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讓:甘為知己者死的名士之風(2 / 2)

豫讓為君複仇,為君而死,他根據自己的感受,臨死前闡發了君臣關係的真諦,對人們有著重要的啟發。

執意侍主不懷二心

豫讓第一次謀刺不成,被放歸回家,其時麵臨著幾種選擇。

他的妻子見他整天憂愁,勸他去韓魏求仕,以圖富貴,豫讓聞之大怒,拂衣而去,不再相見。後來他漆身吞炭,無人識認,有一位友人素知其誌,見市上行乞者的舉動,心疑是他,暗中相認後將他邀至家中勸道:“子報仇之誌決矣!然未得報仇之術也。以子之才,若詐投趙氏,必得重用,此時乘隙行事,唾手可得,何苦毀形滅性,以求濟其事乎?”豫讓拒絕說:“吾既臣趙氏,而複行刺,是貳心也。”表示不願采取那種迂回的方式複仇,以避免心懷貳意之嫌。

豫讓對妻友的兩次拒絕,表明了他濃厚的忠君和重義觀念,傳統禮教思想的某些因素無疑對他有很深的影響,他不僅自己願以生命為代價去身體力行,而且希望以自己的行為促使這些思想在社會上發揚光大。他拒絕了友人的建議後表示說:今吾漆身吞炭,堅信不移,並願為其弘揚慷慨獻身,豫讓當算曆史上突出的一位。

對於自己的複仇行為,豫讓即使對趙無恤本人也毫不隱瞞,他第一次行刺被捉,趙無恤決定放掉他,臨放前問他說:“吾今縱子,能釋前仇否?”豫讓回答說:“釋臣者,主之私恩;報仇者,臣之大義。”明白地表示了他要繼續複仇的思想。二次被捉後,趙無恤令其自刎,他對趙無恤講:“臣聞‘忠臣不憂身之死,明主不掩人之義’。蒙君赦宥,於臣已足,今日臣豈望再活?但兩計不成,憤無所泄。請君脫衣與臣擊之,以寓報仇之意,臣死亦瞑目矣!”(以上引文均自第八十四回)他直言不諱,表示不報仇,死也不會瞑目,進而要求擊砍趙之衣裳,使自己的願望在臨死前得到象征性的滿足。豫讓秉性剛直,不諱複仇之誌,表現了一種特別的氣節和人格。據說豫讓精誠所感,在當時被擊砍過的趙無恤錦袍上,竟發現許多鮮血斑點。清朝俞體瑩認為,龍門人司馬遷在《史記·刺客列傳》中選取荊軻而沒有為豫讓立傳,是莫大的遺憾。他為此作《豫讓》詩雲:知遇恩深一死輕,擊衣濺血足心驚。

龍門取舍荊軻傳,孤負千秋義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