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就是將已經知道,並且相信的東西付之於行動。行為改變是目標,為達到行為改變,必須有知作為基礎,要有信作為動力。知識是行為改變的必然條件,但信息不一定能直接導致行為的改變。態度是行為的前奏,要轉變行為必先轉變態度。影響態度轉變的因素一般有以下幾個方麵:信息的權威性;傳播的效能;恐懼因素;行為效果與效益。

2.健康信念模式

健康信念模式認為健康信念是人們接受勸導,改變不良行為,采納健康促進行為的關鍵。健康信念的形成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麵:

①恐懼:認識到具體威脅;認識到疾病的嚴重危害性。②對行為效果的期望:認識到益處;認識到障礙。③效能期望:自我效能;其他因素。

健康信念模式雖然不能解釋產生保健行為的所有問題,但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刻地認識行為改變的機製,使我們知道:要深人了解不良生活習慣與高危因素之間的關係;要實事求是地向對象說明其嚴重性;要強調良好生活方式的好處,以及如何克服可能遇到的障礙;要啟發人們及早重視自身健康,隻有在主觀上有達到健康境界的強烈願望,才能長期並全麵實行良好的生活方式。

3.行為改變階段理論

信息不能直接導致明顯的行為。人接受信息要經曆從感知、引起注意、感興趣、理解、記憶、思考到見之於行為並堅持下去等複雜過程。

三、健康相關行為幹預

1.群體相關行為幹預

群體健康相關行為指以社會團體作為行為主體的各種健康相關行為。群體健康相關行為特點;社會團體掌握著大量的資源,伴隨其健康相關行為的發生,往往有大量資源投人與利用;群體健康相關行為是一種有目的、有組織的行為,其影響和後果要比個體行為大得多;群體健康相關行為的啟動和停止都較個體健康相關行為緩慢,往往有自己的文化特點,對社會壓力有較個體為大的承受能力。

對群體的健康教育幹預可考慮如下策略:

動員領導。其作用不僅表現在榜樣,更重要的是其具有決策權,可決策目標和資源投入,能對健康教育給予物質、精神、組織上的傾斜與支持,能號召和組織成員。

發動群眾參與。群體行為的改變有賴於群體中每個成員的參與,隻有當每個成員自覺地表述健康要求並采納符合健康要求的行為,群體的良好行為才有可能長時間地鞏固。

培養骨幹和典型。

利用輿論與規範的力量。

應用競爭機製。團體成員具有歸屬感和集體榮譽感,群體間開展的競爭可使成員一致性和凝聚力增強,激發內部驅動力,有利於促進健康行為的形成與鞏固。

評價與激勵。

利用法規與社會監督。

2.個體行為矯正

行為矯正指的是按照一定的期望,在一定條件下采取特定的措施,促使矯正對象改變自身的特定行為的行為改變過程。行為矯正過程的核心問題是針對矯正對象的具體行為來選擇矯正技術。

行為矯正技術是20世紀50年代末發展起來的,用於矯正各種危害健康的行為,指導建立有益於健康的行為。迄今,在健康教育領域運用較為廣泛的行為矯正技術有以下4類:

①脫敏法。具體如係統脫敏法、接觸脫敏法、自身脫敏法等。主要用於消除個體對某種因素過於敏感而產生的不良行為表現。如恐怖症、焦慮症等。該方法以認知原理為基礎,在治療中有目的、循序漸進地主動提供這一刺激因素,適時修正個體對刺激因素的錯誤認識,再通過反複的操作、強化,就可以達到消除這種過於敏感行為的目的。

②示範法。將所要提供的促進健康行為分解成不同階段或不同表現,設計相應的模擬場景,讓行為矯正對象扮演其中角色或觀察角色行為,身臨其境模仿角色的示範,從中得到啟發,促進態度和行為轉變。

③厭惡法。在目標行為出現之後立即給予一個能引起負性心理效應的厭惡刺激。反複作用後,在矯正對象的內心就會建立起該行為與惡性刺激之間的條件反射,引起內心的由衷厭惡,直至消除該行為。常用於矯正各種成癮行為、強迫症、異常癖好等,如酗酒、吸煙、吸毒。

④強化法。是一種在行為發生後通過正強化或負強化來矯正行為的方法。當矯正對象表現出有益於健康的行為時,對矯正對象施以正強化,去肯定和鞏固健康行為。常用方法有口頭表揚、物質貨幣獎勵等。反之,當矯正對象表現出對健康有危害的行為時,對其施以負強化,如批評、懲罰等,使矯正對象由於逃避負強化而放棄不利於健康的行為。本方法是迄今在幫助個體矯正危害健康行為,建立健康行為方麵最有前途的矯正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