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堅固的陣地和營壘

我們在前一章已經說過,如果一個陣地通過天然條件和人工的加強,牢固到堅不可摧的程度,那麼它的意義就已經完全超出了作為一個有利的戰場的程度,因而就具有了特殊的意義。我們準備在本章中考察這種陣地的特點,並且由於它具有近似要塞的性質而把它稱為堅固的陣地。

這種陣地,單靠人工構築的工事是不容易形成的(除非是要塞附近的營壘),至於單靠天然障礙,就更不容易形成了。這種陣地是天然條件和人工構築結合的產物,因此常常被稱為營壘或築壘陣地。實際上任何一個或多或少築有工事的陣地都可以叫做築壘陣地,不過,這樣的陣地同我們在這裏所談的陣地性質完全不同。

構築堅固陣地的目的是使配置在這一陣地內的軍隊處於堅不可摧的地位,從而或者是直接地真正掩護一個地區,或者隻是掩護配置在這一地區內的軍隊,以便用這部分軍隊以另外的方式間接地掩護國土。以往戰爭中的防線的作用,特別是法國邊境上的防線的作用是前一種,而四麵都形成正麵的營壘以及構築在要塞附近的營壘的作用是後一種。

如果陣地的正麵由於設有築壘工事和阻止敵人接近的障礙物而堅不可摧,那麼敵人就隻能通過迂回來攻擊我們的翼側或背後。為了使敵人不容易進行這種迂回,就要為這些防線尋找可以掩護其翼側的依托點,萊茵河和孚日山就是阿爾薩斯防線上的依托點。這種防線的正麵越寬,就越容易防止敵人的迂回,因為任何迂回對迂回者說來總是有一定危險的,而且這種危險隨著軍隊偏離原行動方向的角度增大而增大。因此,陣地如有一個堅不可摧的寬大的正麵和良好的依托點,就能夠直接掩護廣大地區不受敵人的侵襲。以往至少是根據這種想法來構築防禦設施的。右翼依托萊茵河、左翼依托孚日山的阿爾薩斯防線,以及右翼依托些耳德河和土爾內要塞、左翼依托大海的長達15普裏的弗郎德勒防線,都是為這個目的構築的。

但是,在一個沒有如此寬大而堅固的正麵和良好的依托點的地區,一支軍隊如果還想借助良好的築壘工事來防守這樣的地區,那就必須使這個地區和陣地的四麵都成為正麵,以掩護自己免遭敵人的迂回。這時,真正受到掩護的不是這個地區,而隻是這支軍隊,因為陣地本身在戰略上隻不過是一個點,但受到掩護的軍隊卻能夠防守這個地區,也就是說它可以在這個地區堅守。對這樣的營壘敵人是無法迂回的,也就是說,這種營壘的翼側和背後是不能當做比較薄弱的部分而加以攻擊的,因為它的每一麵都是正麵,處處都一樣堅固。但是,敵人可以從這種營壘的側旁通過,而且比從築壘防線側旁通過要容易得多,因為營壘的正麵幾乎沒有寬度。

要塞附近的營壘基本上起著堅固陣地的第二種作用,因為它的使命是掩護集中在營壘內的軍隊;但是,它在戰略上所起到的更進一步的作用,也就是這支被掩護的軍隊所起的作用,同其他營壘是有些不同的。

在談完了這三種不同的防禦手段的產生方式以後,我們想探討一下它們的價值,並且用築壘防線、築壘陣地和要塞附近的營壘這三個名稱來區別它們。

一 築壘防線

築壘防線是最為有害的單線式作戰方式,這種防線隻有在強大火力的掩護下才能對進攻者起到障礙作用,而它本身可以說是毫無價值的。但是,能使軍隊發揮這種火力效果的防線的寬度同國土的寬度比較起來總還是很小的。這種防線必然是很短的,因而隻能掩護很少的國土,或者說,軍隊將不能真正防守所有的地點。於是人們產生了這樣一種想法:不占領防線上所有的點,而隻是加以監視,像防守一條中等河流時所做的那樣,利用配置好的預備隊來加以防禦。但是,這種做法是與防線這一手段的性質相背的。如果天然的地形障礙很大,以致可以采用這種防禦方法,那麼築壘工事不但毫無用處,而且還很危險,因為這種防禦方法不是扼守地區,而築壘工事卻隻是為了扼守地區而設置的。如果把築壘工事本身看做是阻止敵人接近的主要障礙,那麼,不言而喻,不加防守的築壘工事在阻止敵人接近方麵的作用是多麼的小。試問,成千上萬的軍隊一起進行攻擊時,如果沒有火力殺傷它們,一條12或15普尺深的壕溝和一座10-12普尺高的壘牆又能起什麼作用呢?由此可以得出結論:這種防線如果很短,因而相對的防守力量比較多,它就會遭到迂回;如果它延伸得很長,又沒有相應的兵力來防守,它就很容易被敵人從正麵攻破。

這種防線使軍隊局限於扼守地區而失去任何機動性,所以用它來對抗敢作敢為的敵人是極不適當的。如果說這種防線在現代戰爭中還保持了很長的時間,那隻是因為戰爭要素受到了削弱,結果表麵上的困難往往起了真正的困難的作用,同時還因為,這種防線在多數戰局中隻是在次要的防禦方向上用來對付敵人的侵襲。如果說,它的作用十分有限的話,那麼我們必須看到,假如把用於這種防禦的部隊用在其他地方,或許會做出很多更為有利的事情來。在最近的戰爭中,根本沒有人采用這種防線,連這種防線的痕跡也找不到了,很難想象,這種防線還會再度出現。

