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森林地防禦
首先,我們必須把茂密的、難以通行的野生林區同大麵積的人造林區分開,人造林一方麵非常稀疏,另一方麵又有無數道路縱橫其間。
防禦時,人們應該在人造林的前麵建立防線,或者盡可能地避開它。防禦方比進攻方更需要開闊的視野,這一方麵因為防禦方通常兵力較弱,另一方麵因為從防禦地位的有利條件來看,他必須後發製人。如果防禦方在一片森林的後麵建立防線,那就會使自己像瞎子同正常的人作戰一樣。如果他在森林中間設防,那麼雙方就都成了瞎子,這種雙方利害相等的條件與防禦方的要求相距甚遠。
因此,防禦方隻能在這種森林的前麵設防,借助森林為自己後方作隱蔽,利用森林來掩護退卻。除此之外,森林地不能給防禦方的戰鬥帶來任何其他利益。
這裏談的隻是平原上的森林地,因為任何一個地方如果具有明顯的山地特點,此特點必然對戰術和戰略起很大影響,而關於山地特點的影響問題我們在前麵已經談過了。
但是,難以通行的森林,即隻能從固定通道行軍的森林,無疑會像山地一樣可以通過間接防禦為進行有利的戰鬥創造條件。這時防禦方的軍隊可以在森林後麵保持一定程度的集結,等到敵人從林中隘路出來時立即進行襲擊。從效果來看,這種森林地與其說接近於江河,還不如說接近於山地,因為森林中的道路雖然很長和不易通行,但從退卻的角度來看,森林卻是利多弊少的。
即使森林通行十分困難,森林的直接防禦仍然是一種冒險行為,甚至對輕裝的前哨部隊來說也是如此。因為鹿砦僅僅是想象中的障礙,任何森林通行的困難程度都不會大到足以阻止小部隊從成百個地段通過,這些小部隊對一條防線說來就像滲透堤壩的頭幾滴水一樣,它們可以迅速地使整個堤壩決潰。
任何大森林對民眾武裝活動的影響都是至關重要的,大森林無疑是民眾武裝真正的活動場所。因此,如果戰略防禦計劃能夠使敵人的交通線通過一些大森林,那麼就等於為防禦添上了強有力的杠杆。
第二十二章 單線式防禦
凡是用一係列相互聯係的防哨來直接掩護某一地區的防禦部署都可以稱為單線式防禦。我們所以說直接掩護,是因為一支大部隊分幾個部分並列配置時,不構成單線式防禦也能掩護廣大地區不受敵人侵犯,隻不過這種掩護不是直接的,而是通過一係列行動和運動的結果實現的。
要想直接掩護廣大地區,就必須有很長的防線,這樣長的防線顯然隻具備很小的抵抗能力。即使在這條防線上配置最大的兵力,如果進攻的兵力同防禦的兵力差不多,這條防線的抵抗力還是很小的。因此,單線式防禦的目的隻是抵禦力量較弱的進攻(不論造成進攻力量較弱的原因是戰鬥意誌不強,還是投入兵力不大,都是如此)。
中國的萬裏長城就是在這個意義上修築的,它是為抵禦韃靼人的侵襲而修築的屏障。同亞洲和土耳其接壤的歐洲各國的所有防線和邊防設施也都具有相同的意義。在這種場合采取單線式防禦,既非不合理的,也非不符合目的。當然,這種防禦並不能防止每一次侵襲。但是,它畢竟能增加侵襲的困難,因而能減少侵襲的次數。在這些國家同亞洲各民族幾乎總是處於戰爭狀態的情況下,防線的這種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在現代戰爭中歐洲各國之間的防線,同這種單線式防禦極為相似,如萊茵河畔和尼德蘭境內法軍的防線就是這樣。建立這些防線的目的,實際上隻是防止敵人為了征收軍稅和掠奪物資而對國土發動的進攻。這些防線隻是用來抵禦敵人的小規模行動,因而隻宜使用次要的力量。但是,當敵軍用主力進攻此類防線時,防禦方當然也就不得不用主力防守此類防線,這種防禦不能說是最好的。由於存在這種不利,以及由於防止敵人的臨時侵襲並不是主要目的,用這種防線去達到這個次要目的又很容易過多地浪費兵力,因此在今天看來,這種防線是有害的手段。戰爭的威力越大,這一手段就越沒有益處,就越有危險。
最後,為掩護軍隊舍營而設置的具有一定抵抗能力的、正麵寬大的前哨線防禦,也可以看做是真正的單線式防禦。
前哨線進行的抵抗主要是針對威脅個別營地安全的襲擾,在地形有利的情況下,這種抵抗足以發揮作用。如果進攻的是敵軍的主力,前哨線就隻能進行相對的抵抗,也就是說隻能為了贏得時間而進行抵抗。而且,這樣贏得的時間在大多數場合也不會很長,因此也不能把贏得時間看做是前哨線防禦的目的。敵軍的集結和進軍決不可能保密到防禦方隻有通過前哨的報告才能發覺它。如果防禦方處於這樣的境地,他的處境就不妙了。
