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可以期待援軍解圍。1756年薩克森的軍隊在皮爾納營壘就是這樣。1757年布拉格會戰以後的情況基本上也是如此,當時的布拉格隻能看做是個營壘,如果卡爾?亞曆山大不知道摩拉維亞兵團能夠前來解圍,他也許就不會讓敵人把自己包圍在這個營壘中了102.

因此,如果想選用主力占據築壘陣地的方法,就必須具備上述三個條件中的一個。但是還不得不承認,後兩個條件對於防禦者來說還是需要冒很大危險的。

但是,如果是一支為了整體的利益可以做出犧牲的次要的部隊,那麼,就無需考慮這些條件了,這時需要考慮的隻是用這種犧牲能不能免除一種實際上存在的更大的災難。這種情況盡管很少見,但也不是不可想象的。皮爾納營壘就曾經阻止了腓特烈大帝在1756年對波希米亞的進攻。當時,奧地利軍隊毫無準備,波希米亞的失陷似乎是肯定無疑的了,如果它失陷了,損失的兵力也許會超過在皮爾納營壘投降的1.7萬名盟軍。

(三)如果進攻者不是像(一)和(二)兩項中所說的那樣去行動,也就是說防禦者具備了我們上麵所提出的條件,那麼進攻者當然就像一條獵狗在發覺一群野雞時會停下一樣,在陣地前麵停下來,滿足於靠派出一些部隊盡量擴大所占領的範圍,這種沒有決定意義的微小的利益,而把占領這一地區的問題留待將來解決。這時,陣地也就充分發揮了它的作用。

三 要塞附近的營壘

正如已經說過的那樣,要塞附近的營壘的使命不是掩護一個地區,而是掩護一支軍隊免遭敵人的攻擊,因此一般地說這種營壘也屬於築壘陣地,它同其他築壘陣地的不同之處,實際上僅在於它和要塞已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並因而具有了強大得多的力量。

因此,這種營壘還具備下列一些特點:

(1)這種營壘可以擔負其他使命,那就是使敵人完全不可能或者難以圍攻要塞。如果要塞是一個不能封鎖的港口,那麼軍隊為了上述目的而遭受重大的犧牲是值得的。但是,如果不是這樣,要塞可能很快就會由於饑餓而陷落,不值得犧牲大量的兵力加以保衛。

(2)要塞附近的這種營壘可以供一支在開闊地上無法立足的小部隊使用。四五千人在要塞城牆的掩護下或許成為不可戰勝的力量,而在開闊地上,他們即使據守世界上最堅固的營壘,也仍然可能被消滅。

(3)這種營壘可以用來集中和整頓那些新兵、後備軍、民兵等等,他們內心往往還不夠堅強,因而沒有要塞城牆的掩護便無法同敵人作戰。

因此,要塞附近的營壘如果不派兵駐守就會或多或少地不利於要塞,這種營壘如果沒有這樣嚴重的缺點,可以說是在很多方麵都占據有利因素的非常值得推薦的措施。但即要使要塞始終保持足夠的守備部隊,又可以分出一定兵力去駐守營壘,這是很難做到的。

因此,我們傾向於這樣一種看法:隻在海岸要塞附近才適合於構築這種營壘,在所有其他場合構築這種營壘都是利少弊多的。

最後,把我們的意見歸納起來,那就是:

(1)國土越小,回旋的空間越小,就越需要堅固的陣地;

(2)越是有把握得到援救和解圍(不管是依靠其他軍隊,還是因為惡劣的氣候,或是因為民眾的反抗,甚至是因為進攻者缺乏供應等等),陣地遭到的危險就越小;

(3)敵人的進攻越不堅決,陣地的作用就越大。

第十四章 側麵陣地

隻是為了便於讀者在本書中找到這個在常見的軍事理論領域中很突出的概念,我們才像編纂詞典那樣把側麵陣地單列為一章,但我們並不認為它是一個獨立的事物。

凡是在敵人從側旁通過後還在固守的陣地都是側麵陣地,因為自敵人在側旁通過的時刻起,這一陣地除了威脅敵人的戰略翼側以外,就沒有任何其他作用了。因此,所有的堅固的陣地必然同時是側麵陣地,因為它們是堅不可摧的,敵人隻能從其側旁通過,在這種情況下,這種陣地隻能通過威脅敵人的戰略翼側來實現其價值。至於陣地本來的正麵位置如何,是像科爾貝克那樣,同敵人的戰略翼側相平行,還是像崩策爾維茨和德裏薩那樣,同敵人的戰略翼側相垂直,完全無關緊要,因為一個堅固的陣地的四麵必須都是正麵。

但是,即使我們所占領的不是堅不可摧的陣地,隻要陣地的位置在退卻道路和交通線方麵能使我們占有優勢,不僅使我們能有效地攻擊進攻者的戰略翼側,而且使他們為自己的退路感到擔憂,因而無法徹底切斷我們的退路,那我們就仍然可以在敵人從陣地側旁通過後固守這一陣地。如果敵人沒有這種顧慮而能夠徹底切斷我們的退路,由於我們的陣地不夠堅固,也就是說,並非堅不可摧,那麼,我們就麵臨著在沒有退路的情況下作戰的危險。

1806年的戰例向我們說明了這一點。如果配置在紮勒河右岸的普魯士軍隊麵向紮勒河構築正麵,並且在這個陣地上等待事態的發展,那麼,當拿破侖進軍經過霍夫時,這個陣地就完全可以成為側麵陣地。

