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要點
一、健康相關行為概述
①影響健康的因素;
②健康相關行為的概念及其分類;
③基本健康行為。
二、健康相關行為改變的基本理論
①知信行理論;
②健康信念模式;
③行為改變階段理論。
三、健康相關行為幹預
①群體相關行為幹預;
②個體行為矯正。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健康相關行為概述
1.影響健康的因素
人類的健康受各種因素的影響。隨著社會經濟、科學文化的發展,醫學模式、健康觀念的轉變,人們對影響健康的因素的認識不斷深化。從健康教育學的角度,影響健康的因素可以分為四類:
①生物學因素:包括遺傳、病原微生物、及個體生物學特征如性別、年齡等等。
②環境因素:有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之分。前者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後者包括社會製度、法律、經濟、文化、教育、人口、人際關係、社會狀態等多種因素,對人的健康有重大影響。
③衛生服務因素:衛生資源的分配、衛生服務的提供與合理利用、衛生服務質量的優劣,都與個人和群體健康有密切的關係。
④行為與生活方式因素:生活方式是指人在特定的生活環境和社會條件下發展形成的穩定的行為方式,是人們一切生活活動的總和。由於人們不良的行為和生活方式,給個人、群體乃至社會的健康帶來直接或間接的危害,大量流行病學研究表明,人類的行為與生活方式與大多數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關係極為密切,改善行為可有效控製這些疾病的發生發展;感染性疾病、意外傷害和職業危害的預防、控製也與行為密切相關。
2.健康相關行為的概念及其分類
(1)健康相關行為
指個體或群體與健康和疾病有關的行為。健康行為指人在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各方麵都處於良好狀態時的行為表現,是一種理想的行為模式。健康教育實踐所作用的對象為健康相關行為。
健康相關行為可分為兩大類:促進健康的行為和危害健康的行為。
(2)促進健康的行為
促進健康的行為一般具有五個基本特征:有利自身和他人健康;有規律;外顯行為與內在認知和情緒無衝突;與環境和諧;強度與頻度適宜。通常將促進健康的行為分為:日常促進健康的行為、保健行為、避免有害環
境的行為、戒除不良嗜好的行為、預警行為、求醫行為、遵醫行為和病人角色行為等。按三級預防思想,前五類可通稱“預防保護性行為”,屬一級預防;第六類屬1預防;第七、八類屬三級預防。
(3)危害健康的行為
是個體或群體在偏離自身、他人和社會健康期望的方向上表現的一組行為。該行為對自己或他人的健康構成直接或間接、明顯或潛在的危害。危害健康的行為由後天習得,故又稱為“自我創造的健康危險因素”。危害健康的行為通常可分四類:日常危害健康的行為(不良生活習慣),即與上述日常促進健康的行為相反的行為;高危險行為:如吸毒、性亂;不良疾病行為。
在描述某一特定行為在某一人群中發生頻率時所用的“常態行為通常認為人群中發生該特定行為的頻率占95%時即稱為常態行為,並不一定就是促進健康的行為。例如,某人群中吸煙人數占95%以上,並不意味著吸煙是促進健康的行為。
3.基本健康行為
20世紀60年代末期,美國學者布瑞斯洛等對7000名成年人進行了為期5年半的追蹤研究,發現隻要采取7種基本的健康行為,就能明顯地提髙人的健康狀態。它們是:
①每日正常而規律的三餐,避免零食。
②每天吃早餐。
③適量運動。
④每晚7~8小時的睡眠。
⑤不吸煙。
⑥保持適當的體重。
⑦不飲酒或少飲酒。
二、健康相關行為改變的基本理論
1.知信行理論
知信行理論可用下式表示:知——信——行。
知就是學慢,接受衛生信息的過程,不僅要能機械地識記所學的內容,而且通過思維能理解事物的本質、規律、性質、意義、因果關係及對各方麵的作用或影響。一般來說,掌握的知識越廣越深,實行的傾向性越強。
信就是受傳者對所傳播的信息關心、信仰,並形成一種實行的信念。受傳者對現實采取積極的態度,對知識進行有根據的獨立思考,對自己的職責有強烈的責任感,就逐步形成信念。可見信念是思想深層的東西,知識一旦變成信念,就支配著人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