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高薪水比不上會理財:別讓沒錢成為你的理財借口(4)(2 / 3)

每個人的一生,購房肯定是一件重要的投資。購房價格,首先要適中,可參考我在書內附的一個標準,“收租回報率”,看看房價是否合理。

除此之外,做對兩件事,也會令你的財務負擔減輕。

第一,付首期五成,銀行借貸少借一點,將你的長遠利息負擔減輕很多。

第二,還款期不要超過7年。做財會的人都會計算,還款期是20年的話,你付的利息,遠遠超過你的借款,利息負擔太重。

財務健全的人士,永遠都不會借貸太多。過度借貸,隻會將你的財務搞垮。

第三個標準:輸錢的事,不要碰。例如:股票、虧本的生意、外彙。

富有的定義是去積累財富,輸錢則剛好相反,將他的財富慢慢蠶食。

股票不是一般普通人能贏的,在我20年的理財生涯中,從來沒見有人靠股票或外彙發達,我反而見到不少虧損百萬的人士。有少部分人能賺股票的錢,那是因為他們都是內幕人士,一般人,還是不碰為佳。

生意假如半年內都不能賺的話,就要放手。做生意,是用你的時間及心思,去賺你的生活費。你花了大量精力都不能賺的生意,不如不幹。

不幹反而不用虧,在家享清福,所花無幾,也沒有煩惱。因此不要勉強去做生意。

第四個標準:買適當的保險

就以我們身邊的朋友、親戚來說,遇到意外的,鳳毛麟角。但遇上腫瘤的,每幾年就會聽到。

患上腫瘤,不但會將你的銀行存款全花光,還可能將你家人的儲蓄也花掉。

誰說得準自己不會遇上?購買重大疾病險是財務上的必需品。誰沒有買,就是他一生最大的疏忽,以後的惡果,會將他一生打進地獄。

每年三四千塊的保費,是一筆最佳的投資。假如你說,我沒病不是白花錢了?保險公司有一種是20年返還的險種,但每年保費需要六七千塊錢。買是一定要買的,買哪種,看你自己的現金流吧。

第五個標準:35歲時,開始儲蓄10%做退休金,10%做孩子教育金。

有一次,一位客戶跟我說:我已有一百萬存款,用不著什麼儲蓄。這句話表麵上好像很有道理,但從經濟角度看,卻錯漏了幾個重點。

(1)假如年老有病,花掉二三十萬在醫療費,是很平常的。

(2)孩子要上大學,境外要花七八十萬,國內要花十來萬。

(3)這位先生遠遠低估了退休時需要的退休金準備。請看本書的“退休金準備”一文,假如你退休每月隻花兩千塊,退休金要有三四十萬才足夠。

很多客戶都不是財會人員,他們沒有將中國每年3%的通脹算進去。

上麵這個客戶,一百萬存款還不夠為自己養老送終,更沒有什麼傳給兒孫。而沒有財務規劃的人生,一般來說年老時還活得更局促。

第六個標準:45歲時.投資收入占總收入的30%

這標準很多人都達不到,客戶都沒有掌握投資收入,純靠工資。45歲後,統計說,一般人的事業都是停滯及下滑的。有一天,公司改組,下崗是普遍不過的事情。

但假如你已有一套房在收租,銀貸7年已還清,租金全算做你的收入。假如你的退休基金有50萬留存,每年也有10%的回報,慢慢工資收入已變得沒有那麼重要。

45歲至55歲,人在江湖,你想不想幹下去,也不是你做主,隻有你自己的投資收入,是由你來做主。

第七個標準:每兩三年做一個重大投資

購房做投資,不是你自住的話,不必講究它是否在北京。隻要價錢好,上海、深圳、廣州,在大城市便有投資價值。

買基金,也不一定要在中國。世界有40個市場,透過很多的國際基金都能買到。每個市場有不同的周期,請教你的理財顧問即可。

買數碼相機、珠寶,所有人都懂得去香港買最便宜,因為香港那邊沒關稅,便宜30%以上。香港也沒有外彙管製,因此國際基金產品全能買賣。

人生三十年工作時間,前十年結婚買樓,沒有太多剩餘的錢。但在後二十年,每兩三年要學懂一項有利的投資,每次用兩三年去籌備,每次重大投資都要贏,都要謹慎。找銀行顧問,找理財顧問,他們對金融信息的接觸麵比你大,是一個快捷方式。

夾心族:人到中年需全麵規劃保未來

很多人處於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狀態,於是就有人給他們起了一個"夾心族"的名字。

劉女士就是"夾心族"的一個典型代表。劉女士是外地人,今年32歲,有一兩歲半的兒子,夫妻倆在京經營一個小商店,目前平均月純利潤1.5萬元。月開銷:寶寶上幼兒園2500元,房租1300元,水電煤氣200元,其他生活費2000元,目前有定期存款20萬元,活期流動資金5萬元,基金兩萬元。全家人無任何保險(很想為家人買保險,但不知道怎麼分配,買多少合適)。隨著孩子的教育、父母的贍養、自己將來的養老、房子的購買……頓感壓力好大。

劉女士跟愛人屬個體經營,家庭收入屬於中等,但由於受周期性影響收入並不穩定。在扣除所有家庭支出後的結餘是9000元,結餘比為60%,說明家庭有較強的資金積攢能力。然而定期存款占總資產的74%,成長型投資隻占總資產的7%,無法有效發揮資產的收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