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國航空兵在戰場上空占據著絕對的優勢,以致於隆美爾在戰場上驅車穿梭指揮作戰過程中,不得不多次跳下指揮車尋找隱蔽處。6月10日那天,盟軍通過竊聽電波的方式,發現了德軍西線裝甲集群司令部的所在地,立即派出戰鬥機和轟炸機加以攻擊。馮·施韋彭伯格將軍由於長期在東線作戰,沒有領教過英美空軍的厲害,因此居然對指揮所不加任何的偽裝措施,結果被皇家空軍炸了個正著。馮·施維彭伯格身負重傷,而他的參謀長及多位幕僚都被炸死了,參謀部的工作一下子停頓了下來。當日,黨衛軍第1裝甲軍軍長澤普·迪特裏希上將接任西線裝甲集群司令職務。而經過此次災難,隆美爾計劃中的反攻行動不得不推遲了。
6月11日,美第5軍推進到科蒙塞裏亞伊濟尼一線,其先頭部隊正越過維爾河口,努力打通與美第7軍的聯係。德軍明白一旦這兩個軍連成一片將構成極大威脅,所以全力阻止美軍的行動,雙方激戰不斷,黃昏時美軍第5軍已同第7軍建立起了聯係。
同一天,盟軍的人工港被拖到諾曼底投入使用,使盟軍的卸載速度大大提高,在美軍地段的“桑樹A”人工港,卸載車輛的速度達到每分鍾兩輛。在英軍地段的“桑樹B”人工港,物資卸載量從最初的日平均600噸,達到後來的日平均1500噸。
6月12日,美軍攻占卡朗坦。至此5個登陸場連成了一片,形成正麵寬80公裏,縱深12———18公裏的大登陸場。在7天裏共上陸人員32.6萬,物資10.4萬噸,並繼續向大陸運送更多的人員、物資、裝備和補給。
在盟軍登陸後,德軍就從本土和意大利調集飛機,攻擊登陸灘頭,隻是實力相差太過懸殊,隻能在夜間進行一些騷擾性質的空襲,起不到什麼作用。7天裏共出動1683架次,還不及盟軍一次航空火力準備出動的飛機架次,取得的戰績隻是擊沉了兩艘驅逐艦和若幹艘小型艦艇。昔日不可一世的德國空軍在這場決定性的戰略登陸戰中,卻淪落到僅僅是象征性出動,從一個側麵反應出德國的失敗已不可避免。
6月12日,德軍使用了所謂的秘密武器———V-1導彈,這是一種小型地對地導彈,彈頭裝烈性炸藥850千克,總重量2300千克,最大時速240公裏,最大射程280公裏,由地麵發射架或飛機在空中發射,主要射向倫敦。德國想以這種恐怖空襲迫使英美同意議和。但這對登陸起不了多大作用,因為盟軍此時已擁有了足夠的空中力量,可以在不影響登陸的前提下組織起有效的對空防禦。如果V-1能提前3個月投入實戰,那麼戰爭進程就很難說了。
德軍初期的反擊已被粉碎,並且顯然無法阻擋盟軍向縱深地帶發展,現在隆美爾和馮·倫德斯特心中十分明白,“大西洋鐵壁”實際上已經不存在了。在他們地強烈要求下,6月17日希特勒來到了西線,在蘇瓦鬆一座修建於1940年的混凝土掩體內聽取了西線司令部將領對戰局的彙報。雖然希特勒在當天的視察中大談他手中的“秘密武器”(就是V-1導彈),並且在臨走前嚴令“不惜一切代價堅守住瑟堡港”,但在場的將領已經準確評估了目前諾曼底局勢的嚴重性。德軍首次對諾曼底海灘的反擊行動至此結束,第三帝國崩潰的命運已經注定了!
德國最高統帥部和希特勒開始對發生在諾曼底海灘盟軍登陸行動的性質進性重新評估了。隆美爾、馮·倫德斯特和第7集團軍司令弗裏德裏希·多爾曼中將,現在也認為盟軍在諾曼底的行動“不是牽製性行動,很可能是主攻方向。”
馮·倫德斯特再次向希特勒陳述使用加來的第15集團軍的必要性。起初,希特勒也認為馮·倫德斯特的解釋是有理由的,於是便接受了老元帥的請求,下令在波蘭中部的黨衛軍第9、第10裝甲師開往法國、駐守加來的第15集團軍準備開赴諾曼底。但凱特爾和約德爾卻還堅持認為諾曼底的戰鬥是“一場佯攻,其目的是誘使我方投入後備部隊去諾曼底,以便盟軍在加來發起另一次決定性戰役”;情報部門的官員也傾向於“敵人可能在6月下旬以比利時沿海地區為目標發動大規模登陸戰,”“把第15集團軍從現有防區撤出是極其危險的。”於是已經被戰局搞得暈頭轉向的希特勒又趕緊下令:“從加來開往諾曼底的裝甲兵和步兵立即停止前進。”這樣,配有重型裝備和久經沙場的德國第15集團軍依然留在了加來。希特勒的昏庸決定在關鍵時刻救了盟軍,如果第15集團軍進入諾曼底戰場,其後果是難以想象的。當馮·倫德斯特聽到這個決定後被氣得渾身發抖,大罵凱特爾和約德爾是最高統帥部裏的“馬屁精”,他對西線戰事徹底失去了信心,6月底,馮·倫德斯特元帥的西線總司令職務由馮·克魯格元帥取代。
孫子在他的《兵勢篇》中說道:“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德軍在盟軍登陸的最初關頭沒有用強有力的裝甲部隊對其正麵展開封堵,導致盟軍順利地建立了灘頭陣地,為以後盟軍的進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兵勢如水”,喪失了“勢”的德軍,離失敗已經不遠了。這時,隆美爾自己也已意識到這場戰役肯定是無法打勝了,但作為一個軍人他還是要盡一切努力挽回局麵。
四、攻占瑟堡
登陸開始後第2天,即6月7日,天氣雖然晴朗,海麵上依然刮著5~6級的強風。盟軍登陸的諾曼底海麵上一直波濤洶湧,被擊傷和損壞的艦船隨風飄蕩……
下午,風剛一停,建立人工港的“桑樹”計劃就開始付諸實施了。
美軍人員在亂成一團的海灘上勘察,在海麵上設立標誌標明各部件應該沉放的位置。
當天下午,第一批準備下沉作為“醋栗樹”防波堤的船隻到達。冒著德軍不斷射來的炮彈襲擊,有3艘在當天就沉放在指定位置。8日,供“桑樹A”用的巨大的混凝土箱“鳳凰”,也按計劃開始運到“奧馬哈”海麵,被立即沉到指定位置。
到6月10日,美軍地段的防波堤竣工,圍出了一個2平方海裏的港區。
16日16時30分,一艘坦克登陸艦靠上了剛剛竣工的一條羅布尼茲———“鯨魚”舟橋通道,很快,至少有78部車輛在38分鍾內通過這座橋上了岸。
“桑樹A”建成了!
接著,第2條、第3條舟橋碼頭和外海防波堤“低音大號”陸續竣工。
此時,“奧馬哈”這段隻停過小漁船的荒涼海灘,一躍成為法國北部最有活力的、容量最大的港口。
與此同時,在英軍“金海”灘登陸地段的“桑樹B”也建成投入使用,川流不息的人員、補給品迅速上陸。
到6月18日日終時,共有314,514名人員,41,000部車輛和116,000噸補給品通過人工港上陸,形勢十分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