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科學營養(3)(1 / 3)

什麼時候需要吃糖

然而,完全拒絕吃糖也不可取,因為糖是人體必需的一種營養素。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什麼時候需吃糖比較好?

1.運動員在劇烈運動前如果補充少量含糖飲料,可以幫助他們提高運動成績;運動之後及時補糖,可以消除疲勞。

2.普通人如果在洗澡前、饑餓時、需要提高注意力時少量吃糖,也有好處。

3.血糖濃度降低的時候,少量吃糖可以緊急補充。低血糖患者饑餓時會感到眼前發黑、四肢發軟,最好的辦法就是馬上喝一杯糖水。

4.不好好吃早飯的人,臨近中午時常會感到昏昏沉沉、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維能力下降,這時如果吃點甜食,就能快速恢複大腦功能。

吃什麼樣的糖更好

1.紅糖。它也叫“黑糖”、“褐糖”,含有較多的鐵、鈣、鉀、鎂等礦物質,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而且有利於人體內酸堿平衡。中醫認為,紅糖有活血散淤、溫中散寒等作用。但是紅糖性溫,經常上火、口幹舌燥的人應當少吃。

2.低聚糖。它們的熱量很低,具有“調整生態平衡”的作用,有的被稱為“雙歧因子”,能促進體內有益菌的生長,抑製腸道致病菌和腐敗菌增殖。

3.糖醇類甜味劑。包括木糖醇、山梨糖醇、甘露糖醇、麥芽糖醇等,甜度略低於白糖。它們能量低、不會引起齲齒、不升高血糖,屬於健康甜味劑。

到底該吃多少糖?

每天的食用量最好別超過20克,因為它們會促進腸道蠕動,過量食用能引起輕度腹瀉。

小貼士

吃糖時將糖嚼碎,盡量縮短糖在嘴裏停留的時間;吃完糖後最好用白開水漱漱口,把口腔的含糖量降到最低限度;最好不要吃糖果,少吃點心,做菜也盡量少放糖。

何必“談脂色變”

無論是減肥愛美族,還是素食主義者,他們對脂肪深惡痛絕,以食素為時髦,“談脂色變”,殊不知這種認識存在誤區。

1.不吃肉和脂肪,就總會有沒飽的感覺,多吃的澱粉和糖類也會轉變成脂肪,仍然使人長胖。

2.如果長期吃素,人體所需的脂肪酸就會供應不足,這會促使人體很快把糖類轉變為脂肪。這種快速轉變,使血糖下降很快,令人感覺很餓,於是又會大量地吃,體重也就跟著增加了。

3.素食主義的膳食是植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中絕大多數的蛋白質為不完全蛋白質,而且氨基酸的組成不是十分的合理,與人體的實際需要相差較大,而且消化率較低。

4.單純食用植物性食品,會導致缺乏營養,造成人體內營養不平衡。

5.長期吃不含脂肪食物女性容易導致排卵停止,月經周期較正常的短,甚至導致不孕。當人們發生厭食或主觀上強製性地減少飲食時,大腦皮層就會發生強行抑製。如此長期抑製下去,就會使下丘腦的兩個食欲中樞發生功能性紊亂,引起人的體重減輕,還進一步影響下丘腦的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分泌中樞,使之分泌減少,進而使腦垂體分泌的促黃體生成素和卵泡生成素也減少,引發了所謂的飲食性閉經,當然也就難以懷孕了。

脂肪對女性的益處

其實,脂肪是人體必需的一種營養素,它能為身體提供熱量,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起到維持體溫、保護體內髒器等作用。無論是對想保持體形健美、追求苗條的少女們,還是對成年女性,脂肪都是不可缺少的。對發育期的少女來說,脂肪是促使女性發育成熟的重要物質,體內脂肪要占體重的17%才會出現月經初潮,而要維持正常的月經周期,體內脂肪需要占體重的22%以上。這是作為女性將來能夠行經、懷孕及哺乳的最低脂肪水平。

攝脂須知

1.想減肥的少女不宜長期素食,而應葷素搭配,同時加強體育鍛煉,才能既減肥又不影響身體健康。

2.一般畜肉的脂肪多為飽和脂肪酸,而魚的脂肪卻含有多種不飽和脂肪酸,具有很好的降膽固醇作用。

3.控製高膽固醇食物的攝入,多吃些有降低膽固醇作用的食物。

4.每年進行健康檢查。

主食並非越少越好

不少現代人認為,隻要雞、鴨、魚、肉等高營養的菜肴吃夠了,營養就夠了,主食少吃點沒關係。有一部分家長自己減肥不吃主食,孩子也受其影響。主食真的是吃得越少越好嗎?其實,主食並非越少越好。

1.專家提出“食物多樣,穀類為主”。白粥、米粉、麵條、麵包、饅頭、花卷等主食應該成為經常的食品。應該把主食當作主食來吃。主食不夠會導致血糖水平低,大腦卻缺少能量,難免頭暈、反應遲鈍、記憶力下降,影響到工作和學習。

2.不要用動物性食品替代主食。動物性食品攝入過多,其中的動物脂肪對心血管是非常不利的。動物脂肪在碳水化合物不足的情況下代謝不完全,會使血液中積聚有毒的廢物——酮,酮能引起惡心、疲勞,損害腦部健康。如果隻吃雞鴨魚肉,不吃主食,那麼這些肉中的蛋白質就被轉化成熱能消耗掉了,不但不能被身體利用,而且這些代謝產物會增加肝腎的負擔。時間長了,還會影響消化功能,造成脾胃不和,消化不良,反而抑製了食欲。

3.主食吃得過少小心缺乏B族維生素。穀類食物含有的碳水化合物,除為人體提供能量外,還是B族維生素的主要來源。主食地位的改變,一個明顯的危害就是易導致維生素B1的缺乏。粗雜糧中維生素B1的含量遠高於精米白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