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人格測驗
人格一詞沒有統一的定義,其結構分類也很不一致。一般認為,人格指人的個別性,包括能力、興趣、氣質和性格方麵的差異,而尤以後兩方麵起主導作用。人格測驗的形式比較龐雜,大體上可分為客觀性測驗和投射性測驗兩類。
(1)客觀性測驗
這類測驗主要采用問卷法,測驗由一些問題或命題組成,要求受試者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在標準答題紙上作出選擇。結果按標準套板計分。通常這類測驗也可來用團體測驗方式進行。
(2)投射性測驗
投射性測驗與精神分析的理論有關。該理論認為一個人對一事物的感知、聯想或反應有時是由潛意識或內心深處的矛盾衝突所決定的。測驗的方法是把一些模糊的雲霧狀墨跡或無一定意義的圖像或不完整的句子呈現給被試者,讓受試者根據自己的認知和體驗來解釋、說明和聯想,以誘導出受試者的經驗,使他的人格特點能“投射”到這些測驗材料上。
例如,常用的洛夏墨跡試驗是將十張模糊、無確定形狀的墨跡圖片(有些是彩色的)呈現給受試者,讓其看這些墨跡“象”什麼。記錄回答的時間及受試者所指出形狀、部位、說出的內容、顏色及根據。再按照一定的記分原則對這些因素進行分析則可得出有價值的資料。
另一種主題統覺測驗則是用一些有一定主題的圖片,這些圖片沒有特定意義,測驗時讓受試者根據自己的理解對每一張圖畫講一個故事。故事不能太短,要有對事件、人物的描述、評論及結局等。以此來反映受試者的人格特征(包括能力、情緒等)。
3.評定量表
評定量表多是以實用為目的,理論背景不一定嚴格,多是在一些問卷的基礎上進行結構化、數量化而發展起來。評定量表的另一個突出特點就是簡便易作,對病人的檢查常用作篩查工具(而不作診斷用),評價也多采用原始分直接評定。此外,評定量表不象心理測驗那樣控製嚴格,有些可公開發表,許多評定量表非專業工作者稍加訓練就可掌握。評定量表既有他評的,也有用作自評的(如—卯)。在醫學心理學中常用的評定量表大體上有適應行為量表和精神症狀量表兩類。
4.適應行為量表
適應行為是指個體維持生存的能力以及對周圍環境和社會所提出要求的滿足程度。適應行為與智力具有較大的相關,前者可以說是後者在實際活動中的具體體現。對於一些嬰幼兒、老年人、智殘者和重症病人,進行適應行為評定有時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關於適應行為的評定,提出了四個指標:
①自理能力。如飲食、穿戴及大小便等生活自理能力。②溝通能力。指自我表達和了解他人的能力。③社會化。與人交往的社會技能。④職業。手工、體力以及其他工作技能。雙皿也提出了適應行為障礙的分級標準:
①邊界。一般表現比正常人差,但有一定潛在的社會和職業的適應能力。②輕度。可以從事非技術性或半技術性工作。③中度。僅可從事極簡單體力勞動,部分生活需人督促或照顧。④重度。不能獨立生活,經訓練僅可達部分生活自理,如自己進食、大小便等。⑤極重。全部生活需人護理。
我國心理學家龔耀先等編製的“成人智殘評定量表”就是采用上述標準對智力缺陷者的生活能力、學習或工作、社會交往以及時間、空間、人事的定向能力進行評定和程度劃分。
(2)精神症狀評定量表
精神症狀評定量表多用於精神科。這是因為采用量表化的評定具有客觀性、數量化和全麵等優點。目前這類量表也越來越多地應用於門診心理谘詢和治療、心身疾病的調查以及科研等領域,這類量表可分為自評的和他評的兩類。
常用量表有:
①90項症狀自評量表,該量表由必等編製,標準版本因有90題而命名。測查9個範疇的內容:軀體化、強迫症狀、人際關係敏感、抑鬱、焦慮、敵意、恐怖、偏執和精神質。
每一症狀由輕至重分五個等級。最後評定以總平均水平、各範疇的水平以及現突出的範疇為據,借以了解病人問題的範圍、表現以及嚴重程度等。—90可前後幾次測查以觀察病情發展或評估治療效果。
②抑鬱自評量表,分別於1965和1971年編製。量表各包括20個項目,分四級評分,特點是使用簡便,能直觀地反映病人抑鬱或焦慮的主觀感受,使用者也不需經特殊訓練。目前多用於門診病人的粗篩、情緒狀態評定以及調查、科研等。
