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見,任何一個人,如果像上麵那樣來觀察山地,他就能更清楚地認識到,要想在山地係統地部署軍隊是行不通的,要是堅持以這種想法作為部署軍隊的基本思想,是不切實際的。但是,關於山地的具體應用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值得注意。

如果我們再仔細地考察一下山地戰在戰術上的現象,那麼就會清楚地看到山地戰主要表現為下麵兩種防禦:陡坡防禦和狹穀防禦。後者,時常(甚至大多數情況下)能發揮較大的抵抗效果,但卻無法同時在主山脊上設防,因為占領穀地本身往往更為必要,而且由於穀地接近平原的部分比較低,所以占領穀地近平原的部分比占領穀地靠山的起點更為必要。此外,即使在山脊上完全無法設防,這種穀地防禦仍然是防禦山地的一種手段;因此,山脈越高,山路越艱險,穀地防禦的作用通常也就越大。

從所有這些考察中可以看出,防禦一條同某一地質線相一致並多少近乎規則的防線的想法必須徹底拋棄,人們應該把山地隻看做是高低不平和布滿各種障礙的地麵。對於這種地麵的各個部分,隻要情況允許,就應該盡可能地加以利用。某一地區的地質線即使對了解山地的概貌是不可缺少的,在防禦措施中也沒有多大的用處。

無論是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還是在七年戰爭中,或是在革命戰爭中,我們都還沒有發現過軍隊遍布整個山係並按山脈的主要輪廓組織防禦的情況。我們從未見過軍隊部署在主山脊上的情況。軍隊總是部署在山坡上,有時高一點,有時低一點,有時在主山脊的這一麵,有時在那一麵;有時同主山脊平行,有時與它垂直,有時則與之斜交;有時順水而下,有時逆水而上。在一些較高的山地,如在阿爾卑斯山,軍隊甚至常常是沿著穀地部署的;而在一些較低的山地,如在蘇台德山,則會出現一種極為奇特的情況,軍隊常常部署在自己一方的半山腰,也就是說麵對著主山脊配置,如1762年,腓特烈大帝為了掩護對施魏德尼茨的圍攻,就將陣地麵對歐累峰設置。

七年戰爭中,著名的施莫特賽芬陣地和蘭德斯胡特陣地一般就設置在低深的穀地裏,福臘耳貝克州的費爾特基爾赫陣地的情況也是這樣。在1799年和1800年戰局中,法軍和奧軍的一些主要防哨一直都是配置在穀地裏的,這些防哨不僅橫向封鎖著穀地,而且沿著整個狹長的穀地駐守,但是各山脊卻根本無人占領,或者隻配置少數幾個單獨的防哨。

高高的阿爾卑斯山的山脊既不便於通行,又不宜於歇宿,因而不可能用大量部隊加以防守。如果一定要派軍隊駐紮在山地以控製這個地區,那麼隻能把軍隊配置在穀地裏。初看起來,這樣做似乎是錯誤的,因為根據一般的理論,人們一定會說穀地處於山脊的瞰製之下。但是,實際情況並不那樣可怕,在山脊上隻有很少的道路和小徑可以通行,而且除了極個別情況外,隻有步兵可以通行,因為所有的車道都分布在穀地裏。因此,敵人隻能用步兵登上山脊的個別地點。而在這樣的山地裏,雙方軍隊相距太遠,超過了步槍的有效火力範圍,所以部隊配置在穀地裏並不像表麵看來那樣危險。當然,這種穀地防禦還麵臨著另一種巨大的危險,即被切斷退路的危險。雖然敵人隻能用步兵,緩慢而費勁地從幾個地點下到穀地,也就是說他不能進行奇襲,但是,從山脊通往穀地的小徑沒有部隊防守,敵人就可以逐漸把優勢兵力調集下來,然後在穀地展開,進而粉碎防禦者縱深很小的、一下子變得非常脆弱的防線,這時,除了一道淺淺的山間小溪以外,也許就找不到其他任何掩護了。在這種情況下,進行穀地防禦的很多部隊隻能被圍困在裏麵,因為在沒有找到撤出山區的出口以前,防禦者在穀地隻能分批後退。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奧地利軍隊在瑞士幾乎每次都有1/3或1/2被俘。

現在還要稍微談一談進行這種防禦時的兵力分割程度問題。

任何一種這樣的配置,都是以主力在最主要的山間通道上占領的陣地為中心的。其他部隊從這一陣地向左右派遣出去,占領最重要的山口,因此,整個防禦配置就由大致位於一條線上的3、4、5、6個以至更多的防哨組成。這條防線能夠延伸或者必須延伸多長,應視具體情況的需要而定。幾天的行程,也就是6-8普裏就非常適當,當然也能見到延長到20普裏,甚至30普裏的。

還有一些次要的通道往往處於相距1小時,或二三小時行程的各個防哨之間,人們後來才會注意到它們。這裏可能有一些可以配置幾個營而又非常適於用來聯絡各主要防哨的好地方,這些地方也要派兵占領。而且,不難看出,兵力還可以進一步分割下去,一直分割到單個步兵連和騎兵連,而且這種情況已經屢見不鮮了。總之,兵力的分割在這裏並沒有一定的限度。另一方麵,各防哨的兵力應視整個軍隊兵力的大小而定,因此,對主要防哨可能或應該保持多少兵力的問題,就沒有什麼可談的了。我們隻想根據經驗和事物的性質提出幾項原則作為考慮兵力部署的依據。

