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總會遇到一些困難和挫折。當我們的對手太過強大時,難道我們還要硬著頭皮往前衝嗎?這樣做當然是十分的愚蠢的。聰明的做法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俗話說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主動退卻並不代表你認輸了,有的時候退卻是為了日後的進攻做準備的。
“善進為能,善退亦為能。”的確,高明的退卻,也是一種本領。可謂是:“退中有進。”
曹操得知劉備領兵取漢中,親領四十萬大軍征討。兵進潼關到藍田,見名士蔡邕的莊園,想起往事,感到傷心。當年蔡邕被曹操殺死,女兒蔡琰曾作“胡笳十八拍”樂曲傳入中原,後來曹操派人用重金把她從塞外贖回來,讓董祀與她結婚,從此蔡琰長住在藍田。曹操停馬進莊,蔡琰連忙出迎。曹操見牆壁上掛了一幅文圖,便詢問來曆,蔡琰說那是十三歲的邯鄲淳所作的曹娥碑。背後八字題詞是他父親所作:“黃絹幼婦,外孫齏臼。”曹操問其含意,蔡琰不知。再問手下謀士,眾人也連連搖頭。主簿楊修說他知道意思。曹操要他先別說,讓自己再想想。上馬行約三十裏,忽然醒悟,讓楊修說出解答。楊修說是“絕妙好辭”的意思。曹操很吃驚,說楊修和他想的一樣,眾將都覺得楊修才識敏捷。曹操的“退卻”很有意思,即顯得自己有大家風範,也沒有讓楊修“大展才華”,可謂極高明的。可楊修最終還是沒有躲得了曹操的殺戮,就是因為,楊修不會像曹操一樣以退為進。楊修聰明卻喜表現,而此舉惹得曹操很是不滿。曹操在用兵途中遭到挫折,不知進退之際,軍士問曹操要口令,曹操隨口說出了“雞肋”兩字。其實,曹操軍中謀士如雲,大才高於楊修者大有人在,大家都沒有點破此等意思。而楊修表現心切,沒有參透退進之術,叫軍士收拾行裝準備撤退。夏侯尚問為什麼,楊修說:“雞肋要食無肉,要扔又可惜,魏王必會撤兵。”話一傳出,軍士紛紛收拾行囊。曹操心亂不能睡,出帳見軍士收拾行囊,問夏侯尚是何原因,夏侯告知楊修所言,曹操見楊修太聰明。常以才犯他,便以惑亂軍心之罪,將楊修殺了。
楊修不懂進退,被曹操殺了,而曹操卻在用兵之時不懂退卻,最終失敗而歸。楊修在死之前對曹操說:“我早知有今天,隻不過來的比較晚而已,在我死之前,再為主公盡忠一言,趕快退兵吧,再戰也是苦無結果,還會損失慘重。”可是曹操不聽,再次進兵,馬超此時劫了曹營,曹操拔劍站在高處督軍,被魏延一箭射掉了兩顆門牙,幸得龐德搭救,才得回到營寨。曹操不敢再戰,撤兵回許都。
曹操在戰爭中,不懂得主動退卻,最後落得大敗而歸。曹操為解心頭之恨,不顧目前情況,隻知道意氣用事,其結果必然是失敗的。
其實,退卻的道理說來並不高深,但實際做起來卻很困難。這是因為在此以前,為了這個戰役投資了不少人力、物力、財力,花費了不少心血,一旦拋卻猶如割肉剜心。如此既會擔心蒙受損失,還會害怕丟掉麵子,而曹操就是犯了這個大忌,因此,才失敗的。然而,如果不聽旁人勸告,一意孤行,堅決不退卻,就要中途耗盡全力,造成更嚴重的損失。
同時,退卻需要智慧。雖然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但是何時走,應該怎樣才能算是走的完美,把損失降到最低限度,走向哪裏才是最安全的?這裏麵包含著臨機決斷的極大學問。退卻同樣需要調動一切智慧,做到周密計劃,深思熟慮,忙而不亂,退中有進。
官渡之戰,曹操大敗袁紹。實力大增,逐步統一了中國的北方。此時曾一度依附袁紹的劉備見大勢已去,無奈之下隻得南下投靠荊州的劉表。
而此時荊州內部的各個集團之間的矛盾也已經開始激化了。其中爭奪最厲害的兩個人就是劉表的二兒子劉琮和大兒子劉琦。而身為大兒子的劉琦卻是處於了下風。隨時都有可能人頭落地,身首異處。為此,他整日愁眉不展,悶悶不樂。根本想不出什麼避禍自保的辦法。
一次,劉表邀請劉備和諸葛亮到荊州議事。劉琦知道後,不禁大喜,他早已聽聞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隻是沒有機會相見,如今諸葛裏來了,他便打算向諸葛亮請教一二。
一次,他趁諸葛亮閑暇之餘,邀請他到自家的後花園觀賞遊玩。並且設宴款待。席間,劉琦對諸葛亮說:“我目前的處境十分危險,希望先生為我指條出路,我當感激不盡。”諸葛亮一聽,連忙推辭說:“我來到這裏隻是一個客人,對於你們的家事,我實在是不便摻和。一旦此時泄露出去,恐怕對你對我都不好吧。”說完,就起身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