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森林地防禦(3)(2 / 3)

(1)戰爭是在本國腹地進行的;

(2)戰爭的勝負並不僅僅由一次戰役失敗決定;

(3)戰區包括很大一部分國土;

(4)民族的性格有利於采取這種措施;

(5)國土上有山脈、森林、沼澤,或耕作地,地形極其複雜,通行困難。

人口的多少不起決定性作用,因為在民眾戰爭中很少會發生人員缺乏的情況。居民的貧富也不直接起決定性作用,或者至少不應該起決定性作用,但是,不容否認,貧窮的、習慣於吃苦耐勞的人民往往也表現得更勇敢,更堅強。

德國很多地區的居民住得很分散,這種情況非常有利於發揮民眾戰爭的作用。有這種特點的地區,就可以分割成較多的零散的小塊,更便於人們隱蔽,在這裏道路雖多,但很不好,軍隊營舍會遇到無窮的困難,尤其是民眾戰爭通常都具有的一種特點,即處處都有抵抗的因素,在這裏會小規模地反複出現。但是,處處又都捉摸不到。如果居民集中居住在一些村莊裏,那麼,敵軍就會占領那些反抗最激烈的村莊,甚至為了懲罰居民而把這些村莊搶光、燒光,但是,這種做法對威斯特伐倫的農民大概是行不通的。

民兵和武裝的群眾不能而且不應該用來對抗敵軍的主力,甚至也不能用來對付較大的部隊,它們不能用來粉碎敵軍的核心,而隻能從外部和邊緣去蠶食敵人的軍隊。它們應該在進攻者的大部隊沒有到達的戰區兩側起來反抗,使這些地區完全擺脫敵人的影響。它們應該像密集在戰區兩側的烏雲,緊跟著前進的敵人移動。在敵人尚未出現的地方,人們是不缺乏武裝起來反抗敵人的勇氣的,受這個榜樣的鼓舞,鄰近地區的大批居民也會陸續燃起反抗之火。這樣,反抗的火焰就會以燎原之勢蔓延,一直燒到進攻者的基地,燒到他的交通線,並破壞其賴以生存的生命線。當然,我們並不把民眾戰爭誇大為萬能的,並不把民眾戰爭看做是人們無法對付的風雨,是單靠軍隊無法對付的用之不盡的不可戰勝的東西。總之,我們的論斷不是以那些吹噓民眾戰爭的言論為基礎的,但是,我們仍然不得不承認,人們不能像驅逐一隊士兵那樣趕走武裝的農民。士兵像一群家畜那樣集結在一起,通常是筆直地向前奔跑,而武裝的農民卻用不著什麼巧妙的計劃就會向四麵八方散開。這樣一來,任何小部隊在山地、森林,或者地形極其複雜的地區行軍就都非常危險,因為隨時都有可能發生戰鬥,一支行軍的縱隊即使很久沒有發現新的敵人,那些早先被縱隊先頭逐走的農民也還有可能隨時出現在縱隊尾部的附近。至於破壞道路和封鎖隘路所使用的手段,正規軍的前哨或別動隊同發動起來的農民相比,就如同機器與人相比一樣。敵人除了派很多部隊護送運輸隊,駐守在兵站、隘口、橋梁等地以外,沒有其他辦法。群眾武裝最初的活動規模很有限,敵人由於害怕過多地分散自己的兵力,也不會派很多的兵力去對付他們。民眾戰爭的火焰通常恰恰就是在同這些小部隊的鬥爭中燃燒起來的,在某些地方,群眾武裝依靠數量上的優勢戰勝了敵軍的這些小部隊,於是他們的勇氣增加了,鬥誌更激昂了,鬥爭也更積極了,一直發展到能夠決定整個結局為止。

根據我們對民眾戰爭的看法,民眾戰爭必須像雲霧一樣,在任何地方都不凝結成一個反抗的核心。否則,敵人就會用相應的兵力來打擊這個核心,粉碎它,俘虜大批人員。這時,群眾的勇氣就會低落下來,大家都會認為大局已定,繼續奮鬥是徒勞無益的,因而放下手中的武器。但另一方麵,這種雲霧卻還有必要在某些地方凝結成較密的雲層,形成一些將來能夠發出強烈閃電的具有威脅力量的烏雲。這些地方,正如我們已經說過的那樣,主要是在敵人戰區的兩側。在這裏,群眾武裝必須結合成更大的、更有組織的整體,並配以少數正規軍,這樣,群眾武裝就會具有正規軍的形式,敢於采取較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從這些地點開始,越往敵人的正後方,群眾武裝應該越分散,因為他們在那裏會受到最強烈的打擊。上述較為集中的群眾武裝的任務是襲擊敵人留下的較大的守備部隊,此外,它們還要使敵人產生恐懼和憂慮,加深整個民眾武裝在精神上所造成的壓力。沒有這些較集中的群眾武裝,群眾武裝的全部活動就會沒有力量,整個形勢就不足以使敵人產生極度不安。

