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塞在完成上述後四項使命時,需要較多的發揮積極效果,這是不言而喻的。

七 作為抵擋敵軍進攻的真正盾牌

防禦者留在自己前方的要塞就像大冰塊一樣,分割著敵人進攻的洪流。敵人不得不包圍這些要塞,如果守備部隊作戰勇敢,敵人就必須投入雙倍的兵力。此外,大多數情況下,一半的守備部隊由那些沒有要塞就根本不能作戰的人員組成,如未經充分訓練的後備軍、半殘廢軍人、武裝的居民、民兵等等。因此,在這種場合,敵軍受到的削弱大概為我軍的四倍。

敵軍的這種不成比例的削弱,是被圍攻的要塞通過其抵抗給我們帶來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利益,但這並不是惟一的利益。從進攻者突破我們要塞防線的那刻起,進攻者的一切運動都受到很大的束縛;他的退路受到限製,而且必須經常考慮如何直接掩護他所進行的圍攻。

因此,在這方麵要塞對防禦行動起著巨大的、決定性的作用。我們必須把這一點看做是要塞的一切使命中最重要的使命。

盡管如此,我們在戰史上很少看到這樣使用要塞的,尤其很少看到經常重複地這樣使用要塞,這是由過去大多數戰爭的性質所決定的,對這些戰爭來說,使用這一手段似乎太堅決、太強硬了。這一點到以後才能作進一步的說明。

要塞的這個使命從根本上來說主要是需要要塞發揮出擊力量,至少要塞在這種情況下的效果是以這種出擊力量為基礎的。對進攻者來說,如果要塞隻不過是一個不能占領的地點,那麼,雖然這個要塞會對進攻者起到阻礙作用,但這種作用決不會使進攻者感到有必要圍攻要塞。然而,進攻者不能容許有6000、8000、以至1萬名敵軍在他背後任意活動,所以,他才不得不用相當的兵力去攻擊他們,為了不至於拖的時間太長,就必須占領要塞,也就是必須圍攻要塞。從要塞被圍攻的時刻起,要塞的作用主要是發揮消極效果。

要塞的所有上述使命,都是以相當直接和簡單的方式完成的,但是,對於以下兩項使命,要塞發揮作用的方式就較為複雜了。

八 用以掩護廣大的舍營地

一個中等的要塞掩護舍營地的通道時,掩護的正麵可達三四普裏,這是要塞的存在而產生的一個十分直接的作用。但是這樣一個要塞究竟怎樣才能夠掩護長達15-20普裏的舍營線呢?這在戰史上倒是經常談到的,如果真有其事,就需要加以分析,如果隻是幻想,則需要加以指出。

在這裏應該研究下列幾種情況:

(1)要塞可以封鎖一條主要道路,並確實掩護寬度達三四普裏的地區。

(2)要塞可以被看做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前哨,也就是說,它能使人們比較全麵地了解當地的情況(設置在一個大城鎮的要塞通過附近地區居民的關係可以得到秘密情報等,這樣對當地情況的了解會更加全麵)。因為人們在一個有6000、8000到1萬人口的城鎮裏,自然比在一個偏僻的村莊(普通前哨的配置地點)裏能更多地了解到周圍地區的情況。

(3)一些較小的部隊可以依靠要塞,得到要塞的掩護和保障;他們可以不時到敵人所在的方向去獲取情報,或者襲擊經過要塞附近的敵人的背後。因此,要塞雖然不能動,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先遣部隊的作用(見第五篇第八章)。

(4)防禦者可以把軍隊集中起來後直接配置在要塞後麵;在這種情況下進攻者要想迫近這一配置地點,其背後就不能不受到要塞的威脅。

當然,對舍營線的任何進攻都應該看做是帶有奇襲性質的進攻,或者更確切地說,這裏的進攻僅僅是指奇襲。不言而喻,奇襲的時間比針對戰區發起進攻的時間要短得多。如果說,進攻者在對戰區發動進攻時,必須包圍和封鎖他要經過的要塞,那麼他在對舍營線進行奇襲時,就沒有必要這樣做了,因此要塞也不會像削弱進攻那樣削弱奇襲。這是事實,而且位於要塞兩側6-8普裏距離上的舍營地是得不到要塞的直接掩護的,但是,這種奇襲的目的並非襲擊幾個舍營地。至於這種奇襲的真正意圖以及能夠達到的目的,隻有在《進攻》一篇中才能作比較詳細的說明,但在這裏我們可以提出:奇襲的主要成果,不是襲擊幾個舍營地,而是迫使一些急於趕到某一地點集中而尚未作好戰鬥準備的部隊進行戰鬥。但是,進攻者的這種推進和追趕總是或多或少指向敵人的舍營地中心的,這時位於這一中心前麵的大要塞會給進攻者造成很大的困難。

