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節 被踢出來的音樂大師(1 / 1)

他出生於一個音樂世家,祖父是波恩宮廷樂團的樂長,父親是宮廷的男高音歌手,母親是個傭人。父親渴望他能夠像莫紮特一樣,成為音樂界的驕子,從小就逼著他學習鋼琴和小提琴。

在他八歲的一天,父親布置完功課,便去宮廷演唱了。隨後,他拿著小提琴到屋後的僻靜處演練。那時,陽光明媚,從樹椏間照射下來,落在他的臉上,幾隻鳥兒唧唧喳喳地叫著,在他頭頂盤旋。他不禁看的癡了,一時忘記了練琴。

晚上,父親回來,開始檢查他的作業。由於他並沒有訓練,所以演奏很生疏,父親很生氣,嗬斥他對照著樂譜再練。他有些緊張,甚至連指法也亂了。父親劈手拿過小提琴摔在地上,喝道:“你這個樣子,什麼時候能變成莫紮特。”他說:“我本不是莫紮特,為什麼要成為他。”如果不頂撞,興許父親還會饒恕他,但是,那天,恰好父親在宮廷裏因心情不好,演唱放不開,被王子稱為三流的歌手。父親很憋氣,不自覺間便增加了對兒子的渴望,這時又見兒子沒有完成作業,怒火便難以控製地發泄出來,一腳把他踢翻了。

父親那一腳踢在身上,他的肋條幾乎折了,一直在床上躺了半月,才爬起來。在這半月中,他的心中產生了矛盾。有時聽到從窗口傳來的鳥聲,便渴望一種自由和爛漫的生活。有時摸著肋部,又覺得對不起父親。

父親也深為自己的鹵莽而後悔,不止一次地坐在兒子床邊,想向他道歉,卻張不開口。母親說:“你就去認個錯吧,他畢竟還是個孩子,他貪玩也是情理中的事。”父親點點頭,來到兒子麵前,沉默了半晌,正要開口,他突然說:“爸爸,你教我吧,我一定好好學的。”父親從兒子的目光中看到了一種亮亮的東西,知道兒子已經有了遠大的目標。父親很興奮,一時忘記了自己是來向兒子道歉的,便高興地抱著兒子說:“好,好,這才是我的好兒子,你要時刻想想我的處境,想想你母親的生活,為了你父親不再被人歧視,你母親不再做下人的工作,你一定要成為人人崇敬的音樂大師。”

他深深地點點頭,走下床來,撫摩著那把摔壞的小提琴。

父親以為是上帝開導了兒子,使他突然插上了夢想的翅膀,卻不知道,其實,這幾天他的傷已經好了。他曾經到屋後散步,聽到了幾個鄰居的嘲笑。那幾個鄰居素不和他家來往,看到他時,瞥著嘴說:“聽說這孩子差點被那三流的歌手踹死,一個歌手還期望兒子成為莫紮特,真是癡人。”他之所以發憤要在音樂界有所建樹,正是為了這句話。由此,他才懂得了父親為什麼對他充滿了渴望。

從此,他每天都按照父親所教的知識學習,不但不會偷懶,還會在父親的任務上,再增加一倍的演練量。慢慢地,他的音樂技能上來了,而且開始嚐試上台表演和作曲,但是,父親的音樂知識是有限的,而且,很多演奏技能連父親都不懂。父親隻是將自己接觸的一些東西教給了他,這些東西並沒有一個完整的概念。

十二歲時,父親將他送到管風琴師聶費的身邊,正式學習音樂。聶費是個天才的音樂家,掌握著各種樂器的演奏技巧,熟練多種音樂教材,一些古典音樂在他的演奏下,像擁有了生命一樣,讓人浮想聯翩,熱心沸騰。從此,他才真正暢遊在音樂的海洋裏,短短幾年時間,他的音樂才華已可以和聶費比肩了。1787年,聶費介紹他到維也納,他終於見到了崇拜已久的音樂大師莫紮特。莫紮特是個愛才的人,並不因為他的冒失到來而拒絕,而是放下手頭的創作,認真地聽他演奏。一曲聽過,又讓他即興譜曲。盡管當時他的音樂才華在莫紮特眼裏,還顯得稚嫩,但是,這已經使莫紮特驚喜不已。因為,莫紮特從他的身上,看到了一種廣闊的音樂空間,那是連自己也未必有的。於是,莫紮特細心地傳授了他一些演奏上的技能,並鼓勵他將音樂當成生命,永遠不要放棄。

幾年後,他終於贏得了維也納最卓越的演奏家之稱。他用音樂追求正義和個性自由,抒發對封建專製和壓迫的憎恨之情,創作了“月光”鋼琴奏鳴曲、“悲愴”鋼琴奏鳴曲”等震撼人心的作品。他的音樂像一聲聲呐喊,訴說著人民的痛苦和歡樂,激勵著人民的鬥誌。他的第三、第四鋼琴協奏曲、第五“命運”交響曲”和第六“田園”交響曲等成為音樂史上的幾座高峰,被世人尊稱為 “樂聖”。

他就是德國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

人無遠誌,必有近憂。成功往往屬於那些樹立了遠大理想,並不懈追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