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四月上午八時,由當地侗學會常務理事袁再學陪同,按原有行程計劃,驅車前往坌處考察。餘之所以選擇坌處為考察點之一,乃是因為清水江入天柱境後,流經村莊凡有宰貢、清浪、宰告、雄溪、長灘、興坡、長田、三門塘、拉賴、大衝、雞田等,坌處即為其中之一大重要渡口,乃聯結湘黔兩省之要害腹地。當地自明代初葉以來,即為四方商人采購木材之聚散區,不僅外來人口漸逐漸遷入,即文化交融現象亦極為突出。其中如三門塘古渡,實即坌處下轄屬區,餘曾四次往觀調查,察其地理位置,觀其曆年所立碑文,窺其木材貿易情形。當地木材運輸之繁忙熱鬧,三門塘迄今仍有乾隆時碑記載其事雲。“清江環下,濁浪排空,晝則舟楫上下,夜則漁火輝煌。”(三門塘《乾隆辛亥(1791)重修回龍庵碑記》)可證有清一代,不僅木材貿易繁榮興盛一時,而且財富亦因此源源液滾回流,形成不少商紳聚集碼頭。至於坌處之得名,據當地百姓解釋,乃侗語漢字音寫,內涵和睦相處之意。蓋商人四麵八方雲集,輒不能不有利益分配之爭執,乃至時生事端衝突,規約之法遂必然產生。而地名既稱坌處,則希望化解矛盾,祈求相互理解尊重,共臻和睦互利之境也。

坌處位於縣城南麵,與湖南省靖州縣毗鄰。清水江橫穿當地全境,全長約三十華裏。兩岸溪流縱橫,注入江中者達三十二條。全鎮非僅森林廣布山麓,即良田美土亦連片成塊。故餘所見之當地契約,總量雖僅六千,然與錦屏林契多而地契少相較,則可謂地契多於林契。學界長期受錦屏一地之契約文書誤導,以為清水江流域各縣,其所分布收藏之文書體係,皆無不以林契為大宗,不知其間仍大有區別,則不能不厘清辨明也。而餘亦因此屢欲親往其處,察看地貌地形,判斷地契林契形成之環境因素,以厭征實求是之心也。

考察點除坌處鎮所在地外,尚選擇其所下轄之鮑塘、孔阜兩村寨進行調研。行程所偕者為內子,寥峰、羅正副二人亦陪同。驅車沿清水河畔前行,一路飽覽煙雨迷茫之山水秀色,或觀山巒連片入雲,綠映川流,倒影搖離,斑駁深蔚。或覽江流奔走靜逝,蜿蜒曲折,悄無聲息,仿佛碧帶。山間半腰處,輒時見一、二村落鑲嵌其中,黛青一如,自然天成,益增佳趣。江中淺豁處,複屢見礁石錯落聳起,形狀怪異,色皆黯褚,頗生賞情。而夫子川上之歎,亦油然而生笑。鄉人告餘曰。江水落差,較之五十年前,已低去十餘米,幸賴今日修建水庫,水位始逐段提升。然長江魚已無法回遊,兩岸搬遷亦牽涉不少農戶。而昔日木材貿易,水路長程運輸,千裏蜿蜓曲折,木排前湧後推,橫斷兩岸,遮蔽江麵,纖夫歌聲此起彼伏,一派繁忙放排景象,今日已不複再現,亦不能謂為一大憾事矣。

餘雖十餘次前往天柱,每覽其山川形勝,閱其地勢脈絡,察其風情民俗,均益生浩渺恣肆之思。以為金鳳山與梵淨山、衡山鼎足對峙,清江入沅水彙洞庭湖折轉長江,川浮而動,嶽鎮而安,玉水布飛,峰際雲起。而人與地靈,山共水秀,非特山氣淑爽,流水清澈,林木蔥鬱,而且民風淳樸,村人性真,老幼情摯。惟千裏來龍,水皆外流,較少結穴。所可慶幸者,今日人工水庫不斷修建,則略已彌補矣。故曰。乾道變化,地氣南移,東首西成,古今皆然。鬱久勃發,未來磊落英絕之士,卓牽超拔之才,必結隊成群崛起,而明人五百年後可賽江南之言,亦可驗諸後來者彬彬興盛之景矣。

上午十時,車抵鮑塘。遙望苗寨,背陵麵壑,木茂泉清,青瓦樓宇,盡在煙雨之中。撐傘步行,石路整潔濕滑,房屋櫛鱗銜接,無聞人聲,惟見雞鳴。餘告同行者廖峰、羅正副二人雲。“頗以安徽周莊,房屋布局相類,寂靜則遠勝之。區別在於有無遊人,而天地時皆為吾輩所設也。”步入巷閭三百米,即達村長吳遠亮家。主人早已笑迎於門口,相互介紹後即步入廂房,先三麵圍坐火塘,驅趕身上春寒。女主人笑臉端出油茶,品嚐後遂詢問村寨情況。原來吳村長擅長書法,當地簽訂協商契約,即多請其代筆,偶爾間作憑中。故凡談及文書掌故,則如數家珍,大得問一得三之樂,甚得荒村郊野閑話佳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