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醫學與醫學倫理學
考試要點[考試大綱]
一、醫學倫理學及其與醫學實踐的關係
①醫學倫理學的學科性質;②“醫乃仁術”,醫師是“仁者”;③醫學實踐的道德內涵。
二、醫學模式轉變的倫理意義
①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的確立是醫學道德進步的重要標誌;②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對醫師職業道德的要求。
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醫學與醫學倫理學
①市場經濟對醫學實踐的正、負效應;②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醫學倫理教育的重要性。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醫學倫理學及其與醫學實踐的關係
1.醫學倫理學的學科性質
醫學倫理學是醫學與倫理學相交叉的學科,是認識、解決醫療衛生實踐和醫學科學發展中人們之間、醫學與社會之間倫理道德關係的科學。
醫學倫理學具有三個顯著的特征。
(1)實踐性
醫學倫理學是與醫學實踐密切相關的學科。醫學倫理學的理論、規範來源於實踐,是對醫學實踐中的道德關係、道德意識、道德行為的概括和說明,是在長期的醫療活動中形成、發展的,而來源於醫學實踐的道德原則、道德規範又對醫學活動起著重大指導作用。醫學實踐既是醫學倫理學的基礎、動力,又是醫學倫理學的目的和檢驗醫學倫理學理論正確性的惟一標準。
(2)繼承性
弘揚倫理道德是醫學進步的基本條件和重要標誌,是貫穿醫學發展史的一條主線。“救死扶傷”、“為醫者仁”等倫理道德原則為醫學工作者自覺地繼承、恪守,在醫學事業的發展中不斷發揚光大。
(3)時代性
醫學道德伴隨著醫學發展和社會進步而不斷發展。醫學的發展,不僅表現為診治疾病手段的進步,而且表現為醫學道德的進步。與新的預防、診斷、治療方法相對應的倫理原則的製定是醫學道德進步的重要標誌。任何時代的醫學道德都與特定的社會背景相聯係,都為解決該時代的具體問題而存在。在古代,為婦女墮胎被認為是違反道德的,在當代,為維護社會和婦女自身的利益開展的計劃生育手術則是道德之舉。醫德原則、醫德規範、醫德評價、醫德教育都是時代的產物,都不能脫離時代。反映社會對醫學的需求、為醫學的發展導向、為符合道德的醫學行為辯護是醫學倫理學的任務。
2.廣醫乃仁術”,醫師是“仁者”
“醫乃仁術”,道德是醫學的本質特征,是醫療衛生工作的目的。
醫務工作者在社會生活中擔負著維護人們健康,預防、診治疾病的任務。醫學工作的特殊性質要求醫師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在醫療活動中,醫療效果不但與醫療技術、醫療設備直接相關,而且與醫師的職業道德直接相關。曆代醫家都認為,道德高尚是醫師角色的重要特征,隻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做醫生。我國古代醫生擇徒甚嚴,曾明確提出“非其人勿教”。晉代楊泉指出:“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非聰明答理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在西方,則有學醫期滿,按希波克拉底誓言宣誓的傳統。
醫師角色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是與醫師良好的職業道德直接相關的。林巧稚、趙雪芳、王忠誠、吳登雲等具有崇高道德境界的醫師既是廣大醫務工作者的代表,也是廣大醫務工作者的榜樣。
3.醫學實踐的道德內涵
道德作為醫學的本質特征蘊涵在醫學實踐之中。一部醫學史,是醫務工作者奮不顧身地與疾病鬥爭、認識疾病、不斷戰勝疾病的曆史,是醫務工作者無私地為病人解除病痛、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的曆史。醫務工作者獻身於醫學事業,崇高的道德境界就體現在他們所從事的具體的認識疾病、治療疾病的醫學活動之中。
二、醫學模式轉變的倫理意義
1.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的確立是醫學道德進步的重要標誌
醫學模式是人們關於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觀點,是醫學臨床實踐活動和醫學科學研究的指導思想和理論框架。醫學模式來源於醫學實踐,是對醫學實踐的反映和理論概括。迄今為止,存在過三種典型的醫學模式:古代樸素的整體醫學模式、近代生物醫學模式和現代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是20世紀70年代以後建立起來的一種全新的醫學模式。這種醫學模式從生物、心理、社會全麵綜合的水平上認識人的健康和疾病。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取代生物醫學模式不僅反映著醫學技術進步,而且標誌著醫學道德進步。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了對人的尊重。生物醫學模式重視的是人的生物生存狀態,病人隻要活著,隻要有呼吸、有心跳,即使是低質量地活著,醫務人員也應該救治。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不僅重視人的生物生存狀態,而且更加重視人的社會生存狀態。人區別於狹義的動物,就在於能夠以社會的方式生存,隻有具有社會價值的生命才是真正的人的生命。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從生物和社會結合上理解人的生命,理解人的健康和疾病,尋找疾病現象的機製和診斷治療方法,是對人的尊重。
