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科學營養(2)(1 / 3)

2.腦力工作者更不宜過度節食。過度節食會損害腦細胞:生理學家認為,節食的結果是機體營養匱乏,這種營養缺乏使腦細胞的受損更為嚴重,直接結果是影響記憶力和智力。節食越久和減重越多的人記憶力損失越大。

3.脫發者更不宜過度節食。過度節食會導致頭發脫落。頭發的主要成分是一種稱為角朊的蛋白質,鋅、鐵等也是毛發生長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過度節食,導致蛋白質及微量元素攝入不足,致使頭發因嚴重營養不良而脫落。

4.小心患上骨質疏鬆症。據上海複旦大學放射醫學研究所骨代謝研究室的最新研究發現,當今在20歲左右的少女中,已有相當部分的骨密度比自己年齡段的正常值低10%。這都是這些少女過度節食的結果,因為人體的生長發育離不開飲食營養,骨骼的生長也是這樣。如果由於過度節食而造成飲食結構不合理,隻吃素,不吃葷,或者根本就沒有達到七八分飽,長期以來必然營養不良。由於體內缺少鈣和蛋白質及維生素D等,致使骨密度達不到正常值,故易致骨質疏鬆症。

5.女性尤其不要過度節食,小心閉經和不孕。如果盲目節食,使體脂減少,少女初潮將會遲遲不來,即使已來初潮,也會發生紊亂甚至閉經。一般少女體內脂肪應占體重的17%以上才能發生月經初潮;16歲以上的姑娘,體內脂肪必須占20%~22%才能維持正常的月經周期。進入生育期的女性同樣需要積累足量的脂肪,以便完成生兒育女的使命。女性在懷孕前積累的脂肪量需要占體重的22%才可能受孕,達到28%以上才有足夠的能量儲備維持“十月懷胎”和產後三個月的喂奶。

6.小心因過度節食減肥患上神經性厭食症。如果過度節食的話,可能會感到四肢軟綿無力,就很少運動,不運動也就不想吃飯,時間長了腸胃功能就會變得極差,硬是吃進飯也會嘔吐出來。

7.千萬不要絕食,更不要長期極低熱量飲食,這可能會導致猝死的發生。由於因飲食熱量不足及饑餓,銅、鉀、鎂等元素不平衡,加上交感神經亢進、心肌細胞纖維萎縮,缺乏肝糖,造成無法代謝腎上腺素,因此一旦有壓力發生,則容易導致心律不齊,進而引發心髒麻痹致死。因過度節食而猝死的人中約有20%到40%,先有精神狀態的異常,如幻聽、幻覺等,然後才發生猝死。因此任何進行斷食療法或者極低熱量飲食的人,一旦有精神狀態異常出現時,應隨即中止斷食療法或者極低熱量飲食。

8.不要以為惟瘦是美,其實真正的美應該是身體壯實的健康美,而不應當追求體質柔弱的病態美。那種為了追求身體苗條而犧牲健康乃至生命的做法是極其愚蠢和不可取的。所以不要盲目地、過度地進行節食。是否應該節食,還是應以體重為參考標準。有關標準體重的計算有兩簡單的公式:

標準體重(千克)=身高(厘米)-105

標準體重(千克)=[身高(厘米)-100]×0.9

以上兩個公式可以通用,你可以測量一下自己的身高,算出自己的標準體重,再稱出自己的體重與這個結果相對照。計算出的標準體重,正負10%之內是正常的,超過理想體重20%時才算肥胖,才應該注意節食。

9.既便節食還應注意營養均衡,攝入的營養也要滿足機體的最基本需要。每天至少保證主食300~500克,蔬菜和水果主要提供每天所需的維生素,每天要攝入500克;魚蝦肉蛋提供給我們充足的蛋白質,每天至少要攝入100~200克瘦肉,150克左右的魚蝦。此外我們還要攝入100克的奶製品,少量的豆類製品,每天再食用25克左右的食用油。

10.注意三餐的科學按排,熱能的攝入早飯占全天的30%,午飯占40%,晚飯占30%。

11.要注意幹稀搭配、米麵搭配、葷素搭配、糧豆搭配、糧菜搭配,盡量多吃多種食物。

“狼吞虎咽”折壽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由於學習、工作繁忙或事情緊急,逐漸養成了快速吃飯的習慣。有人甚至將吃飯當作一項額外的負擔來對待,一日三餐總是狼吞虎咽,“速戰速決”。這樣的習慣對人體健康是無益的。所以,有狼吞虎咽習慣的人要注意以下幾點:

1.不要大口吞咽。食物未經認真咀嚼就匆匆咽下去,使得許零食物尚未切碎即入腹中,無形中增加了腸胃的負擔而引起胃病。食物在胃裏停留時間過長,可致胃粘膜損傷,產生慢性炎症,時間長了甚至會發生癌變。而進入胃內的未經過充分磨碎的食物,包括碳水化合物(米飯、植物纖維)、蛋白質(肉類)、脂肪,胃及胰腺則需要分泌更多的含有胃酸和酶的消化液來消化它們,久而久之,易導致胃病或胰腺病,形成結石。

2.充分利用唾沫的消化、消毒功能。食物未經認真咀嚼,口腔中的澱粉酶與食物未經充分攪拌,食物中的澱粉沒有達到初步水解就被送入胃中。而人的胃裏麵缺乏澱粉酶,不能使其水解,從而又加重了十二指腸和小腸的負擔。

3.飲食適量,適可而止。如果飲食過量,導致肥胖,進而導致一係列因肥胖誘發的疾病,如高血脂,高血壓,腦心血管疾病等。

4.注意吃相,尤其是在公共餐館和社交場合。吃飯太快看上去實在不文明。

細嚼慢咽健康一生

“食宜細緩,不可粗速”,細嚼慢咽雖是一個小小的習慣,如能夠一生如此,必能對健康有大在的好處。那麼,如何做到細嚼慢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