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實施是護理程序的第四個步驟,是將護理計劃付諸於實踐的過程。通過實施,解決病人現存的和潛在的護理問題。實施階段不僅需要護士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熟練的操作技能,而且還需要具有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關心體貼病人,充分運用溝通技巧,才能保證護理計劃的順利實施,使病人獲得高質量的護理服務。
一、實施過程
實施計劃一般包括實施前準備、執行計劃、實施後記錄三個步驟。
(一)實施前準備
護士在實施計劃之前應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以確保計劃的順利實施,具體包括“五個W”。
1.做什麼(what) 做什麼包括回顧已製定好的護理計劃、評估病人目前的情況,保證計劃的內容科學、安全、符合病人情況。將護理措施進行組織,合理安排順序,以便提高護理工作效率。
2.誰去做(who) 將護理措施進行分類,確定由不同的人員去完成。
3.怎樣做(how) 實施護理計劃需要哪些護理知識、護理技能以及技巧、相應的儀器,充分考慮實施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意外,做好應對。
4.何時做(when) 護士應根據病人具體情況、需要以及治療護理等多方麵因素,選擇合適的時機執行護理計劃。
5.何地做(where) 選擇適當的場所,充分考慮環境的安全、清潔、安靜、舒適、美觀,考慮病人的隱私保護,執行護理計劃。
(二)執行計劃
護士運用專業知識、操作技能、溝通技巧以及觀察能力、合作能力、應變能力執行護理計劃。在實施過程中,護士應充分發揮病人及其家屬的積極性,與其他醫務人員相互配合,熟練運用各種操作技術,及時評估、確定新問題的出現,並正確處理。
(三)實施後記錄
實施各項護理措施後,應準確進行記錄,又稱護理記錄。
1.記錄目的
(1)便於其他醫務人員了解病人的病情及進展情況。
(2)可作為護理工作效果與質量檢查的評價依據。
(3)為護理科研提供資料。
(4)為處理醫療糾紛提供法律依據。
2.記錄內容 記錄內容包括實施護理措施後病人和家屬的反應以及護士觀察到的效果、病人出現的新的健康問題與病情變化,臨時性的治療、護理措施以及實施效果,病人的心理狀態等。
3.記錄格式 護理記錄可采用文字描述或填寫表格等形式,目前無統一的規定,常用的有以下兩種。
(1)PIO格式 即P Problem問題、I Intervention措施、O Outcome結果。
(2)SOAPIE格式
S:主觀資料(subjectdata):即病人的主訴,如頭痛、頭暈、惡心等。
O:客觀資料(objectdata):即護士觀察、體格檢查的結果,如生命體征、化驗報告等。
A:評估(asesssment):指護士對上述資料的分析、解釋以及對問題的判斷。
P:計劃(plan):指護士為解決病人的問題所製定的計劃。
I:措施(intervention):指護士為幫助病人達到預定目標而采取的具體辦法。
E:評價(evaluation):即實施護理措施後的效果評價。
4.記錄要求 護理記錄要及時、準確、真實、重點突出,護士應對其所執行的護理措施及執行過程中觀察到的問題進行記錄。
二、實施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1.體現整體性,護理活動的核心是整體的人,在實施過程中盡可能考慮病人生理、心理、社會等各方麵的情況,如信仰、價值觀、年齡、健康狀況及環境等。
2.以科學理論為依據,每一項護理措施都應該具有科學性,實施應以科學知識和護理科研為依據。
3.護士應保證護理措施的安全性、準確性,如有疑問,應向醫生澄清後再執行。
4.充分調動病人及家屬的積極性,鼓勵其參與計劃的製定與實施,以便提高工作效率,同時也利於建立良好的護患關係。
5.體現靈活性,在實施過程中,應隨時進行病情觀察、隨時評價,發現問題及時修改計劃,而不能機械地按原計劃執行,應靈活實施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