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概念
肝硬化是一種常見的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進行性、彌漫性肝病。其病理特點為廣泛的肝細胞變性和壞死,纖維組織彌漫性增生,並有再生小結節形成,正常肝小葉結構和血管解剖結構的破壞,導致肝髒逐漸變形、變硬而成為肝硬化。臨床上早期可無症狀,後期可出現肝功能減退、門脈高壓和多係統受累的各種表現。本病按病因可分為8種,即肝炎後肝硬化(主要指乙肝、丙肝),酒精性肝硬化,膽汁性肝硬化,瘀血性肝硬化(包括心源性肝硬化、肝靜脈阻塞所致的肝硬化),化學性(藥物性)肝硬化,代謝性肝硬化,營養性肝硬化,原因不明的肝硬化。
酒精性肝病
酒精性肝病是因長期大量飲酒所導致的肝損害,主要表現為3種形式: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這3種形式可單獨或混合存在。每日飲酒80~150g連續5年以上,可導致肝損傷,但有個體差異,在等量的飲酒情況下,女性肝損害較男性明顯。酒精性脂肪肝發展為酒精性肝硬化後,即不可逆轉,可出現腹水、上消化道出血或肝性腦病。
非酒精性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以肝細胞脂肪變性和脂肪蓄積為病理特征無過量飲酒史的臨床綜合征,包括非酒精性單純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3種主要類型。以40~50歲最多見,並且有低齡化的趨勢。超重或者肥胖、糖尿病以及高脂血症是本病最常見的發病因素。無典型的臨床表現。部分患者可有乏力、腹脹、肝區隱痛等症狀,體檢可發現肝脾腫大。多為體檢時發現本病。部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可進展為肝硬化。
肝惡性腫瘤
主要包括原發性肝癌(簡稱肝癌)和轉移性肝癌。原發性肝癌是指自肝細胞或肝內膽管細胞發生的癌,在我國主要病因有肝炎病毒感染、食物中的黃曲黴素汙染及飲水汙染等。肝癌早期多無症狀,中、晚期可出現肝區疼痛、腹脹、食欲缺乏、乏力、消瘦等。肝癌診斷靠影像學及甲胎蛋白(AFP)檢測等,其中AFP廣泛應用於肝癌的篩檢、早期診斷。治療多以手術為主,輔以放療、化療,肝動脈栓塞化療及超聲介入治療是近年來治療肝癌較為有效的手段。肝髒是實體瘤常見的轉移部位,除腦腫瘤外,幾乎所有的腫瘤均可轉移到肝髒。轉移性肝癌的病程發展較緩和,可僅有原發癌的表現而無肝髒受累的症狀,AFP一般為陰性,病理檢查和找到肝外原發癌的證據是與原發性肝癌相鑒別的關鍵。轉移性肝癌對各種治療反應不理想,手術切除是唯一可獲得治愈及長期生存的治療手段。
肝良性腫瘤
肝血管瘤占肝良性腫瘤的80%,男女發病率約為6∶1。半數患者無症狀,部分有腹脹、腹部隆起及壓迫感。診斷主要依靠影像學檢查。多數小的或無症狀的肝血管瘤無須治療,尚未見血管瘤惡變的報道,瘤體直徑大於5cm,有明顯症狀者可考慮手術或栓塞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