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 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計劃設計
考試要點[考試大綱]
一、概述
①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計劃設計的含義;②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計劃設計程序。
二、健康教育診斷
①健康教育診斷的概念;②健康教育診斷的內容與方法。
三、明確優先項目
四、確定計劃目標①總體目標;②具體目標。
五、確定健康教育幹預框架
①確定目標人群;②確定幹預策略;③確定幹預場所;④確定幹預活動內容、方法和日程;⑤確定幹預活動組織網與工作人員隊伍。
一、概述
1.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計劃設計的含義
計劃設計是一個組織機構根據實際情況,通過科學的預測和決策,提出在未來一定時期內所要達到的目標及實現這一目標的方法、途徑等所有活動的過程,也即包括計劃、實施及評價的全過程。
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是一項複雜的係統工程,其內容涵蓋促進健康、預防疾病、控製影響健康的各種危險因素以及政策和組織機構等眾多領域。因此,每項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活動不論周期長短都必須有科學、周密的計劃設計。
2.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計劃設計程序
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計劃設計的模式有多種,但計劃設計程序通常都包括以下五個步驟:①健康教育診斷;②明確優先項目;③確定計劃目標;④製定幹預框架;⑤監測與評價計劃。
二、健康教育診斷
1.健康教育診斷的概念
健康教育的目標是通過改善人們的健康相關行為來預防疾病、提高生命質量,其作用涉及從生命準#到晚年臨終的各個生命階段的預防保健和醫療康複。因為人群中健康相關行為的發生發展有其複雜的經濟、文化、心理、曆史原因,所以每一個健康教育項目都應視為係統工程。一般地,健康教育活動包含診斷、製定幹預計劃、準備、實施幹預及評價幾個步驟。
健康教育診斷指在麵對人群的健康問題時,通過係統地調查、測量,收集各種有關事實資料,並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歸納、推理、判斷,確定或推測與此健康問題有關的行為和行為影響因素,以及資源可得情況的過程。它將為決定健康教育幹預目標、策略和方法提供基本依據。這一環節同計劃製定一道被稱為“計劃設計”。計劃設計是健康教育活動成功與否的第一個關鍵。
2.健康教育診斷的內容與方法
(1)社會診斷
社會診斷是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具體體現。其診斷的重點內容主要是社區人群的人口學特征、人群的生產、生活環境及其生活質量。社區診斷必須遵循社區參與的原則,鼓勵社區居民積極參與評估他們現存的問題、需求以及確定優先項目,是規劃成功的關鍵。
(2)流行病學診斷
流行病學診斷的主要任務是:要客觀的確定目標人群的主要健康問題,以及引起健康問題的行為因素與環境因素。流行病學診斷要描述人群的軀體健康問題、心理健康問題、社會健康問題以及相對應的各種危險因素的發生率、分布、頻率、強度等。
(3)行為診斷
①區分引起健康問題的行為與非行為因素。
健康教育著眼點是行為的改變,因此,對已知的一個健康問題必須分析其是否因行為因素的影響所致。
②區分重要行為與不重要行為。
區別原則是行為與健康問題密切相關,科學研究證明兩者有明確的因果關係;經常發生的行為。
③區別高可變性行為與低可變性行為。
所謂高可變性行為與低可變性行為是指通過健康教育幹預,某行為發生定肉改變的難易程度。高可變性行為是指正處在發展時期或剛剛形成的行為;與文化傳統或傳統的生活方式關係不大;在其他計劃中已有成功改變的實證;社會不讚成的行為。低可變性行為是指形成時間已久;深深地植根於文化傳統或傳統的生活方式之中;既往沒有成功改變的實例。
(4)教育診斷
任何健康行為都受到三類因素的影響,此三類因素是傾向因素、促進因素與強化因素。傾向因素先於行為,是產生某種行為的動機、願望、或是誘發某行為的因素。傾向因素包括知識、態度、信念和價值觀,也可包括個人技巧。促成因素是指促使某種行為動機或願望得以實現的因素,即實現某行為所必需的技術和資源。包括保健設施、醫務人員、診所、醫療費甩、交通工具、個人保健技術。行政的重視與支持、法律政策等也可歸結為促成因素。強化因素是激勵行為維持、發展或減弱的因素。主要來自社會支持,同伴的影響和領導、親屬以及保健人員的勸告。也包括人們對行為後果的感受。
