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社區及社區衛生服務(1 / 2)

社區及社區衛生服務已成為我國衛生服務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保障我國民眾能夠“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重要措施,護士應了解社區及社區衛生服務的相關知識。

一、社區

社區(community)一詞來源於拉丁文,由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最早提出,他認為“社區是有共同價值觀念的同質人口組成的關係密切、守望相助、富於人情味的社會團體”。20世紀30年代我

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提出:“社區是若幹社會群體(家族、氏族)或社會組織(機關、團體)聚集在某一地域裏所形成的一個生活上相互關聯的大集體”。世界衛生組織(WHO)認為:“社區是由共同地域、價值或利益體係所決定的社會群體。其成員之間相互認識,相互溝通及影響,在一定社會結構和範圍內產生並表現其社會規範、社會利益、價值觀念及社會體係,完成其特定功能”。

社區構成須具有以下五個基本要素。

1.人群 要有相似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的人群居住在一起。WHO認為,一個有代表性的社區,其人口在10萬~30萬之間。

2.地域 社區範圍大小不定,可以按行政區域來劃分界限,也可按地理範圍來劃分。WHO提出社區的麵積為5~50平方公裏。

3.生活服務設施 社區內應有各種相應的設施,包括學校、醫療機構、娛樂場所、商業網點、交通、通訊等。

4.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 同一社區的人員應具有基本相似的生活水平,共同的需要與問題及由此產生的認同意識。

5.管理機構 為了解決社區的問題,必須依靠相應的管理機構,如街道辦事處、派出所等。

二、社區衛生服務

社區衛生服務又稱為社區健康服務。1999年7月,中央10部委共同簽發了實施社區衛生服務的綱領性文件,即《關於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若幹意見》,文件指出:社區衛生服務是社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政府領導、社區參與、上級衛生機構指導下,以基層衛生機構為主體,全科醫生為骨幹,合理使用社區衛生資源和適宜技術,以人的健康為中心,家庭為單位,社區為範圍,需求為導向,以婦女、兒童、老年人、慢性病病人、殘疾人等為重點,以解決社區主要衛生問題、滿足基本衛生服務需求為目的,集預防、醫療、保健、康複、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技術指導等為一體的,有效、經濟、方便、綜合、連續的基層衛生服務。

(一)內容

社區衛生服務的內容主要包括醫療服務、健康教育、預防保健、康複指導、慢性病防治與管理、計劃生育技術指導六大方麵。

(二)特點

社區衛生服務是以人群為中心,以促進健康和預防疾病為主要任務,進行良好組織管理的社區健康服務。因此,其特點主要體現在服務對象的廣泛性、服務內容的綜合性、服務過程的持續性、服務空間的可及性及服務部門的協調性。

(三)基本原則

我國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的基本原則是:堅持政府主導,鼓勵社會參與,多渠道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堅持社區衛生服務的公益性,注重衛生服務的廣泛性、綜合性、持續性、可及性和協調性;堅持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並重,中西醫並重,防治結合;堅持以地方為主,因地製宜,探索創新,積極推進。

三、社區護理

社區護理這一名詞是由美國的露絲·依思曼在20世紀70年代首次提出,目前尚無統一定義,多數學者認同美國護理協會1980年對社區護理的定義,即社區護理是將公共衛生學及護理學理論相結合,用於促進和維護社區人群健康的一門綜合學科。

(一)內容

社區護理的工作內容主要包括傳染病的預防與控製、社區精神心理衛生保健、社區環境衛生與健康、社區常見病及慢性病的防治管理及康複訓練、社區特殊人群(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等)的健康服務、職業衛生與護理、學校衛生保健服務、院前急救護理、臨終關懷及護理。

(二)特點

1.以促進和維護人的健康為中心 社區護理的主要目標是促進和維護人群的健康,所以,預防性服務和治療性服務是社區護理工作的重點。具體體現在促進健康、保護健康、預防疾病和恢複健康四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