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科學營養(1)(2 / 3)

4.把握好幹與稀的平衡。不同食物在胃中停留時間的長短是不一樣的,所引起的血糖反應也不相同。在正常情況下幹稀混合食物可以在胃中停留4~5個小時,而流質食物由於體積大,剛吃完感覺很飽,但在胃中停留時間很短,其中營養成分來不及充分消化即被排出,上升的血糖水平也很快就低落下來,不能持久。隻吃幹食會影響腸胃吸收,容易形成便秘;而光吃稀的則容易造成維生素缺乏。因此,在食物的選擇上一定要注意幹稀平衡。

5.把握好冷熱平衡,“飲食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食宜暖”。生冷食物進食過多會損傷胃、脾和肺,輕微者會咳嗽,嚴重者會腹泄。體虛胃寒的人,應少吃生冷食物,特別是在夏日更應慎重。民間也強調“饑時勿急,空腹忌冷”。反之,飲食也不可太熱,否則易燙傷胃腸、咽喉。據報道,在華北地區食管癌高發區,居民就有喜飲熱水、熱粥的習慣。故古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指出:“熱食傷骨,冷食傷肺,熱無灼唇,冷無冰齒。”所以,膳食應當注意冷熱平衡。

6.“食前忌動,食後忌靜”——就餐前後動靜平衡。就餐前後動與靜的平衡同樣很重要,因為人們每天飲食中所攝入的各種食物及營養與身體的熱能消耗之間必須保持平衡。食前、食中宜保持安靜、專心,不可分心、高談闊論,以利納穀和消化。古人言:“飲食即臥,不消積聚,乃生百疾。”醫學食療古籍稱“食後便臥令人患肺氣、頭風、中痞之疾,蓋營衛不通,氣血凝滯故而”,所以飯後要適當活動。俗話說“飯後百步走,能活九十九”,說明進食後緩行散步有利於健康。

7.“胃好恬愉”——進食前後的情緒平衡。進食前和進食中保持平靜愉快的情緒有利於消化功能正常進行,與此相反則會危害脾胃。《素問?舉痛論》中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很難設想,人們在氣血紊亂的情況下,還能保證消化功能的正常進行。古人說:“食後不可便怒,怒後不可便食。”進食過程中一切反常的情緒都應盡力排除。音樂對於消化功能有很大裨益。《壽世保元》中說:“脾好音聲,聞聲即動而磨食。”因此,我國道家不僅提出了“脾髒聞樂則磨”之說,還發展了一整套“音符”和“梵音”等,奏出柔和清悅的音樂以配合進食。

8.五味要平衡。食物的味道要精心調配,才能利於自身健康。飲食單一或偏嗜,可使機體陰陽失調。《素問?五髒生成篇》曰“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脈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皺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飲食偏嗜,五髒功能失調,疾病常生。

早餐不誤且要吃好

出於種種原因,很多人的早餐都是隨便湊合了事。忽視早餐,很容易導致倦怠、疲勞、暴躁、易怒,反應遲鈍;營養嚴重不足,血糖不穩定;因為饑餓飲食過量而導致肥胖;易患胃炎、潰瘍病;營養缺乏症、缺鐵性貧血;加速人體的衰老。所以早餐不但要吃,而且一定要吃好。

早餐要點

1.早餐要定點,否則會影響消化、吸收。上午7—8點是吃早餐的最好時間。

2.有早起習慣的人,早餐可安排在7點以後吃較好。

3.在起床20至30分鍾後再吃為佳。

4.不要因為趕時間就吃得太快,以免損傷消化係統。

5.家長帶頭吃營養早餐,孩子才會養成良好的早餐習慣。

6.幼兒的早餐通常以一杯牛奶、一個雞蛋和一個小麵包為佳。牛奶可與果汁等飲料交替飲用。麵包有時也可用餅幹或饅頭代替。

7.青少年比較合理的早餐是一杯牛奶、適量的新鮮水果或蔬菜、100克幹點(麵包、饅頭、大餅或餅幹等含碳水化合物較高的食品)。

8.中年人的早餐既要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鈣、磷等,還應保證低熱量、低脂肪,適當地控製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

9.老年人的早餐除了供應牛奶和豆漿以外,還可多吃粥、麵條、肉鬆和花生醬等既容易消化、又含有豐富營養的食物。

10.孕婦應多吃些含鐵豐富的食物,孕婦的早餐至少要吃一個雞蛋、一杯牛奶加麥片,並且要注意吃些新鮮的水果,以保證維生素和其它營養的需要。

11.早餐要攝入至少500毫升的水分。

12.早餐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

13.早餐營養搭配的四要素是:穀類、肉類、奶類和果蔬類。

如何吃好午餐

很多人為了工作或出於其他原因,午餐非常簡單隨便。這樣做實在不妥。要吃好午餐午餐,要注意以下幾點:

午餐應攝入充足的熱量和各種營養素,科學搭配,飯菜要豐盛,午餐各種營養素含量一般占全天供給量的35%—45%。如果營養跟不上,會使人感覺疲倦,工作時精力難以集中。有糧食、有肉、有菜、有豆製品,有幹有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