如果當時雙方在物質和精神方麵相差並不懸殊的話,如果法軍的統帥隻是道恩這類人物,那麼,普軍的陣地將會顯示出巨大的作用。要從這個陣地側旁通過是完全不可能的,甚至拿破侖也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下定決心對陣地發起進攻。至於切斷這一陣地的退路,就連拿破侖也未能完全做到,如果雙方在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方麵的差別不大,那麼要做到這一點就同從陣地側旁通過一樣,是不可能的,因為普軍左翼失敗時帶來的危險比法軍左翼失敗時帶來的危險要小得多。然而,即使雙方在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方麵的差別很大,如果統帥果敢而慎重,普軍仍有很大可能取勝。實際上沒有什麼妨礙不倫瑞克公爵在13日采取適當的部署,在14日拂曉以8萬人對付拿破侖在耶拿和多恩堡附近渡過紮勒河的6萬人。即使這種兵力優勢和法軍背靠紮勒河陡峭的河穀的處境還不足以使普軍取得決定性勝利,但我們仍然認為,這種局麵本身是十分有利的,如果不能利用這種有利的局麵贏得決戰的勝利,那麼當初根本就不應該考慮在這一地區進行決戰,而應該繼續退卻,以便在退卻中加強自己並削弱敵人。

可見,紮勒河畔的普軍陣地盡管是可以攻破的,但對於途經霍夫的那條道路來說,仍可以被看做一個側麵陣地,隻是這個陣地像任何可以攻破的陣地一樣,並不完全具有側麵陣地的特性,因為隻有當敵人不敢進攻這個陣地時,它才可以看做是側麵陣地。

有一些陣地在進攻者從其側旁通過時不能固守,因此防禦者就想在這種陣地上從側麵對進攻者發起攻擊。如果人們僅僅因為這一攻擊是從側麵進行的,就想把這些陣地叫做側麵陣地,那就更不符合側麵陣地的明確概念了。因為這樣的翼側攻擊同陣地本身幾乎沒有什麼關係,至少主要不是以側麵陣地的特性(即可以威脅進攻者的戰略翼側)為依據的。

從上述介紹可以看出,關於側麵陣地的特性已沒有什麼新東西可談了。在這裏我們隻需要簡單地談談側麵陣地作為一種防禦手段所具有的特點。

關於真正的堅固陣地根本不必再談了,因為這個問題已經談得相當清楚了。

一個並不是堅不可摧的側麵陣地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手段,但是,正由於它還沒有達到堅不可摧的程度,因而自然也是一種危險的手段。如果進攻者被側麵陣地牽製住了,那麼防禦者用小量的兵力就會產生巨大的效果,就像用小手指拉動長長的靈敏的馬銜鐵可以產生很大的效果一樣。但是,如果效果太小,進攻者沒有被牽製住,那麼,防禦者一般說來就會失去退路,他要麼設法迅速地繞道逃卻,力求在非常不利的條件下尋找脫身之計,要麼陷入背水一戰的危險。對付那些大膽而精神上占優勢的、尋求有效的決戰的敵人,采取這一手段是極為冒險和不適當的,就像上麵所舉的1806年的例子所證明的那樣。相反,對付那些謹慎的敵人和在雙方僅限於武裝監視的戰爭中,這一手段卻是有才能的防禦者可以利用的最好的手段之一。斐迪南公爵通過左岸陣地防禦威悉河103,著名的施莫特賽芬陣地104以及蘭德斯胡特陣地105,都是這方麵的例子。不過,1760年富凱軍在蘭德斯胡特慘遭失敗,也說明了錯用這種手段所帶來的危險。

第十五章 山地防禦

山地對作戰的影響是很大的,因此這個問題在理論上非常重要。既然這種影響是一個能夠減緩軍事行動進展的因素,那它首先屬於防禦範疇。我們在這裏研究這種影響,但並不局限於山地防禦狹義的範疇內。因為我們在研究這一問題時在某些方麵所得出的結論同一般人的意見是相反的,所以我們必須作深入的分析。

首先我們想研究一下這個問題的戰術性質,以獲得從戰略上考察的結合點。

部隊在山路上行軍會遇到無窮無盡的困難,而一支配置在防哨中的小部隊,如果正麵有陡峭的山坡作掩護,左右又有山穀作為依托,卻能獲得異常強大的力量。毫無疑問,正是這兩種情況使人們一向都認為山地防禦能產生很大的效果和力量,隻是在一定時期受武器和戰術特點的限製,大部隊才沒有能夠在山地進行防禦。

一個縱隊彎彎曲曲地穿過狹窄的山穀,艱難地往山上攀登,然後,像蝸牛似的翻過山頭前進,炮兵和輜重兵罵罵咧咧地鞭打著筋疲力盡的騾馬通過崎嶇不平的山道,損壞的每一輛車,都要經過千辛萬苦才能把它清理掉,同時後麵的一切均會被堵住,而且謾罵聲不絕於耳,在這種情況下,人人都會這樣想:在這裏隻要出現幾百個敵人,一切就都完了。因此,一些曆史著作家在談到關隘時,總喜歡用“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這個成語。但是,每個熟悉戰爭的人都知道,或者應該知道,這種山地行軍同山地進攻很少有或者根本沒有共同之處。所以,從這種困難推論出山地進攻有更大的困難,那是錯誤的。

一個毫無戰爭經驗的人得出這種錯誤的結論是很自然的,甚至某個時期的軍事藝術陷入這種錯誤也不足為奇,因為在當時,山地作戰對於有沒有戰爭經驗的人來說是一樣的,都是一種新現象。在三十年戰爭以前,由於戰鬥隊形縱深大、騎兵多、火器不完善和其他特點,利用險要的地形障礙還很不普遍,正式的山地防禦,至少用正規部隊進行山地防禦幾乎是不可能的。後來戰鬥隊形比較疏散,步兵及火器占了主要地位,人們才想到了山嶺和穀地。直到100年以後的18世紀中葉,山地防禦的思想才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