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有感於此,遂以為斯行之最大收獲,即結識當地侗學專家蕭德成先生。蓋其為人也,氣正性嚴,語溫言潤,非僅口頭賜教,且書麵惠文,惠我者多矣。蕭先生嚐語餘曰。“多年心願,乃在依據親所見聞,兼采各種地方史料,撰一木商文化專書,惜老已至,觀成無從矣。”餘笑答曰。“壯舉曷嫌早晚,天意固憐幽草,人間必重晚晴,自信必得先睹之樂也。”是日三兩一組,切磋交流,至晚乃散,無不獲益。餘近年頗為關注鄉土文獻學之學科建立,其所關聯之地方性知識甚多,均無不紮根於民間文化土壤,傳統所謂采風問俗雲雲,實即方法論渠道之一。茲不妨將采訪蕭德成先生所得,一一具錄如下。為節省篇幅,契約稱名一概略去,僅標出編號,以便按圖索驥,一一比對原件,即可知其所指之事何在也。

GT-006-025。美。侗語冠詞,凡稱謂植物,於名詞前加一“美”字者,其意即指這是某一物,如這一棵樹、這一株草、這一棵菜等等。

GT-006-058。攀芹。乃漢字記侗族語音,意指屋場之邊角,或指某一特定地理區位之傍山處。

GT-036-001。柱子占兩扇。侗族民居住房,多為框架式木結構,一間房子必有兩排立柱,二間房子當有三排立柱,三間房子則有四排立柱。每排立柱及其隔板稱為一扇。所謂柱占兩扇雲雲,即指木房之兩排立柱及隔板。占二站,意指柱雖已站立,然尚未拆下或裝放隔板。

GT-011-068。庫料。征收田賦,可分錢幣與實物兩種,實物可為具體之糧食作物,如稻穀之類,庫料即負責征收實物之人。

GT-21-027。抄、拃、圭、粒。均為當地糯穀計量單位。按明清以迄民國,清水江流域地區計量糯稻,由於禾與穀一時難以脫離,往往將割下收獲之莖幹,連同附著於其上之穀粒,共同合為一單位計算。“柞”通常即為拇指指尖與食指指尖(偶爾亦用中指指尖)空握時之圓周。按光緒《天柱縣誌》卷三《田賦》。“荒田糧三十九石五升九合二勺一抄九撮(拃)九圭八粒”。可證抄、圭、粒,亦皆為糯稻計量單位。拃小於抄,而大於圭與粒。

GT-020-002。圭大、圭火。圭大乃當地村寨名,圭火為涉筆偶誤。

GT-021-210。三公與共。指同一家族之嫡親三房,共同擁有或共同團結。

GT-011-065。庫書。清末民初,凡征收田賦,其經管之人,通常皆稱為庫書,又或稱為庫經。

GT-029-037。靈零之同音字異寫或俗寫。

GT-029-028。夭川。侗族木房建築之構件,主要用於連接兩屋間之木柱,起穩固及分散壓力之作用,通常皆作“腰川”,“夭”乃“腰”之同音異寫。

領條。領乃“檁”之俗寫或異寫,指檁接承受椽皮之屋頂橫木。

傳皮。傳,應作“椽”,通常均架於檁之上。檁橫椽豎,二者共同受重,承接遮擋雨水陽光之屋頂瓦片。

GT-029-034。拉。疑應作坵。

GT-030-100。貳拾叁仟。千為計算單位,即23個千,總數當為23000。

GT-030-023。共糧。共應糧,或上交其所承擔的貢糧田賦。

GT-030-126。開路。佛教語,意為超度死者,為亡靈開通前往陰間或先祖歸宿地之道路。

封禮。即封禮包,一般用於佛事超度活動,指送給主持儀式之道人或僧侶之禮金,多用紅紙封裹開口處,即今人常稱之紅包。

一同。即一筒,當地量具,三筒約合一升,一升約為二市斤。

五步。即五個,步乃量詞,同個。五步禮即五個禮。

件。當地量器,通常用於量酒,一件大約相當於25g。

GT-024-042。二排。排又稱扇,乃木結構房屋立柱,三間房屋即有四排(扇)立柱,遂簡稱四排。交底連成的進深柱子,通常即稱為二排。

GT-024-043。圭祿。地名。土地門。地名,門讀作悶,侗語指“天”,土地門即規模較大之土地神廟。

GT-024-071。文艮。即紋銀。

一樅。當地幢讀作樅,乃房屋單位,一樅即一幢(房屋)。

總詞。詞乃祠之訛。當地侗族同姓即為一族,多聚族而居,以後子孫繁衍,分家後即稱為“房”,長子為長房,次子為次房,三子為三房,以此類推,皆按血緣年齒排序。各房共同籌款修建宗祠,舉行家族儀式,共同祭祀血親祖先,通常即稱其為總祠。房下也有各自修祠祭祖者,然一般仍須敬奠總祠。

老戚。即曆年已久之老親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