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肝炎病毒。主要經血傳播的肝炎病毒為乙肝病毒(HBV)和丙肝病毒(HCV)。輸血傳播的肝炎病例多數為丙肝,乙肝在我國人群中感染率高,對血液安全威脅也較大,其他肝炎病毒,如HDV和HEV也可能經血傳播。

③成人T淋巴細胞白血病病毒(邯V-I/Ⅱ)。感染後導致造血組織的損害,後果嚴重。

④巨細胞病毒(CMV)。

⑤細小病毒Bl9。

(2)細菌

見輸血不良反應和並發症。

(3)原蟲

瘧原蟲可經血傳播導致患者感染瘧疾。

(4)螺旋體

梅毒螺旋體可經血傳播。

2.預防傳染病病原體經血傳播的措施

世界衛生組織為全球衛生工作製定了血液安全戰略:從低危人群中的無償獻血者采集血液;嚴格進行血液的篩檢;臨床合理用血。

合理輸血的要求:避免一切不必要的輸血;正確掌握輸血量;實施成分輸血,隻給患者輸病情需要的血液成分。

第三單元 外科休克

考試要點

一、概論

①臨床表現;

②診斷與監測;

③治療原則。

二、低血容量休克

①失血性休克;

②損傷性休克。

三、感染性休克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概論

1.臨床表現

①休克代償期。在低血容量性休克中,當喪失血容量尚未超過20%時,由於機體的代償作用,病人的中樞神經係統興奮性提高,交感神經活動增加。表現為精神緊張或煩躁,麵色蒼白,手足濕冷,心率加快,過度換氣等。血壓正常或稍高,尿量正常或減少。②休克抑製期。病人神誌淡漠、反應遲鈍,甚至可以出現神誌不清或昏迷、口唇肢端發紺、出冷汗、脈搏細速、血壓下降、脈壓差更縮小。嚴重時,全身皮膚黏膜明顯發紺,四肢發冷,脈搏捫不清,血壓測不出,無尿,還可有代謝性酸中毒出現。皮膚、黏膜出現淤斑或消化道出血,發展至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2.診斷與監測

(1)診斷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診斷並不困難,重要的是早期診斷;感染性休克的診斷,應根據病人有嚴重感染存在,有休克代償期的某些臨床表現,或突然出現明顯的過度換氣加以判斷;高阻力型感染性休克症狀典型,診斷不難;低阻力型感染性休克,症狀特殊,診斷不易,需認真檢查,才能確定。

(2)監測

休克的監測有一般監測和特殊監測,通過監測可判斷休克的存在與否和病情的演變情況,以指導治療。一般監測包括以下幾方麵:精神狀態、肢體溫度、色澤、血壓、脈率、尿量等;特殊監測可通過以下幾種方法:中心靜脈壓、肺動脈楔壓、心排出量和心髒指數、動脈血氣分析、動脈血乳酸鹽測定、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實驗室檢查等。

3.治療原則

盡早去除引起休克的原因,盡快恢複有效循環血量,糾正微循環障礙,增進心髒功能和恢複人體的正常代謝。①一般緊急措施;②補充血容量;③積極處理原發病;④糾正酸堿平衡失調;⑤心血管藥物的應用;⑥改善微循環;⑦激素應用。

二、低血容量休克

其治療方法:主要集中在補充血容量和積極處理原發病。

三、感染性休克

治療方法:①控製感染;②補足血容量;③糾正酸中毒;④應用心血管藥物;⑤應用皮質類固醇。

第四單元 多器官功能不全綜合征

考試要點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概述

①概念;②發病基礎與機製;③預防原則。

二、急性腎衰竭

①病因;

②臨床表現;

③治療原則。

三、急性肝衰竭

①發病基礎;

②臨床表現;

③治療原則。

四、應激性潰瘍

①發病基礎;

②臨床表現;

③治療原則。

一、概述

1.概念

多器官功能不全綜合征是指急性疾病過程中並發一個以上係統或器官的急性功能障礙,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急性腎小管壞死、急性應激性潰瘍、急性肝功能衰竭等。

2.發病基礎與機製

多器官功能不全綜合征可繼發於嚴重損傷、嚴重急腹症、感染性疾病引起的膿毒血症、心跳呼吸驟停複蘇術後。病人如果原有某種疾病,遭受上列急性損害後更易發生多器官功能不全綜合征。①慢性器官病變如冠心病、肝硬變、慢性腎病等;②免疫功能低下如係統性紅斑狼瘡、糖尿病,用免疫抑製療法(皮質醇、抗癌劑等)、營養不良等。此外,輸血、輸液、用藥或呼吸機應用等的失誤或失宜,也是多器官功能不全綜合征的誘因。

機體受到嚴重的損害因子侵襲,發生劇烈的防禦性反應。一方麵可起穩定自身的作用;另一方麵又可起損害自身的作用,即大量細胞因子、炎症介質及其他病理性產物出現於體液中,對細胞組織起各種損害作用。其共同的病理生理變化是組織缺血一再灌注過程和(或)全身炎症反應。

3.預防原則

①處理各種急症時均應有整體觀點,盡可能達到全麵的診斷和治療;②重視病人的循環和呼吸,盡可能及早糾正低血容量、組織低灌流和缺氧;③防治感染是預防多器官功能不全綜合征的極為重要的措施;④盡可能改善全身情況,如體液、電解質和酸堿度的平衡、營養狀態、心理活動等,因為與器官係統功能相關;⑤及早治療任何一個首先發生的器官衰竭,阻斷病理的鏈鎖反應,以免出現多器官功能不全綜合征。

二、急性腎衰竭

1.病因

可分為腎前性、腎後性和腎性。

2.臨床表現

①三高:K+、M9、P卅升高;②三低:Na+、ca、cl。降低;③三中毒:水中毒、酸中毒、尿毒症(氮質血症);④出血傾向。

3.治療原則

①少尿或無尿期的治療:控製入水量、加強營養、應用具蛋白合成作用的激素、抗感染、電解質失調的處理、透析療法、血液過濾;②多尿期治療:補鉀、抗感染。

三、急性肝衰竭

1.發病基礎

①病毒性肝炎。

②化學物中毒。

③手術、創傷、休克等病人以及妊娠後期,在原有肝硬化、阻塞性黃疸的基礎上。可發生肝衰竭。

2.臨床表現

①意識障礙。出現情緒改變、嗜睡等症狀,甚至昏迷,常伴有呼吸、循環的改變。

②黃疸。

③肝臭。

④出血。表現皮膚出血斑點、注射部位出血或胃腸出血等。

⑤並發其他器官係統功能障礙。以腎功能降低或衰竭為常見,後期可發生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等並發症。

⑥實驗室檢查。a.一般可出現轉氨酶增高,但廣泛性肝壞死時,卻不升高;b.膽紅素增高;c.血小板減少,白細胞增多;d.血肌酐或尿素氮可增高;e.電解質與酸堿平衡失調;f.出現DIC時,可表現凝血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延長,纖維蛋白原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