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海洋生物資源(1 / 3)

浩瀚無垠的海洋,到處都充滿著生命。無論是水質肥沃的近海,還是波濤滾滾的大洋;無論是碧綠清澈的赤道水域,還是冰山逶迤的兩極海區;亦無論是生機勃勃的海洋上層,還是漫漫長夜的萬丈深邃之中,都有生物在那裏生活。

放眼四海,隻見五彩繽紛的藻類隨波蕩漾,披胄戴甲的蝦蟹追逐嬉戲,頂風鬥浪的海鳥拍擊上空,千恣百態的魚類翔遊淺底,珠光十色的貝類海底漫步,碩大無朋的巨鯨來來去去。這萬類競技、光怪陸離的海洋生物界,猶如一個無比龐雜的大家族,共同生活在這相互連接的同一個海水環境之中,在這裏生活、繁衍以至死亡。

1.豐盛的“糧倉。”

地球上80%的生物資源在海洋裏,海洋是生物資源的寶庫,海洋生物約有17~20萬種。其中,海洋微生物約70餘種;海洋植物約25000種,高等植物約30種,低等植物(藻類)約10000多種;海洋動物約17萬種,多毛動物5000種,腔腸動物約9000種,軟體動物100000種,甲殼動物25000種,魚類約25000種。盡管海洋生物資源的種類很多,但魚類仍是海洋生物的主體。據粗略估算,如果捕撈能力許可的話,海洋每年可提供300億噸的水產品,足夠300億人食用。這些水產品除供食用外,還可作為工業、醫藥的原料。

海洋中的魚類約25000種,其中有200多種可供捕撈。全世界年產7000~8000萬噸水產品中,80%來自海水深度不足180米的大陸架及近岸水域;遼闊的海洋還有90%的水麵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自古以來,海洋生物資源就是人類食物的重要來源。海洋給人類提供食物的能力,等於世界上所有陸地耕地麵積農產品的1000倍。如果從蛋白質的生產力估算,世界各海洋裏每年能生產各種海洋動物蛋白質約4億噸,相當於現在全世界動物的年總產量的8倍以上,又相當於全世界現有人口對整個蛋白質需要量的7倍左右。

海洋,不愧為人類的豐盛“糧倉”。

2.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人類對海洋生物資源的開發活動,正使人類享受著海洋源源不斷的回報所帶來的好處。

(1)獲益頗豐的魚類資源開發

遼闊的海洋裏有著極為豐富的魚類資源。在那萬頃波濤之中,金燦燦的黃魚,銀閃閃的帶魚,急馳如箭的旗魚,成群結隊的鯡魚,廣舒雙“翅”、淩空滑翔飛魚,體色斑駁的髭鯛,凶相畢露的鯊魚,以及其他種類繁多的魚類,構成了海洋生物資源的主體,它們是人類直接食用的動物蛋白質的重要來源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漁業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食品工業,並被譽為“解救人類饑饉的主要武器”。五十年代,世界每年的海洋魚產量不足2000萬噸,至1971年,魚類年產量猛增至7000萬噸,1984年和1985年全世界年產量在7800萬噸左右。

魚類混身都是寶。自古以來,他類就是人類餐桌上的佳肴、令人喜愛的美味食品。早負盛名的鯊魚翅,被譽為三大名菜之一。魚的營養價值很高。據分析,它含蛋白質10~30%,其中包括人體所必須的八種氨基酸,還有易被吸收的脂肪和鈣、磷等重要礦物質及主要的B族維生素。魚肉和其它動物肉相比,最容易被消化和吸收。

除食用外,魚類也是重要的工業原料,幾乎全身都是寶。魚磷可以製做魚磷膠、尿素、磷光粉等。魚皮可熬膠,作木材加工的粘合劑,鯊魚皮還可以製革。魚頭、魚骨及其它廢棄物可加工成魚粉,用作家畜的飼料和農業用肥。魚油可以製造肥皂和潤滑油,並用以鞣製皮革。魚鰾既可作美味的“魚肚”,也可以煉製鰾膠或作外科手術的縫合線。魚肝可以提取魚肝油,垂體可以提取激素,魚白可提煉脫氧核糖核酸等。海產魚類中還有不少可作藥用。

魚的種類很多,但有些種類數量很少,真正成為捕撈對象的約有200種,其中年產量不足5萬噸的占多數,為143種,5~50萬噸的41種。50~100萬噸的10種,超過100萬噸的有6種,即秘魯鯉魚、大洋鯡、鮐魚、毛鱗魚、狹鱈和大西洋鱈等。

對魚的捕獲量上,不同海域的不同緯度也各不相同。首先被開發的是北半球(20°N以北)海域,以後熱帶和南半球的漁獲量不斷提高。近海區的漁獲量大於其它海區的。

太平洋海域遼闊,島嶼繁多,條件特別優異,適於海洋生物生活,所以魚類資源非常豐富,是世界各大洋中漁獲得量最高的漁域,占世界海洋總漁獲量的52%左右。著名的秘魯漁場,盛產秘魯鯷魚,產量曾高達135萬噸,占世界魚獲量的1/5.秘魯漁場長約1300公裏,寬約50公裏,海流垂直流動,底層大量的營養物質帶到海水表層,浮遊生物極為豐富、為魚類提供良好的飼料條件,生產力很高。北太平洋西部的北海道漁場和我國舟山漁場,盛產重要的鮭、狹鱈、太平洋鯡、帶魚、大黃魚、小黃魚等,產量高達1861萬噸,占世界海洋漁獲量的29.7%左右,在世界各海區中居第一位。

