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於肝膽病的基本知識
肝膽病概念
肝膽病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和多發病,通常指的是發生在肝膽係統的一係列疾病的統稱,其中包括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髒腫瘤及膽囊炎、膽石症等疾病。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種肝炎病毒所致的,以肝髒炎症和壞死病變為主的一組全身性傳染病。依據所感染病毒的種類不同,病毒性肝炎可分為甲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丁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以及未知型病毒性肝炎。
(1)甲型病毒性肝炎
甲型病毒性肝炎舊稱流行性黃疸及傳染性肝炎。甲型病毒性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微小RNA病毒)感染導致的肝髒病變。傳播途徑主要是經糞—口傳播。在一般情況下,日常生活接觸傳播是散發性發病的傳播方式。初次接觸HAV的兒童易感性較強,我國甲型肝炎以學齡前兒童發病率最高,青年次之。常見的臨床表現:全身不適、乏力、納差,伴有畏寒、發熱、流感樣症狀,惡心、嘔吐,上腹部或右上腹疼痛,腹脹,肝脾腫大,黃疸,尿色逐漸加深,後期可呈現濃茶色。甲型肝炎為急性發病,不發展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2)乙型病毒性肝炎
通常稱為“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病毒感染導致的肝髒炎症,可分為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重症肝炎。傳播途徑有輸血經血製品以及使用汙染過的注射器或針刺等;母嬰垂直傳播(主要通過分娩時吸入羊水,產道血液,哺乳及密切接觸,通過胎盤感染者約占5%);生活上的密切接觸;性接觸傳播,主要是不良的性行為。臨床表現:不適、乏力及納差,可有惡心、嘔吐、腹部不適、上腹部或右上腹疼痛、腹脹,可有黃疸及肝脾腫大,還可有蕁麻疹、關節炎、關節痛等症狀。急性乙型肝炎預後良好,僅5%~10%發展成慢性肝炎。在慢性HBV感染時,病情遷延不愈或反複發作,致使部分病人發展成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少數病例最終轉化為原發性肝癌。
(3)丙型病毒性肝炎
通常稱為“丙肝”。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導致的肝髒炎症,可分為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傳播途徑有:①主要是胃腸外傳播,多數患者有靜脈內濫用藥物或輸血、血製品史。②性傳播的作用有限。多個性夥伴、有性傳播疾病和性混亂者伴有HCV感染的危險性增加。③垂直傳播的危險性較低,母親HCV陽性傳給新生兒的概率約5%。④其他傳播途徑:家庭中可能存在不顯著的胃腸外暴露,可能通過共用剃須刀和牙刷引起。此病的傳染源為急、慢性病人和無症狀病毒攜帶者。
臨床表現:不適、乏力及納差,可有惡心、嘔吐、腹部不適、上腹部或右上腹疼痛、腹脹,可有黃疸及肝脾腫大。
(4)丁型病毒性肝炎
丁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丁型病毒(HDV、RNA病毒)與HBV等嗜肝DNA病毒共同感染引起的以肝細胞損害為主的傳染病,易使肝炎慢性化和重型化。丁型病毒性肝炎的傳播途徑與乙型肝炎相同,在我國HDV傳播方式以生活密切接觸為主。本病主要的傳染源是急、慢性丁型肝炎病人和HDV及HBV攜帶者。臨床表現:不適、乏力及納差,可有惡心,嘔吐。腹部不適、上腹部或右上腹疼痛、腹脹,可有黃疸及肝脾腫大。丁型肝炎的預後較單純乙型肝炎更易慢性化和重型化,HDV與HBV重疊感染者預後較差。
(5)戊型病毒性肝炎
通常稱為“戊肝”。戊型病毒性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RNA病毒)感染導致的肝髒急性炎症,類似於急性甲型肝炎。發病多見於青壯年。本病的傳播途徑:通過糞-口途徑傳播,水源或食物被汙染可引起暴發流行;也可經日常生活接觸傳播。臨床表現與甲肝相似。戊肝也是隻患急性肝炎,不會發展成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6)其他新型肝炎病毒
自從建立起甲、乙、丙、丁、戊5種肝炎病毒的實驗診斷後,仍有少部分患者的病因得不到明確。因此,目前有研究庚型肝炎病毒及GB病毒、己型肝炎病毒等。但對於新型肝炎病毒的正式命名尚待國際病毒分類,並且相關的研究仍需要強有力的證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