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任何史料的價值都不是絕對的一樣,文書檔案亦有它的不足。總體來看,遺存至今的文書檔案數量畢竟有限,很難反映曆史發展的背景與全貌,雖可進行微觀考察,而難以作出宏觀概括。實際上各種史料都有自己的特色,相互之間具有互補性。在實際研究中,必須提倡史料的綜合運用。盡管如此,文書檔案作為第一手資料應當引起研究者的特別關注,這是理所當然的。在史學研究倡導多維視角、多元參證的今天,明清地方文書檔案的研究價值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認識。地方文書檔案已成為中國古代史史料構成的一個重要方麵。
餘自2002年以來,便密切關注清水江文書之搶救整理情況。自知一介書生,歲月催老,餘日無多,況民間契約文書,事涉專門,成果已豐,決非餘之研究所長,晚年易轍改道,耗時費力,必難有所成就,而徒貽泛濫無歸之譏也。竊思之,若不旁騖他業,顓誌傳統思想文化領域,總結一生積累,以溫潤體貼之情,逐一攄誌成文,則自信所造必多,貢獻亦稍大矣。尤可歎息者,已成之書稿多部,皆鱗裝散亂,久藏筐篋,徒延歲時,無暇整理,難以出版,每深憾焉。故一麵對諸生,即內懷愧澀耳。蓋師尊不必弟子顯,師卑則弟子易為屈。師既無成就,弟子顏麵何光哉?土夫立身久已無範,世風亦隨之淺薄矣。然餘明知如此,仍舍長就短,耗費大量時間精力,上下奔走呼籲,數十次前往文書庋藏地調查,又輾轉翻閱大量文獻,論證文書史料價值,以為坐看一代文獻凋零,必難逃曆史罪責,雖忍人亦不足以形容之,又談何聞性與天道之旨耶?而既視其為性分內事,以為天命所在,不為即不忍,不忍即不仁,遂多方轉輾聯絡,力求玉成厥事,而終因私家力薄,乃集合眾力,及搶救征集,並整理公布出版,以厭世人之需求,壯大學界之陣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