可見,即使在這種場合,單線式防禦也隻是用來抵禦力量較弱的進攻,而且像在其他兩種場合一樣,並不與其使命發生矛盾。
但是,把肩負抵抗敵軍主力保衛國土重任的主力分散成一長列的防哨,也就是把它們分開配置成單線式防禦,是非常不合情理的,我們有必要詳細地探討隨同這種配置出現的情況和造成這種配置的原因。
任何山地陣地,即使它是為了集中兵力進行會戰而占領的,也都可以而且必須有比平原陣地更寬大一些的正麵。這種陣地的正麵之所以可以寬大一些,是因為地形條件使抵抗能力大大提高了。這種陣地的正麵之所以必須寬大一些,是因為防禦方,像我們在山地防禦一章中已經說過的那樣,需要有一個更廣闊的退卻用的地區。但是,如果沒有很快進行會戰的可能,如果敵人有可能同我們長時間對峙,不出現對他有利的時機就不會采取行動(這是大多數戰爭中極為常見的狀態),那麼,防禦方自然就可以不局限於隻占領最必需的地區,他自然就可以在保障軍隊安全的前提下向左右盡可能多控製一些地區,從而取得種種利益,這一點我們還要進一步說明。在便於通行的開闊地帶,人們通過運動可以比在山地更有效地達到這一目的,因此,在開闊地區很少有必要通過擴大陣地正麵和分散兵力來達到這個目的。同時,這樣做也非常危險,因為分散的每個部分隻有較小的抵抗能力。
但是,在山地要想保住任何一個地區,主要依靠扼守地區的防禦。在山地,防禦方不可能很快地趕到受威脅的地段,如果敵人搶先一步,那麼,即使防禦方投入的兵力比進攻方大一些,他也很難把敵人趕走。由於這些原因,人們在山地防禦時經常采用的兵力部署,盡管不是真正的單線式防禦,也是近乎單線式防禦。當然,這種分散成許多防哨的部署和單線式防禦還有區別,但是,統帥往往在不知不覺中跨過這個差別而陷入單線式防禦。最初,他們分散兵力的目的隻是為了掩護和保住某個地區,後來是為了軍隊本身的安全。每個防哨的指揮官都希望占領自己防哨左右的這個或那個地段以便對自己有利;這樣一來,整個部隊就在不知不覺中逐漸地把兵力分散了。
因此,以主力進行的單線式防禦,我們認為並不是為了製止敵人軍隊的進攻而有意選擇的作戰形式,而是防禦方為了追求另一個與此完全不同的目的(即在敵人無意采取決定性行動時為了保住和掩護自己的國土)而陷入的一種狀態。盡管如此,陷入這種狀態總是一種錯誤,而誘使統帥陸續派出一支支小部隊去設立防哨的理由,同軍隊主力所要達到的目的相比,總是無足輕重的。我們上麵這樣的認識隻是說明統帥有可能產生這樣的錯誤。人們往往沒有注意這是由於對敵我形勢估計的錯誤,而認為是防禦方法本身有缺陷。而且,每當采用這種方法取得有利的結果時,或者至少沒有遭受損失時,他們又默認這種方法是有效的。在七年戰爭中亨利親王在他指揮的幾次戰局裏,雖然采取了最令人難以理解的、最明顯的正麵寬大的防哨部署,因而這幾次戰局比任何其他戰局更值得稱為單線式防禦,但是,國王認為這幾次戰局是無可非議的,人們也就因此對之讚不絕口了。人們當然完全可以為親王這些部署辯解,他們可以說親王是了解情況的,他知道敵人不會采取任何重大的行動,他配置軍隊的目的始終是盡可能占領寬正麵地區,所以隻要情況許可,他是應當盡可能地擴大防禦正麵的。但是,假設親王由於這種部署而遭到失敗,損失慘重,人們恐怕就會這樣說了:這並不是親王采用的防禦方法本身有缺陷,隻是他選擇手段不恰當,使用這種方法的場合不適宜。
以上我們詳盡地說明了主力部隊在戰區內是怎樣形成所謂單線式防禦的,並且說明了這種防禦怎樣才是合理的、有利的,而不是荒謬的,但是,我們還必須指出,統帥或他們的司令部,有時確實可能由於忽略了單線式防禦本來的意義,而把它的相對價值絕對化了,相信它真能防止敵人的任何進攻,這樣就不是采用手段不當,而是把手段完全理解錯了,事實上似乎也曾經有過這種情況。我們認為,1793年和1794年普、奧兩軍在孚日山的防禦中似乎就做的是這種蠢事111.
第二十三章 國土的鎖鑰
在軍事藝術中,任何理論概念在批判時都沒有受到我們將要談到的這個概念那樣的重視。這個概念是人們在記述會戰和戰局時最愛加以炫耀的東西,是常用的做出論斷的根據,是一種徒具科學形式的、不完整的論據,隻是批判者用來誇耀自己博學的東西。但是,這個概念卻既沒有定義,也從來沒有人能清楚地加以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