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泰陵視覺錯覺之謎(3 / 3)

由於小碑樓的體量比較小,所以必須把它建在中軸線上。等眾人過了橋之後,首先進入眼簾的就是突出的小碑樓。小碑樓本是皇帝的諡號碑樓,跟後邊的碑樓相比比較矮,但是,走到這裏的時候卻給眾人一種感覺,感覺周圍的建築都是圍繞它來建的,顯得它高大起來。

過了小碑樓,我們可以看到眼前有兩個台階。前麵一個台階上建有東西朝向的房子,再上一個台階,則建有隆恩門,隆恩門後邊的東、西配殿等隱約可見。古代建築師們在這裏引導眾人的視覺,就是告訴人們陵區裏的最核心、最主導的部分——陵寢門已經到了。

這個台階上並沒有踏腳石,也就是沒有一步一步的台階。眾人想要登上這個平台,需要經過礓礤石,也就是一個一個小斜麵,才能上去。這裏的礓礤石是幹什麼用的?為什麼鋪在這裏呢?在古代,人們往陵寢殿內運送物品的時候,為了好運,一般都是用礓礤石,比台階要方便一些。另外,還有一個作用,就是使我們的視覺發生變化。到這裏的時候,我們一般都會把頭低下來看著腳下,一步一步地往上走,而不是挺胸抬頭地走。由於我們隻能低著頭一步一步地往上走,這樣一來,我們的視線是看向腳下的。到了上邊的時候,我們自然而然就要抬起頭來看四周,結果發現好一座巍峨壯觀的宮門展現在我們眼前,讓我們的視覺由地麵到空中,產生一個比較大的視覺差。

神路的磚

到了三座門裏麵後,就是皇家女眷祭祀的地方。仔細觀看這裏的鋪地用磚,我們除了發現有海墁以外,這裏的鋪地用磚也比較特殊。雖然這些磚都是在一個平麵上,但是這些磚都是這麼一條一條地斜著鋪的,用磚的上邊也形成了一個平麵。可是,這裏的磚為什麼要斜著鋪呢?它的用意到底是什麼?

原來神道兩側斜鋪的磚,可以說是水平如鏡,非常平整。然而,到這裏的時候,我們卻發現它凹下去了。其實,這是古代的工匠們利用人的視錯覺,把磚特意地斜鋪,導致我們從這個角度看,它就凹下了。事實上,古代匠人們並不是讓我們從這個角度看的,而是希望我們從對麵大殿的殿頂上往這邊看,即由南往北看,我們就可以看到這條路沒有凹下去。為什麼要把這條路設計成這樣,史書上都沒有記載,可以說到目前為止還是清西陵的一個建造之謎。如果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展開我們的想象:皇帝的棺槨要走神道,在過來的過程中之所以要拱起來,是因為皇帝死後的靈魂是要成仙的。而成仙要到西方極樂世界,那裏的路是一條神道,肯定要比別處的高。往回看的時候,它的路之所以又凹下去,是因為這是一條神道,是皇帝棺槨走的路,是一條不歸路,所以當人回頭看的時候,它又凹入地下了。當然了,除了這樣的答案,還可以有各種各樣的想象。

寶頂設計

神道走完後,就走到了泰陵的最後一個建築——雍正皇帝的寶頂。寶頂下麵是雍正皇帝的地宮,雍正皇帝和他的皇後、貴妃三人就長眠於此。

其實,曆史上的寶頂建築是沒有這些樹的。後來,由於有一些鳥雀銜來了樹籽,或者是鳥雀吃了一些果子,或者是風刮過來的,才有了這些樹。在以前,這個橢圓形的墳丘叫寶頂。泰陵中,除了明樓比它高大,其他的建築物,哪怕是隆恩殿,都比它矮。這是很吸引眾人目光的。寶頂是一個橢圓形的建築,同時,有一圈馬道也是橢圓形的,就引導人們不由自主地圍著它來轉。但是,在轉的過程中,我們又會發現,在外邊有好多鬆樹遮擋了我們的視線。

當然,之所以是這樣的設計,是因為清代的工匠為了便於雍正皇帝的後人瞻仰他、敬仰他,也便於護衛而設計的。當我們順時針圍著寶頂轉一周後,就可以感受到,我們行走在隻有兩米來寬的橢圓形的馬道上,不由自主地在裏圈的位置上圍著它轉,在轉的過程中,我們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就投向了寶頂,就好像是皇帝的後人在給他行注目禮一樣。這樣的設計,既守衛了寶頂,也利於守陵的守衛人員對寶頂保存狀況的察看,設計可謂是十分巧妙。另外,在引導眾人關注寶頂的同時,它又留有一個又一個的垛口,不僅可以武裝防禦,還能對外觀察。所以說,寶頂在禮製上的設計意義和它的實際功用是相輔相成的。

§§第二章 嘉慶昌陵

民間為什麼盛傳嘉慶是遭雷劈而死?

昌陵建造時發生了哪些反常事件?

昌陵建造謎案的背後究竟掩藏著什麼?

昌西陵的墓主人有著怎樣的身世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