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篇 吉凶難測的科索沃(5)(1 / 3)

如果說防止科索沃發生人道主義災難這就是勝利的話,那麼,災難眼看著正日漸加劇。對塞族人來說,在北約轟炸大型軍事設施和防空係統的同時,大舉進攻所謂的科索沃解放軍是最佳的戰術。現在,隨著軍事打擊的持續,難民潮正湧向馬其頓和阿爾巴尼亞,然後再從那裏湧向整個歐洲。北約隻有派遣大批地麵部隊,才能防止科索沃發生種族清洗,這必然會導致西方軍隊出現更大的傷亡。目前還隻有土耳其願意承受這樣的傷亡,但其部隊的進駐會比任何事情更能激發塞族人的反戰情緒。貝爾格萊德沒有哪位領導(即使是最親西方的)膽敢擅自同意北約軍隊進駐科索沃,因為這將意味著,南斯拉夫將喪失對這一塞族文明搖籃的主權。歐洲大陸中心的這場持久的戰爭對北約國家政治領導人將不啻是一場噩夢。

如果說戰爭的目的是“消滅獨裁者米洛舍維奇”,那麼,侵略隻能從外部助長他在國內的威望,就像英美轟炸伊拉克後薩達姆的威望反而上升了一樣。

如果說,目的是侵占南斯拉夫,奪取貝爾格萊德,那麼,所需要的軍隊人數要達百萬,這支百萬大軍起先不得不為爭奪地盤而長期作戰,然後還得想法在遊擊戰中保住這些地盤。在這種情況下,北約軍隊肯定要碰上俄羅斯的誌願軍部隊,這將意味著可能要和仍是核大國的俄羅斯打一場大戰。與此同時,至少波黑會燃起戰火,因為那裏的塞族人不會讓西方的維和人員好過,而北約設在馬其頓的後勤保障也將自身難保,因為塞族人太不喜歡阿族人及其保護者了。不可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因此,西方的政府將一個接一個地倒台。

北約也開始意識到這一未經聯合國安理會授權對一個主權國家動武的行為是愚蠢的,是不合法的,隻能被國際法準則定為侵略。眾叛親離的現象已經出現,並將愈演愈烈。希臘政府已表示反對戰爭。意大利政府內的反戰情緒在加劇。布達佩斯也是顧慮重重:南聯盟的居民及軍隊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匈牙利族人,他們正在遭受北約兄弟的塗炭。捷克也很少有人願意剛一加入北約就支持對另一個斯拉夫國家的公開侵略。還有法國,有很大一部分人表示反對戰爭。即使在美國,參議院也隻是以微弱的優勢同意使用武力,而其國人在這一問題上的立場幾乎是正反各占一半。

我認為,要不了多久,北約就要想方設法地尋求和平解決及保住顏麵的途徑,並會開始大肆報道他們在“懲罰米洛舍維奇”的行動中所獲得的“勝利”。

俄羅斯社會對南斯拉夫危機的反應之所以如此強烈,是因為我們第一次切身感受到,我們國家也有可能因不得北約歡心而受到直接的侵略。近半個世紀以來所形成的、由聯合國安理會無可爭辯地充當戰爭與和平問題的最高仲裁者的國際秩序將不複存在。

對俄羅斯來說,結論有兩點:第一,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權機構。如果對侵略的回答僅僅停留於總統從別墅短暫地回到克裏姆林宮,俄羅斯的意見就不能讓任何人信服。

第二,必須動員所有資源用以自己的生存和發展。葉利欽當局無法做到這一點。偷竊國家財富的行為該停止了,要把錢用到振興經濟和鞏固國防上麵。

北約敗局已定

在克林頓政府官員的秘密會議中,參議員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空襲不能迫使米洛舍維奇接受科索沃和平計劃,美國下一步將如何行動?這個問題沒有得到答複,因為美國的政策製訂者們甚至無法想象那個順理成章的答案:派遣美國的地麵作戰部隊。

這就為美國在科索沃———一個主要居住著阿爾巴尼亞族人的塞爾維亞省份———的慘敗打下了基礎。克林頓總統也許不得不在兩種選擇中擇其一:要麼打退堂鼓,要麼發動一場可能血淋淋的征戰。盡管五角大樓發言人大肆吹噓美國的高科技軍事力量,五角大樓官員們卻在他們自己的圈子裏偷偷表達了對此次前途難料的行動的深切憂慮。

控製國會的共和黨人既優柔寡斷,又不夠團結,無法運用憲法賦予他們的權利阻止戰爭行動的執行。參議院多數黨副領袖唐·尼克爾斯言簡意賅地陳述了美國向塞族人所傳遞的信息:“我們告訴過你們了,你們必須簽字。如果你們不簽字的話,我們就要轟炸你們。”

打著北約旗號的美國用巡航導彈開始了攻擊,其目的在於削弱南斯拉夫的兵力———首先是它在科索沃的兵力,然後是在塞爾維亞的。動用價值以數百萬美元計的軍械來夷平科索沃省的警察局實屬大材小用,而不僅如此,即便美國沒有向阿富汗和蘇丹境內的所謂恐怖主義目標發射70枚、向伊拉克發射100多枚巡航導彈,這種按鈕控製的武器也已經是供不應求了。然而克林頓在國防預算中沒有提到需要任何新的巡航導彈。

如果導彈像預計的那樣不能使米洛舍維奇屈服,隨之而來的人工操縱的空襲將意味著美國要損失戰鬥機和飛行員———並且要派出地麵部隊。為了找回被擊落的飛行員,將需要出動直升機和空軍救援隊,可能還要出動特種部隊。

但即便如此也不能擔保塞爾維亞會投降。那麼,就有如下這個尚無答案的問題:克林頓會在沒有得到國內的普遍支持的情況下,命令部隊開進崎嶇難行的地帶,與身經百戰的南斯拉夫軍隊作戰嗎?

克林頓之所以會走進這條死胡同,是因為他以為米洛舍維奇會屈服於空襲的威脅,同意北約在科索沃派駐維和部隊,就像同意在波斯尼亞駐軍一樣。白宮助手以他們一貫的作風,指責批評政府的共和黨人導致了米洛舍維奇懷疑美國的決心。

事實是,科索沃並非波斯尼亞,而是塞族人眼中的聖地,它因1389年塞族人與土耳其人的一場雖然失利、但卻體現了塞爾維亞人的愛國精神的戰鬥而名垂千古。米洛舍維奇正確地認識到,北約的和平計劃必然會使他的國家最終失去科索沃,因此他可能寧願選擇在俄羅斯的武器、衛星情報係統和信號情報係統的支持下進行對抗。

南斯拉夫問題專家彼得·加爾布雷思曾被克林頓委任為美國駐克羅地亞大使,目前在美國一所軍事學院任教。他能比目前在職的外交官員更直言不諱地論述這種進退兩難的局麵。加爾布雷思在北約發射導彈之前對我說:“我們已到了一個沒有好出路的地步。我們可能不得不執行空襲計劃。”他繼續說,“我非常擔心空襲將不能”迫使塞爾維亞接受北約的駐軍。但他又說,空襲可能會結束塞族部隊對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族遊擊隊及支持遊擊隊的老百姓的攻擊。

事實上,克林頓的政策製訂者們私下裏說,人們所能期望米洛舍維奇作出的最好決定可能是結束對阿族人殘酷的攻擊,但不承諾讓科索沃自治。那麼,美國動用其強大的軍事力量將僅僅是為了讓世界上正在發生的約61起武裝衝突中的又一起也陷入僵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