第六單元 心理治療與谘詢
考試要點[考試大綱]
一、心理治療的概述
①概念;②性質;③分類;④適應證。
二、心理治療的常用方法
①精神分析的常用方法;②行為主義的常用方法;③人本主義療法的特點。
三、心理治療的原則與要求
①心理治療的醫患關係;②心理治療的工作原則;③心理治療對治療師的基本要求。
四、心理谘詢
①心理谘詢概述;②心理谘詢的方式和手段。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心理治療的概述
1.概念
心理治療又稱精神治療,是應用心理學的原則和技巧,通過施治者的言語、表情、手勢、態度和其他特殊的手段方法來改變病人的認知活動、情緒障礙和異常行為,從而達到減輕病痛和增進身心健康的目的。
2.性質
心理治療要完成對人的思維、行為以至人格的改造與糾正,其治療過程是不同傳統的醫學治療的。心理治療過程具有以下的特性:
(1)自主性
心理治療的關鍵是幫助病人自己改變自己。在心理治療過程中的醫患關係,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關係,而是一種合作努力的行為,是一種夥伴或同盟的關係。病人從一開始就承擔主動的作用。通過治療,病人變得越來越具有自主性和自我導向能力,對自己的情感和行為更負責任。
(2)學習性
心理治療的過程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心理治療的一個基本假設就是,個體的情感、認知以及行為都是個體過去生活經曆的產物,它們是“學.習”而來的。因此心理治療需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病人自願主動,參加治療的來訪者應有強烈的動機;二是環境允許他的改變,即有一個可能提供轉變的外部環境;三是能克服學習的內部阻礙,這需要轉變其防禦機製,與治療師取得密切配合。
(3)實效性
心理治療是一項有實效的工作,它是有效的、有益的而且是人道的。
3.分類
①從理解上分,可以分為廣義與狹義的心理治療。廣義的心理治療指醫療全過程,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積極的影響患者的心理而達到治療目的。其中包括醫護人員對病人的接觸、談話、檢查的過程以及醫院優美舒適的環境,方便合理的醫療製度,卓著的工作效率,無一不在對病人進行心理治療。狹義的心理治療就是指醫生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對病人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
②從形式上分,可以分為個別心理治療和集體心理治療。個別心理治療是通過治療者與病人的個別談話或其他方法的治療。集體心理治療是把數人或十幾個病情相似的病人編成小組,由治療者分次向集體實施的治療。
③根據病人意識範圍的大小,可分為覺醒治療和催眠治療。覺醒治療是指病人的神誌處在清醒狀態,根據醫生表達的信息,病人能自覺的進行積極的思考,有意識的調整自己的情緒。催眠治療是指病人處於意識極度狹窄的狀態下,病人可接受醫生的言語指導,可將在意識中已經忘卻的心理創傷回憶起來。
④根據學派理論,可以將心理治療分為心理動力學派、行為主義學派和人本主義學派等治療。
4.適應證
心理治療可以廣泛地應用於臨床與心理的許多疾病與問題。其最常應用在:神經症、兒童與成人的行為障礙,包括性心理障礙;應激或挫折後的情緒反應;重型精神病的恢複期;心身疾病的輔助治療;學習問題;個性問題;以及某些慢性病患者的康複.治療等。
二、心理治療的常用方法
1.精神分析的常用方法
精神分析療法是由著名的奧地利精神學家弗洛依德所創立的一種特殊的心理治療技術。具體的技術手段主要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