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要力爭創新

河南 馮誌傳

西晉陸機在《文賦》中說:“謝朝華於已披,啟夕秀於未振。”言外之意就是作文不可人雲亦雲、拾人牙慧,而要能夠推陳出新、獨出機杼。這一點在高考“考試大綱”中有明確要求,即對高考作文“發展等級”的第四點要求“有創新”,具體闡述為“見解新穎,材料新鮮,構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獨到之處,有個性色彩”。“創新”之處應反映在作文形式(體裁、結構等)和內容(立意、素材等)上,考生要以獨具匠心的立意、別具一格的結構為高考作文打造“亮點”。那麼,如何才能夠做到高考作文“有創新”呢?

一、見解新穎

“見解新穎”是指作者在文中表達出來的觀點新奇獨特、不落窠臼,有“領異標新二月花”之妙。究其實質而言,“見解新穎”就是針對文章立意而言的。考生如果在高考作文中不能以立意的“準、新、深”取勝的話,僅憑四平八穩、千篇一律的立意想拿高分是不大可能的。因此,這就要求考生深思熟慮、反複推敲力求解決立意這一根本性問題,從而使見解新穎別致,“見人之所未見,發人之所未發”。要達到這個目的,考生可從以下兩方麵入手:

1. 打破定勢思維,立意獨樹一幟。這就意味著考生在表述個人見解的時候要敢於“不走尋常路”!考生如果在作文中隻是一味地按照正常的思維定式去表述見解,其結果隻會是眾口一言、千人一麵,這樣的作文是難以脫穎而出的。隻有打破常規的思維定式另辟蹊徑,想出新、奇、精、深的立意巧妙闡述,才能夠贏得閱卷老師的青睞。如針對2008年高考江蘇卷的命題作文《好奇心》,大多數考生都是圍繞自己成長經曆中的故事展開,寫自己如何有“好奇心”,如何又由“好奇心”獲得成功等,這樣的見解很中庸,自然很難“出彩”!而有一考生的滿分作文是這樣立意的——文章開篇就說:“何為好奇心?於我來說,不過三字而已:好,奇,心。”將“好奇心”三個字拆分開來,然後分別解說“好”、“奇”、“心”三字,條分縷析,娓娓道來,取得分進合擊、新人耳目的效果,其間閃爍的智慧與才情令人拍手叫好。並且行文中對這三個字的每一個解析都引經據典,合理巧妙,見解獨特,結尾自然地總結中心、深化主旨:

好而不奇是庸才,奇而無心是蠢材,隻有用心好之奇之,才會有所發現,有所收獲。人生憑“好奇心”而治,人類憑“好奇心”興旺發達,永續發展。

這樣別致而又深刻的立意自然會贏得閱卷老師的青睞。

2. 多角度細剖析,全方位深思考。在針對某件事、某種現象表達個人見解的時候,要能夠多角度、全方位地去分析,從而保證見解的全麵性。如果“劍走偏鋒”僅談了片麵的看法,這樣的見解未免有失偏頗。考生在實際寫作中可以運用縱向思維、橫向思維、逆向思維等多種思維方式來深入分析問題,以求得見解的新穎性、全麵性。如2008年高考遼寧卷滿分作文《“言”如其人,讓我奮進》,作者在表達見解的時候以漢代的司馬遷、現代著名詩人臧克家、美國科學家愛因斯坦、小說主人公保爾的名言為文章骨架,用自己的評價串聯起來。文章主體部分采用並列結構,同時又以縱(從古到今)橫(由中而外)綜述的形式來表現主題,這樣,就使得行文思路清晰,結構嚴謹,觀點獨特。

二、材料新鮮

“材料新鮮”是指考生在作文中運用素材的時候一定要保證材料的新穎性和鮮活性。這就要求考生在遴選素材的時候一定要精選、優選。試想,閱卷老師麵對千百份作文試卷,如果看到的都是千篇一律、老生常談的老素材,能喚起他的審美情趣才怪呢!隻有那些新穎的、典型的、富有詩情畫意的、給人以人生啟迪的材料才能夠吸引閱卷老師的眼球。但有一點應該特別注意,就是無論材料如何新穎,必須得保證材料符合文章的主題,切不可盲目追求材料新穎。怎樣才能做到材料新穎呢?

1. 關注時事,緊扣熱點。時事和熱點是社會的脈搏,最能夠體現一個時代的發展狀況和潮流,因此,在作文中能夠恰當合理地選用時事和社會熱點問題,自然就能夠使材料新鮮。如果你還要用李白“鐵杵磨成針”的故事佐證“堅持”精神,而不知運用諸如北京奧運會蘇麗文的賽場事跡的話,那隻能證明你的素材“落伍”了,而且讓閱卷老師讀來覺得很無味。毫無疑問把那些時事和社會熱點“搬”進高考作文是使材料新鮮的明智之舉。如2008年高考全國卷Ⅱ滿分作文《變味的善良》中的一則材料:

2008年奧運會是我們中國人的奧運,我們舉國歡慶,氣氛火熱,人人興奮。但是,也有不和諧的色彩玷汙了奧運火紅的火炬和綠色的橄欖枝。據報道,8歲孩童用55天時間完成抵京“馬拉鬆式”的賽跑;10歲孩子捆綁雙臂在激流中前行;8歲女孩在父親陪同下步行3000多千米到達首都北京……這些行為引起中國甚至世界媒體的關注,其中不乏外國媒體以此對中國奧運予以詆毀。不實評論須全力抵製,但也不可否認,這是“畸形奧運熱”。我們要舉辦一個理性的奧運,就需要以理性的行為作為支撐。我們的熱情不該由火熱的激情變得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