2.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對醫師職業道德的要求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對醫師的職業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據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醫生不僅要關心病人的軀體,而且要關心病人的心理;不僅要關心病人個體,而且要關心病人的家屬、關心病人的後代、關心社會。
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醫學與醫學倫理學
1.市場經濟對醫學實踐的正、負效應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自主性、平等性、求利性、競爭性、開放性和可控性等特征,調動了醫療機構的自我發展的能力和潛力,調動了醫務人員的積極性,推動了醫學事業的發展。但市場經濟的競爭性、求利性也誘發了一些醫院片麵追求最大效益,一些醫務工作者受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的影響,將醫療權利、技術當作牟取個人不正當利益的手段,惟利是圖,敗壞了醫務人員的形象。
2.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醫學倫理教育的重要性
醫德建設的必要性就在於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醫療活動促進作用的發揮,同時最大程度地防止和限製市場經濟對醫療活動的負作用。加強醫德建設才能實現醫療活動的道德本質。道德建設為醫療衛生體製改革奠定基礎,引導方向。加強道德建設是解決醫療衛生單位內部的矛盾,醫療衛生機構與人民群眾以及其他單位矛盾的重要途徑;加強道德建設是提高醫務人員整體素質的重要內容。
第二單元 醫學倫理學的規範體係
考試要點[考試大綱]
一、醫學倫理學的基本原則
①不傷害;②有利;③尊重;④公正。
二、醫學倫理學的基本規範
①醫學倫理學規範的本質、形式;②醫學倫理學規範的內容。
三、醫學倫理學的基本範疇
①權利與義務;②情感與良心;③審慎與保密。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醫學倫理學的基本原則
1.不傷害
不傷害原則指在診治過程中不使病人的身心受到損傷,這是醫務工作者應遵循的基本原則。一般地說,凡是醫療上必需的,屬於醫療的適應證,所實施的診治手段是符合不傷害原則的。相反,如果診治手段對病人是無益的、不必要的或者禁忌的,是有意或無意的強迫實施,使病人受到傷害,就違背了不傷害原則。
不傷害原則不是絕對的。因為很多檢查和治療,即使符合適應證,也會給病人帶來生理上或心理上的傷害。如腫瘤的化療,雖能抑製腫瘤,但對造血和免疫係統會產生不良影響。臨床上的許多診斷治療具有雙重效應。一個行動的有害效應並不是直接的、有意的效應,而是間接的、可預見的。如當妊娠危及胎兒母親的生命時,可進行人工流產或引產,這種挽救母親的生命是直接的、有益的效應,而胎兒死亡是間接的、可預見的效應。
臨床上可能對病人造成傷害的情況有:醫務人員的知識和技能低下;對病人的呼叫或提問置之不理;歧視、侮辱、謾罵病人或家屬;強迫病人接受某項檢查或治療措施;施行不必要的檢查或治療;醫務人員的行為疏忽、粗枝大葉;不適當地限製約束病人的自由;威脅或打罵病人;拒絕對某些病人提供醫療照護活動,如艾滋病病人等;拖拉或拒絕對急診病人的搶救等。對此,醫務人員負有道德責任,應該避免發生。
不傷害原則與其他原則衝突的情況:第一,不傷害原則與有利原則的衝突。如一足部有嚴重潰瘍的糖尿病病人,經治療病情未減輕,有發生敗血症的危險,此時為保住病人的生命而需對病人截肢。表麵上看,這樣做對病人將造成很大的傷害,但是為了保全病人的生命,這樣做是符合有利原則的,因為,“兩害相權”要取其輕;第二,不傷害原則與公正原則的衝突。如在稀有衛生資源的使用上,一個病房有四個腎衰病人同時需要腎移植,但因腎源有限,不可能使每個需要的人都得到,隻能按公正原則進行病人選擇,未得到腎的病人在身心上將受到傷害,這是不傷害原則和有利原則同時與公正原則相衝突的情況;第三,不傷害原則與尊重原則的衝突。這多表現為醫務人員為尊重患者的自主性而無法選擇使病人不受到傷害的醫療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