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氏宗祠梁頂刻有文字雲。“皇清乾隆二年冬月癸亥日吳朝信公裔孫立。”足證明代以來地方秩序之建構,宗族化始終為一大發展方向,而清代則逐漸步入高潮,已成為秩序建構之重要文化因素。數百年曆史風雲已經化歸往昔,然血緣認同依然牢不可破,尊尊固然盡力擠壓親親,親親仍自有其生存發展之空間。此非僅遍布各地之宗祠可作見證,大量家譜之編修亦足可發覆。蓋家譜者,頌祖德,辨昭穆,定尊卑,明世係,傳後人,貽子孫,既能光耀一族門第,強化族親血緣認同,亦可激發孝弟敦睦之心,有裨地方秩序之良性運作也。

當地之宗法秩序,亦可見諸天地君親師牌位。蓋餘所見之天柱村寨,凡有水井人家,均可入其屋門,即於醒目處見之。且非僅高懸於堂屋正麵之牆壁中央,更每逢節令必有香火隆重供奉。足可略窺王朝國家與地方民眾之間,必有一複雜之互涉性關係建構過程。天覆地載,既重尊尊,亦不廢親親,血緣秩序雖為基體依托,文化秩序亦必植根其中。則天地君親師之牌位,其義豈能淺視之乎?或問何以然?答曰。雖一五字牌位,實已貫串大小傳統。國家理當欣然接受,民眾亦視為原本應然。而由親親正可外推至尊尊,恰能收拾一方風俗人心。反之則依據尊尊強化親親,亦可維護族群家支內部利益。二者經曆長期曆史性震蕩磨淬,最終則以高度整合之態勢,化為地方秩序之價值構成因素,顯現為天地君親師牌位現象景觀。故曰。地方乃國家力量存在之地方,國家亦集地方內容為一體之國家。至於規勸子弟耕田讀書,努力芸窗,積善修德,傳承祖宗家業,光耀家族門楣,宗法製度之曆史作用,亦決然不可輕易低估。而當地人視文字為靈物,以為妙畫足可通天地,惜之如金,敬之若神,雖片紙亦必保留。倘不能不毀棄者,則必慎重其事,均先置放於惜字爐,然後統一舉行儀式,焚香禱告再三,始能化煙燃燼而去。今中寨、雅地兩自然村落,尚保存有各自所修建之惜字爐,修建時間皆在清代,鄉人長期視之若神物。如詢之地方知識精英,則多能背頌顏夏郷之詩作答雲。“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清水江文書之得以大量保留,當地長期仰慕大傳統文化,非僅耕讀傳家漸成風氣,即字墨亦以為能夠延續族群命脈,似亦為其中一大重要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