二 築壘陣地

奉命在一個地區進行防禦的軍隊在該地固守多久,這個地區的防禦就持續多久(這一問題在第二十七章將詳盡地論述),當這支軍隊離開和放棄這個地區時,防禦也就終止了。

如果一支軍隊奉命固守遭到優勢敵人攻擊的國土,那麼,對付敵人的辦法就是利用堅不可摧的陣地抵禦敵人的武力,掩護自己的軍隊。

正如我們已經談過的那樣,這種陣地四麵都是正麵,所以如果兵力不夠強大(要是兵力很大,那就不符合這裏所假定的整個情況了),采用通常寬度的戰術配置便隻能防守很小的地區。這個地區在整個戰鬥過程中將會遭到許多不利,即使盡可能利用築壘工事來增強力量,恐怕也難以進行順利的抵抗。因此,這種四麵都是正麵的營壘必須在每一麵都有相當大的寬度,而且每一麵還都應該是近乎堅不可摧的。在要求有很大的寬度的情況下,又要求每一麵具有如此的堅固程度,這是築城術所做不到的。因此,利用地形障礙將營壘加固到某些部分完全無法接近,另外一些部分難以接近,是構築這種營壘的一個基本要求。為了能夠運用這一防禦手段,必須具備有地形障礙的陣地,凡是沒有這種陣地的地方,隻靠構築工事是不能達到目的的。上述這些考察關係到戰術上的結果,我們所以談到這些,目的隻是說明築壘陣地可以作為戰略手段使用。為了清楚地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在這裏列舉皮爾納、崩策爾維茨、科爾貝克、托裏斯?弗德拉斯和德裏薩這些營壘為例子。現在我們來談談營壘在戰略上的特點和效果。

這種陣地應具備的首要條件,當然是配置在這一營壘中的軍隊的給養在一定時間內能得到保障,也就是說,在需要營壘發揮作用的期間能保障軍隊的給養。要做到這一點,隻有像科爾貝克和托裏斯?弗德拉斯那樣,陣地的背後靠著港口,或者像崩策爾維茨和皮爾納那樣同附近的要塞有緊密的聯係,或者像德裏薩那樣在營壘內部或營壘近處有大批存糧。

隻有在上述第一種場合,營壘的給養才能得到較為充分的保障,而在第二三種場合,隻能得到有限的保障,因而總麵臨缺乏給養的危險。由此可見,給養保障的需要使許多本來適於作營壘的地點不能構築營壘,適於構築這種陣地的地點也隨之變少了。

為了弄清這種陣地的作用以及它能帶來的利益和危險,我們必須研究一下進攻者對這種陣地會采取什麼行動。

(一)進攻者可以從築壘陣地的側旁通過,繼續前進,而以一定數量的軍隊監視這個陣地。

在這裏,我們必須區別兩種情況:築壘陣地由主力部隊占領,還是僅由次要部隊占領。

在第一種情況下,進攻者隻有在除了攻擊防禦者的主力以外還有其他可以追求的具有決定意義的進攻目標(如攻占要塞、首都等)時,從築壘陣地側旁通過才是有益的。而且,即使進攻者有這樣的進攻目標,也隻有當他的基地的堅固程度和交通線的狀況使其不必擔心自身的戰略翼側會受到威脅時,才能去追求這樣的目標。

雖然由此可以得出結論說,防禦者可以以主力占領築壘陣地,並且能使這個陣地發揮作用,但是這隻有在下述情況下才是可能的:或者是這個陣地對進攻者的戰略翼側能產生決定性的影響,防禦者有把握通過對戰略翼側的威脅把進攻者牽製在對自己無害的地點上;或者是根本不存在防禦者所擔心的會被進攻者奪去的目標。如果存在著這樣的目標,同時敵人的戰略翼側又不致受到嚴重的威脅,那麼防禦者的主力或者根本不能占據這樣的陣地,或者隻能佯作占據,對進攻者進行試探,看他是否認為這個陣地會發揮作用,但這總是有危險的,一旦試探失敗,防禦者想援救受威脅的地點也來不及了。

如果堅固的築壘陣地隻是由次要的部隊占領,那麼進攻者就決不會沒有別的進攻目標了,防禦者的主力就可以成為進攻者的目標。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陣地的意義就僅限於對敵人的戰略翼側可能有威脅作用,並且陣地的意義就取決於是否能起到這種作用。

(二)如果進攻者不敢從陣地側旁通過,那他可能會圍困這一陣地,迫使陣地上的守軍因饑餓而投降。但是,要進行這種圍困必須有兩個先決條件:第一,陣地沒有自由的後方;第二,進攻者的兵力足夠強大,完全可以進行這種圍困。在具備這兩個條件的前提下,防禦者即便能夠通過這個築壘陣地在一段時間裏抵抗住進攻的軍隊,也不得不以一定的兵力損失作為代價。

由此可見,防禦者要用主力占據堅固的築壘陣地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1)具有十分安全的後方(如托裏斯?弗德拉斯營壘)。

(2)預料敵人兵力的優勢不足以圍困自己的營壘。如果敵人在優勢不足的情況下仍要進行圍困,那麼防禦者就能夠從陣地成功地出擊,各個擊破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