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模式是把病人置於被動地位,而醫生處於主動的主導地位的一種模式,常用於手術,麻醉,抗感染治療等技術。對休克,昏迷,某些精神疾病,智力嚴重低下等病,這種模式是適用的。對一般患者,由於這種模式是單向作用的模式而不是相互作用的模式,雖然醫生也確實在為病人盡力,而病人則是消極被動的,處於被支配的地位,在診療中不利於發揮病人的主觀能動作用,病人僅僅是醫務人員活動的被動接受者。

(2)指導一合作型

這是一種一方指導,另一方配合的有限度的合作的過渡模式,按照這個模式,在臨床賣踐活動中,醫生的作用占優勢,同時又有限度的調動病人的主動性,密切配合。也就是說,在這種模式中,醫生是主角,病人是配角,因為病人是處在並不嚴重但又確實有病需要治療情境下,同時病人神誌清醒,有正常的感知能力,情感,意誌和行為尚處於正常範圍,隻是由於疼痛或有其他不適的症狀,心情處於憂鬱和苦惱之中,所以他主動尋求醫療幫助,而且樂於合作。

(3)共同參與型

這是一種以平等關係為基礎的醫患關係模式,雙方有近似的同等權利,從事於雙方都滿意的活動,在臨床實踐中強調醫生和病人都處於平等的地位,是一種同誌或朋友似的相互依存,相互需要和相互作用的民主的關係,都具有治好疾病的共同願望和要求,在這個模式中,醫生和病人均為主動,彼此相互依存,作為夥伴在一起工作,埋頭於雙方都感滿意的活動。

2.醫患關係模式的轉化:

在現實的醫療活動中建立什麼樣的醫患關係,不僅取決於病人疾病的性質,而且需考慮到病人的人格特征,不過,對於那些因其疾病性質適於建立“指導一合作”或“共同參與”邀關係的病人,醫務人員應力爭幫助他們克服人格中的不利方麵,以便建立其相應的醫患關係。從“主動一被動型”到“共同參與”關係,醫生對病人的主導或“控製”地位逐漸削減,而病人在自己的疾病診治中的作用逐漸加大,病人的“人”的身分逐漸變得突出。然而,應當指出,醫務人員的作用和責任並沒有隨之減少。恰恰相反,為了調動病人的積極性,醫生不僅要充分發揮其技術特長,而且要引導病人配合或共同參與這一活動以促使其早日康複。由此可見,醫生的工作不是少了,而是增添了新的內容。在實際的醫療活動中,醫務人員同特定的病人間的醫患關係類型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病人病情的變化,可以由一種模式改為另一種模式。例如,對一個因昏迷而人院治療的病人,應按照“主動一被動”的模式加以處理;隨著他病情的好轉和意識的恢複,就可逐漸轉人“指導一合作”模式。最後,病人進人複原或康複期,適宜的模式就變成“共同參與”了。

四、醫務人員的心理素養

1.醫務人員應具有的心理素質罾

①崇高的理想。②穩定的情緒。③良好的性格。④敏銳的觀察。⑤堅強的意誌。⑥善於溝通的技巧。

2.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

(1)良好心理素質培養的原則

①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②規範教育與自我調控相結合。③現實形象與理想模式相結合。④嚴於律己與寬以待人相結合。

(2)心理健康促進的原則

①認識自己,悅納自己。②麵對現實,適應環境。③結交知己,與人為善。④挫折磨礪,積極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