統帥要想根據自己的意願使群眾武裝具有上述力量,最簡便的方法是派小部分的正規軍去支援他們。沒有正規軍的支援作鼓舞,群眾多半會缺乏拿起武器的信心和動力。派來支援的部隊越多,對群眾的吸引力就越強,民眾鬥爭的聲勢就會像雪崩那樣越加浩大。但是,前去支援的正規軍的數量不能超過一定的限度。因為,一方麵,為了這個次要目的而分散兵力,使整個軍隊形成的防線正麵較寬,處處都很薄弱,這是十分有害的,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正規軍和群眾武裝肯定會同歸於盡;另一方麵,經驗也告訴我們,一個地區的正規軍太多時,通常會減弱民眾戰爭的力量和效果,其原因是:第一,正規軍太多會把過多的敵軍吸引到這個地區來;第二,這時群眾就會依賴自己的正規軍;第三,大量部隊駐在一個地區,宿營、運輸、糧秣供應等會大大消耗居民的力量。

防止敵人對民眾戰爭進行強有力的還擊的另一個手段是,基本或根本不把這一巨大的戰略防禦手段用於戰術防禦;這同時也是運用民眾戰爭的一個主要原則。群眾武裝的戰鬥特點同素質較差的部隊的一切戰鬥特點相同,他們攻擊時非常猛烈而有力,但是不夠沉著,難以持久。此外,對群眾武裝來說,戰敗和被擊退是無關緊要的,因為他們對此早有準備。但是,他們卻不能遭到傷亡慘重、被俘很多等致命的打擊,因為這樣的失敗會使民眾戰爭的火焰很快地熄滅。這兩個特點同戰術防禦的性質是完全不相容的。防禦戰鬥要求部隊進行持久的、緩慢而有計劃的行動和果敢的冒險;如果防禦不過是一種單純的嚐試性活動可以很快放棄,那麼,它永遠也不能帶來成果。因此,用群眾武裝防禦某一地段時,絕不應該讓他們進行決定性的防禦戰鬥,否則,即使情況再有利,他們也會遭到毀滅。由此可見,群眾武裝可以而且應該在其能力所及的範圍內用來防守山地的入口、沼澤的通道、江河的渡口等。但是,當這些地點被敵人突破時,群眾武裝就不能集結在狹小的、最後的陣地上(即正規的防禦陣地上),因為這樣會被敵人封鎖住,他們應該分散開,利用突然襲擊繼續進行防禦。不論民眾多麼勇敢,多麼尚武,不論他們對敵人的憎恨有多麼強烈,地形對他們多麼有利,應該承認,民眾戰爭在過分危險的氣氛中是不能持久的。因此,如果人們想使民眾戰爭這種燃料在某個地方燃起熊熊烈火,那就必須選擇一個離危險較遠的既通風而又不致遭到重大打擊被撲滅火焰的地方。

以上的論述與其說是客觀的分析,不如說是對實際情況的一種感受,因為民眾戰爭出現得還很少,而那些曾長期親眼目睹這種戰爭的人又對其論述得太少。經過這些考察以後,我們還要說明一點,對群眾武裝的支持可以通過兩種不同的方式納入戰略防禦計劃,那就是:把群眾武裝作為會戰失敗後的最後補救手段,或者作為決定性會戰前的自然輔助手段。在後一種情況下,必須以向本國腹地退卻和在本篇第八章和第二十四章談過的那種間接還擊方法作為前提條件。因此,在這裏我們隻簡單地談談會戰失敗後征集民兵的問題。

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應該認為自己的命運,也就是國家的存亡取決於一兩次會戰(即使是最有決定意義的會戰)。一個國家即使戰敗了,通過征集自己的新兵和利用敵人在每次持續性的進攻中必然要受到的兵力上的削弱,也可能看到形勢的轉變,此外,還可能得到外來的援助。一次會戰的失敗離亡國還差得很遠。當民眾看到自己置身於深淵的邊緣時,他們會像溺水的人本能地去抓稻草那樣,想盡一切辦法挽救自己,這是符合精神世界的自然規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