三類因素並不互相排斥,而且同一因素有時!同時歸人兩類因素。三類因素中都有積極的正向的一麵和消極的負向的一麵。一個成勸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計劃,必須認真分析三類因素的正負向影響,在發揚正向因素積極作用的同時,把幹預董點放在負向影響上。
(5)管理診斷
管理診斷的核心是組織評估。包括組織內分析與組織間分析兩個方麵。組織內分析係指負責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組織的內部分析。組織間分析係指主辦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的組織的外部環境,分析外環境對計劃執行可能產生的影響。管理診斷應包括評估可利用的資源,以預算的形式明確各項活動所需的人力費用和非人力費用,保證有足夠的資源實現預期目標
(6)政策診斷
政策診斷主要是在計劃指定過程中審視社區現有的政策狀況。如有無與項目計劃目標相一致的支持性政策,該政策是否已經比較完善,或者根本沒有製定。根據以上情況,采用製定政策、建立政策以及完善政策等不同的幹預策略。
三、明確優先項目
1.明確優先項目的涵義
明確優先項目就是確定優先幹預的健康問題或行為問題。它應真實的反映群眾最迫切的需要,以及反映各種特殊人群存在的特殊需要,把有限的資源應用於群眾最關切,幹預最有效的項目上。
2.確定優先項目的基本原則
①依據對人群健康威脅的嚴重程度排序;②依據危險因素的可幹預性排序;③按成本一效益估計排序;④把小環境與大環境結合起來排序。
四、確定計劃目標
1.總體目標
是指計劃理想的最終結果。它是宏觀的,甚至計劃者並不能親自看到這種結果,它隻是給計劃提供一個總體上的努力方向。
2.具體目標
是為實現總體目標設計的,是具體的、量化的指標。其要求可歸納為個英文字母。
五、確定健康教育幹預框架
1.確定目標人群
一級目標人群:計劃希望這些人群將實施所建議的健康行為。二級目標人群:對一級目標人群有重要影響的人,或能激發教育和加強一級目標人群行為和信念的人。三級目標人群:決策者、經濟資助者和其他對計劃的成功有重要影響的人。
2.確定幹預策略
策略製定的任務是根據項目目的7百標、對象人群特征、環境條件和可得資源等情況選擇最佳的幹預途徑、幹預方法及其時間、空間和人群組合。
根據前述行為影響因素理論,幹預策略一般分為教育策略、社會策略、環境策略及資源策略四類。必須綜合應用各類幹預策略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結果。
(1)教育策略
健康教育專門策略極豐富,具多樣性。常將其分為:信息交流類,即各種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策略手段;技能培訓類;組織方法類。
(2)社會策略
政策、法規、製度、規定及其執行方法等。環境策略旨在改善有關社會文化環境和物理環境的各種策略手段。
(3)資源策略
動員、籌集、分配、利用社區各種有形和無形資源的途徑、方法。
(4)確定幹預場所
幹預場所是將幹預策略付之實施的有效途徑。幹預場所可分為:①教育機構,如幼兒園、中小學校、大專院等各級各類從事教育的場所;②衛生機構,包括醫院、衛生保健機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等;③工作場所,包括工廠、機關單位等,是勞動者一天主要的工作環境和人事環境;④公共場所,包括街道、商場、公園、車站、機場等公共場所;⑤居民家庭。任何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項目,五類場所可同時並舉,但通常是根據主客觀條件和需要選擇其中數類。確定幹預活動內容、方法和日程依幹預策略設計各階段各項幹預活動的內容、實施地點、方法、所需材料和日程表等。從幹預活動的日程表即可看出該項目的技術路線。
一個健康教育項目總的來講大體可分四個階段:計劃設計及基線調查階段;準備階段(包括製作健康教育材料和預試驗、人員培訓、資源籌集分配、物質材料準備等);實施幹預階段;總結階段。
確定幹預活動組織網與工作人員隊伍組織網絡與工作人員隊伍是項目成功與否的關鍵之一。
健康教育工作因其社會性、複雜性,必須根據工作需要形成多層次的,有多部門參與的網絡組織。一般,除各級健康教育專業機構外,網絡中應包括有關政府部門、大眾傳播部門、教育部門、社區基層單位、其他醫療衛生部門等。目標的統一和行動的協調配合對工作開展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