(1)山脈越高,越難通行,兵力分割就可以越大,而且也必須越大,因為一個地區的安全越是難以通過部隊的機動來保障,就越必須依靠直接的掩護來保障。阿爾卑斯山同孚日山或巨人山的防禦相比,兵力分割程度必須大得多,因而更接近於形成單線式防禦。

(2)凡是進行山地防禦的地方,至今兵力都是這樣區分的:主要的防哨大都是在第一線隻配置步兵,在第二線隻有幾連騎兵;隻是配備在中央的主力在第二線才有幾個營的步兵。

(3)隻有在極少數的情況下,才留有戰略預備隊以增援遭到進攻的地點,因為在正麵延伸很長的情況下,人們本來就已經覺得處處兵力薄弱了。因此,增援遭到攻擊的防哨的援軍,大都是從防線上沒有遭到攻擊的防哨中抽調的。

(4)即使兵力分割的程度比較小,各防哨的兵力不算薄弱,這些防哨進行的主要抵抗也總是扼守地區的防禦,某一防哨一旦被敵人完全占領,就不能再指望用增援部隊奪回來了。

由此可見,究竟從山地防禦中可以得到什麼,在哪些場合可以運用山地防禦這一手段,防線的延伸和兵力的分割可能和容許達到什麼程度,理論隻能把這一切留給統帥的才智去解決,理論隻需要告訴統帥這個手段的本質特點是什麼,它在兩軍交戰時能起什麼作用就夠了。

一個統帥,如果采用了正麵寬大的山地陣地而遭到失敗,是應該被送交軍事法庭的。

第十八章 江河防禦

從防禦角度來看,大中型江河像山地一樣,也是戰略屏障之一。但江河與山地在兩個方麵有所不同。它們首先體現在相對防禦上,其次體現在絕對防禦上。

江河和山地一樣,都能使相對抵抗的能力增強。而江河如同脆硬的材料做成的工具一樣,其特點是,它要麼使防禦能堅強地抵抗住任何打擊,要麼完全失去作用,導致防禦失敗。如果江河很大,而且其他條件對防禦一方有利,那麼進攻一方要想渡河是絕對不可能的。不過,突破江河防禦的任何一點就能完全瓦解整個防禦。除非江河本身就在山地,防禦一方就不能像在山地那樣進行持久地抵抗。

從戰鬥角度來看,江河的另外一個特點是,在一些情況下,在江河地區為那些為決定性會戰而采取的部署可以變得非常有利。通常這些在江河地區采取的部署也比在山地更為有利。

江河和山地也有相同之處:二者都是危險而誘人的,常常吸引人們采取錯誤的措施,使他們陷入危險境地。我們將在深入考察江河防禦時提醒人們注意一些問題。在一定的時期,人們曾認為他們可利用一切有利的地理條件增強絕對防禦體係。但戰史上江河防禦成功的例子很少,這說明江河並不像人們所想象的那樣,是強有力的屏障。但是,一般來講,江河對戰鬥和國土防禦的有利作用還是不可否認的。

為了係統而全麵地了解事物的本質,我們先列舉研究江河防禦時的幾個著眼點。

首先,我們應當把設防的江河的戰略效果同未設防的江河對國土防禦的影響區別開來。

其次,根據防禦本身的意義,可以將其分為以下三種:

(1)用主力進行的絕對抵抗;

(2)純粹的假抵抗;

(3)用次要兵力,如前哨、掩護部隊以及其他次要部隊等進行的相對抵抗。

最後,我們還可以從江河防禦的形式上把江河防禦區分為以下三種:

(1)直接防禦,即阻止敵人渡河;

(2)較間接的防禦,即隻把江流和河穀作為進行更有利的會戰的手段;

(3)完全直接的防禦,即在對岸固守堅不可摧的陣地。

下麵我們分別進行考察這三種江河防禦。首先我們研究各種江河防禦同第一種抵抗,也是最重要的抵抗的關係,然後再談談它們同其他兩種抵抗的關係。下麵我們研究阻止敵軍渡河的直接防禦。

隻有水量充足的大江河,才能用來進行這種防禦。

這種防禦在理論上的基本問題是空間、時間和兵力的配合,這使江河防禦變得非常複雜,以至於很難得出一個固定的結論。然而,任何人在經過思考之後都會得出以下的觀點。

根據敵人架橋需要的時間可以確定防禦江河的各部隊之間相隔的距離。防線的整個長度除以這個距離,就得出需要部隊的數目。用這個數目去除全軍的總數,就可得出各支部隊的兵力。比較這些部隊的兵力同敵人在架橋期間可能利用其他方法渡河的兵力,防守一方就可判斷出自己是否能夠進行一次有效的抵抗。因為,隻有當防禦者在敵人的橋梁架成以前有可能以極大優勢的兵力,也就是以一倍左右的兵力來攻擊使用其他方法渡河的敵人的情況下,我們才可以認為敵人的強渡是不可能的。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