我們認為,如果對上述四方麵的效果綜合加以考慮,那麼就可以看出,一個大要塞能以直接和間接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的舍營地的範圍無疑比最初想象的要大得多,我們所以說一定程度的保障,是因為所有那些間接的效果並不能使敵人停止前進,而隻能使敵人的前進困難一些,使他們的顧慮多一些,從而前進的可能性小一些,對防禦者的危險少一些。然而,對要塞所能要求的以及要塞所能起的掩護作用也隻能是這一些。真正的直接的安全保障,則必須依靠配置前哨和正確地組織舍營才能獲得。

因此,認為大要塞有能力掩護它後麵的寬大的舍營線,並不現實。但是也不能否認,在實際的戰爭計劃中,尤其是在曆史著作中,常常有一些空洞的言詞,或者有一些不切實際的看法。因為,既然隻有各種條件一同起作用才能產生上述掩護作用,而且即使有了這種作用,也隻是減少一些危險,那麼不難看出,有些特殊情況,特別是敵人的大膽,在一些場合可能會使這種掩護作用成為泡影。因此,在戰爭中我們不能滿足於籠統地假定要塞的這一作用,而必須深入細致地考慮各種具體條件。

九 用以掩護沒有軍隊防守的地區

如果在戰爭中某個地區根本沒有軍隊駐守,或者沒有大部隊駐守,而且多多少少有遭到敵人侵襲的危險,那麼人們就會把位於這個地區的一個不太小的要塞看做是對該地區的掩護,或者看做是對該地區的保障。人們當然可以把要塞看做是對該地區的保障,因為敵人在占領要塞以前是控製不了這個地區的,這樣,我們就贏得了時間,可以趕來防禦這個地區。但是,這種掩護當然隻能理解為一種非常間接的掩護,或者理解為一種非本義的掩護。因為要塞隻能通過它的積極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限製敵人的侵襲。如果隻靠守備部隊來發揮這一作用,那麼將不會收到很大的效果,因為這種要塞的守備部隊大多兵力較弱,通常隻是由步兵(而且還不是精銳的步兵)組成。如果有一些小部隊同要塞保持聯係,把要塞作為它們的依靠和後盾,那麼要塞的掩護作用就有了較大的現實意義。

十 作為民眾武裝的中心

在民眾戰爭中,糧食、武器和彈藥不可能有正規的供應,而是靠民眾設法解決的,通過這種方式,可以發掘出數以千計的、較小的抵抗力的源泉,不進行民眾戰爭,這些抵抗力就始終得不到利用,這正表現了民眾戰爭的性質。然而,不難理解,如果有一個儲存有這類緊急物資的大要塞,整個抵抗將會更加有力、更加可靠、聯係更加緊密,更有連續性。

此外,要塞是傷病人員的避難地,是領導機關所在地,是金庫,是軍隊采取較大軍事行動時的集結地,最後,還是抵抗的中心,它能使敵人軍隊在圍攻時處於一種便於民眾武裝進行襲擊的狀態。

十一用來防禦江河和山地

要塞位於大的河流沿岸,比位於其他任何地方更能達到較多的目的,起到較大的作用。要塞在這裏可以保障我軍隨時渡河,阻止敵人在周圍幾普裏以內的地方渡河,控製河上運輸,收容一切船隻,封鎖橋梁和道路,使防禦者有可能用間接的方法,即占領敵方的陣地來防守江河。顯然,由於這種多方麵的作用,要塞對江河防禦極為有利,應該被看做是江河防禦的一個重要環節。

同上述情況相類似,在山地的要塞也是很重要的。山地的要塞控製著整個道路網,成為道路網的樞紐,並由此控製著山地道路所通過的整個地區,因此,山地的要塞應該看做是這個地區的防禦體係的真正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