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學校中的其他重要暗示源(1 / 2)

學校中還有一些以類催眠為機製的重要暗示源,這裏且作介紹。

其一,人文環境。

某地有所很著名的中學,曾出過一大批政界、學界、商界等各界名人。在它的校園裏,置放著三十多個燈箱廣告。這並不稀罕。幾乎稍微象樣點的學校裏都有這樣的設施,裏麵都是中外名人的名言、格言。但這所中學的燈箱廣告裏的名言、格言全部出自於本校校友,而且是清一色的中科院院士。這給學生心靈上的震撼力可是太大了。分析本校學生看到這些燈箱廣告後的心理反應,大致有三:其一,敬佩感!其二,自豪感!其三,在心底會湧現一種衝動——“彼能能,我何不能”?學習的動力油然而生,自信心被提升到一個較高的境界。

當然不是所有的學校都有這樣的遺產可以繼承,但由此可見一個問題,那就是學校的文化建設不是花架子工程,很有它的實際意義。作為學校的管理者,要在這方麵多動點腦筋。我還看過一個新辦校的校舍,他們把校園內的幾條道路分別命名為“北大路”、“清華路”、“複旦路”。學生每天都要在這幾條道上走好多次,這路名是否會對其產生某種暗示作用呢?是否會對其學習行為產生某種影響呢?我想,誰也無法完全否定這種影響力的存在。

其二,校風與傳統。

一所名校的產生是需要假以時日的。金錢可以即刻蓋出漂亮的房子,購置一流的教學設施,但堆砌不出一所名校。因為,一所名校必備的條件之一就是厚重的文化積澱——校風與傳統。這種校風與傳統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深深地影響著他們的教師與學生,人們常說的“北大人”、“清華人”,著重的意思並不是指他們的工作地或學籍在那裏,而是指他們的人格,他們的行為方式甚至語言風格與其校風、與其傳統一脈相承,也就是說,個人特質具有濃烈的學校風格。譬如“北大人”的“張揚”,不論遇到什麼事,見到什麼人都是滿不在乎的神態;譬如“清華人”的嚴謹與理性,麵對任何事都講究科學精神。

這種影響的實現路徑是什麼呢?的確有直接的宣傳與教育。幾乎所有的學校都將其校風大書於校園之內。但是,真正發揮巨大影響力的大約不是這些標語口號,而是學校的教育理念、教師的教學風格、學校考核學生的方式與標準、直至學校的建築風格等等。這些因素使得生活於其中、工作於其中、學習於其中的學生時時受其熏陶、受其暗示,天長日久,“某校人”便出爐了。

其三,同學。

現在許多家長,包括有錢的,也包括沒錢的,都常常會不惜重金為孩子選擇一所好的學校。於是,現代漢語裏又新添了一個詞“擇校”。對於“擇校”現象,人們的評價莫衷一是。在理論層麵評價時,反對者居多;在實際操作層麵上,屈從者居多。也就是說,在談到別人家孩子的時候,認為這麼做不對也不好;到了自家孩子時,盡管心裏不是太願意,但最終還是這麼做了。我們也不讚成花大把的錢去“擇校”,不過我們認為既然這麼多人都這麼做,肯定有理由。這理由是什麼呢?有人說好學校教師好、設備好。我們不同意這種說法,至少不能完全同意這種說法。如果要找理由的話,我們認為有一個理由比較站得住腳,也符合實際,那就是好學校會一個比較好的學習氛圍,這個氛圍主要來自於同學。我的孩子高中考入一所很著名的中學,上了幾天,回家時對我說:“他媽的,晚自習想找個人說說話都找不著,都在忙學習。”

這使我想起了“孟母三遷”的故事。

故事是這樣的:

孟子小時候,父親就死了,母親仉氏守節。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喪葬、痛哭這樣的事。母親想:“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就離開了,將家搬到街上,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夏曆每月初一這一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裏定居下來了。

這就是俗話所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用我們的語言來表述:由於人類天生具有模仿學習的本能傾向,一個人所處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人造自然環境以及人文環境,對人的行為,具有巨大的暗示影響力。雖然這種影響力似乎是看不見、摸不著、聽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