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學校中的其他重要暗示源(2 / 2)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在童年期,對人影響最大也最有力的是他們的父母與老師。到了少年期尤其是青年期以後,影響最大也最有力的這不父母與老師了,而是同伴。對於如今的中學生來講,同伴主要是同學。如果同學都是誌存高遠,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他也會受其環境氛圍所感染、所暗示,從而悉心學習;如果同學中以上網、談戀愛者居多,而讓他一個人卓爾不群、遺世獨立,心無旁騖地在學習,這種情況會有,但肯定不多見。

這裏我們還想說一下與此相關的另一個情境。

有一個情況大約是事實,那就是知識分子家庭的孩子,其學業水平普遍要高一些。如何來解讀這一現象呢?有人說,知識分子聰明,他們的孩子也聰明。這不對,實際情況是大部分人的智力水平都差不多,都是“中人之智”;還有人說,那是家長有文化,可以輔導孩子。這也是一個誤解。我在高校工作,學校裏能夠直接輔導孩子的人實在不多。那是什麼原因呢?我們認為,最主要的因素是這些家庭有一個相對良好的環境氛圍。比如說罷,到了晚上,父母親或在讀書、或在寫作,在這種環境氛圍的作用下,孩子也能很安心、很專注地讀書。如果父母親在打麻將,然後讓孩子到房間去做作業,可能是將物理環境控製得很好,不會有麻將聲傳到房間,但孩子會安心學習嗎?在這種情況下,成人尚不能自持,何況心理上還不成熟的孩子?

荀子曾說過:“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意指環境完全左右人的行為,就像生長在麻叢中的蓬草,會長得很直,失去原來的形貌;而混在黑泥中的白沙,也會變成濁黑色。環境暗示的確是強有力的,對於學生來說更是如此!

有兩個事實是教育界人士普遍認可的。一是智力與學業成績的確存在著正相關。研究證明、實踐也表明,一個人的智力狀況製約著他掌握知識與形成技能的快慢、深淺、難易與鞏固程度。這也就是說,沒有一定的智力水準做保證,要想取得很好的學業成績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二是智力水平並不直接決定一個學生的學業成績。我們就曾看過智商高達142的一個孩子,學業成績卻很不理想。更為重要的一個事實是,世界上絕大多數人的智力狀況其實都差不多,都是屬於“中人之智”。而在這一龐大的人群中,學業成就、事業成就卻表現出巨大的參差不齊。個中原委,到底是什麼呢?我們說,任何一個複雜的現象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一個非常重要而且常常為人們所忽略的因素就是有些人的潛能得到了比較充分的釋放(但沒人能達到最大值),而有些人卻白白浪費了自己的潛能。這種浪費與社會有關、與學校、教師有關、與家長有關,也與自己有關。總的來說,各種各樣的消極暗示構成重重障礙,致使潛能的幼芽或早期就被扼殺;或後來得不到茁壯成長。如果說什麼是教育最大的失敗,這就是教育最大的失敗。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教育環境硬件稍差並不是最關鍵的,而教育環境軟件的惡劣才是最可怕的。許多家長對前者每每很重視,對後者卻不以為然,甚至助葤為虐。對孩子來說,這可能是最大的悲哀。

教育,其實並不能直接給予孩子知識或能力,而是幫助孩子得到知識、形成與發展能力。在這裏,一個良好的環境氛圍(主要是指心理氛圍)可能是最重要的。上麵所提及的種種例證(無論是皮格馬利翁效應還是超級學習法),本質上說都是經由暗示而實現的環境氛圍對人所造成的影響,進而出現種種迥然有異的結果。如果我們的學生(孩子)是因為天資魯鈍而學業成績不良,我們無話可說,因為基因是沒法改變的,至少在現階段是如此;如果情況不是這樣,而是由於種種消極暗示,或者沒有給予足夠的積極暗示而導致潛能得不到較好的發揮,豈能不後悔不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