性迅速獲得了速度。於是,雪崩體變成一條幾乎是直瀉而下的白色雪龍,騰雲駕霧,呼嘯著聲勢淩厲地向山下衝去。
刹那間,雙方軍隊都被積雪覆蓋。這場人為的大雪崩持續了48個小時,雙方共死亡近20萬人,兩軍僥幸逃生的隻有9人。
雪是由空氣中的水汽遇冷凝結而成,並沒有什麼神奇之處。飽含水汽的空氣,如果上升,溫度就會降低,如果空氣中有足夠的吸濕性強的微粒作為凝結核,周圍的水汽就會附著在它的上麵,形成小小的雲滴,如果溫度足夠低的話,就會形成小小的冰晶。剛開始的時候,這些冰晶不夠大,於是懸浮在空中。如果雲繼續上升冷卻,或者雲外不斷地有水汽進入,等到冰晶足夠大的時候,就會墜落下來,形成降雪。
引起雪崩的根本原因則是因為堆積過厚的積雪受到重力拉引,致使雪體向下滑動造成的。雪崩時速度可以達到20~30米/秒,而且隨著雪體的不斷下降,速度呈加速狀,甚至會接近100米/秒。而且雪崩還具有破壞力大的特點,它能摧毀大片森林,掩埋房舍、阻斷交通線路、中斷通信,並可能堵截河流,引發洪水。更有可能引起山體滑坡、山崩和泥石流等連鎖反應。因此,雪崩一直被人們列為是積雪山區的一種嚴重自然災害。
值得注意的是,雪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類活動引起的。比如滑雪、徒步旅行或其他冬季運動,甚至在雪山下高喊一聲,都可能在不經意間成為雪崩的導火索,造成一幕幕令人慘不忍睹的悲劇。而人被雪掩埋後,半小時之內不能獲救的話,生還希望就很渺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