大西洋的漁業資源也很豐富。主要漁場有挪威沿岸到北海的大西洋東部漁場和紐芬蘭漁場等。其中東北海區的魚產量居世界第二位。

印度洋的漁業資源也很豐富,但由於印度洋國家漁業不發達,所以產量不太高。印度洋地區的底魚和中上層漁業資源均可大力加以開發。西部的塞舌爾群島,有廣闊的水域可作拖網漁場。如果進一步開發利用,年漁獲得量可望達到1400~2000萬噸。

南大洋(環繞南極洲的水域,即三大洋的南部)在1976年以前除捕鯨之外,其他資源利用極少。南極洲磷蝦豐富,蘊藏量10~50億噸,估計年產量可達2億噸以上。

世界上海洋捕魚量超過100萬噸以上的國家和地區共18個,占世界漁業總產量的74%左右,其中日本年產量在1000萬噸以上,一直居世界首位。其次是前蘇聯,年產量900萬噸左右。中國年產量在500萬噸左右,美國和加拿大都在350萬噸左右。這五國的魚產量約占世界總產量的1/3強。按人口平均計算,冰島魚產量最高,人均每年產4459.6公斤,挪威第二,平均634公斤。世界最大的魚產品出口國是加拿大,1984年向國外銷售65萬噸魚產品,價值高達16.8億美元。最大的魚產品進口國是日本,其次是美國。日本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漁船隊,每年的捕魚量是整個西歐國家捕魚量的總和。

世界漁業的增長幅度比其他農業部門都要大,從1950年至1960年的增長速度平均為5%,1960年至1970年的增長速度更快,平均為7%。但從1970年以後,由於捕撈過度,所以產量一直徘徊在0.7億噸左右。

(2)無脊椎動物

海洋裏除了豐富的魚類資源外,還有許多其他重要的海洋生物資源,如對蝦,海蟹、扇貝、海蟄等,它們都屬於無脊椎動物,同樣是人們所熟知和喜愛的佐食佳肴。如果把雞蛋的營養價值作為100,那麼牛肉為80,鱈魚為78,蝦蟹都為95,幹貝為92,貽貝為98,龍蝦為86,海參為95.海洋無脊椎動物的分布非常廣泛,從淺海灘到萬米深海都有。

海洋中甲殼類動物種類很多,有2萬種。如對蝦、龍蝦、螃蟹等。全世界年產甲殼233萬噸,占漁業總產量的3.2%左右。我國海域中的甲殼類資源非常豐富,僅南海就有200種以上。對蝦營養豐富、肉味鮮美,是海鮮珍品,主要分布在南美、中美、歐洲南部、北美太平洋沿岸和中國、朝鮮、日本南部外海等地。龍蝦是現代蝦中個體最大的一種,最大的可達20斤重,堪稱“蝦中之王”。

在南極還生活著一種蝦叫磷蝦,外形同龍蝦相似,棲息於100米以上的水層。南極磷蝦體內有一類叫做糖蛋白的物質,能使體液的冰點下降,可抵禦嚴寒,始終在南極的環境裏生機盎然。南極磷蝦的儲量據估計可達50億噸。但是,磷蝦世居遙遠的冰封王國,與世隔絕,甚至兩個世紀以前還被視為幽靈。實際上,磷蝦那豐盈的體態,鮮美的滋味完全可以與名貴的山珍海味媲美。它的肉中所含的蛋白質中,蘊藏著人體極容易消化的氨基酸。如果每年捕撈7000萬噸磷蝦,可為全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每天提供20克蛋白質。蝦仁還含有豐富的脂肪、維生素甲、乙和磷鈣等礦物質。磷蝦可望成為二十一世紀的流行食品。

海參是一種高級滋補晶,它營養豐富,含有大量的蛋白質,是“八珍”之一。海參的種類很多,全世界約有1100多種,可供食用的約40種。我國海域約有100多種,北起渤海,南至南海,都有出產,特別是西沙群島。

海洋中的貝類數量巨大、種類繁多。1977年世界生產各種貝類272萬噸,占軟體動物總產量的64%以上。像牡蠣、鮑魚等被譽為海中珍品。牡蠣肉含蛋白質45~57%,脂肪7~11%,被稱為海中的“牛奶”。

頭足類在海洋中極為豐富。大王烏賊是最大的種類,身長可達1.8米,重約30噸。烏賊與大黃魚、小黃魚、帶魚列為我國四大魚類。大西洋西北海區是世界上捕撈頭足類最多的地區。大西洋中東部是第二大捕撈區。我國和日本也是重要的產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