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戰區防禦(續)(1)(3 / 3)

在進一步探討防禦的特點以前,我們必須先談談《進攻》一篇所提及的進攻者在不求決戰時通常追求的目標。這些目標是:

(1)在不進行決戰的條件下,占領對方大片國土。

(2)在上述同樣的條件下,奪取大倉庫。

(3)占領沒有守護的要塞。雖然圍攻要塞是一種比較艱巨的、常常要付出很大力量的行動,但是它不會帶來什麼災禍,因為人們在最不利的情況下可以放棄這一行動而避免受到重大實際損失。

(4)最後,進行有限意義上的戰鬥並奪取戰鬥的勝利。進行這種戰鬥無需冒很大的危險,但也不會獲得很多的利益。這種戰鬥在整個戰略紐帶上不是會產生重大結果的那部分,它或者為了戰鬥本身,或者是為了獲取戰利品以及為了贏得軍人的榮譽。當然,為了這樣的目的,人們就不會不惜一切代價地進行戰鬥,而隻會等待偶然出現的有利時機,或者通過巧妙的行動來創造機會。

針對進攻者的這四個目的,防禦者可采取下列手段:

(1)把軍隊配置在要塞前麵來對要塞進行守護;

(2)擴大防禦正麵以掩護國土;

(3)如果正麵的寬度不足以掩護國土,則應向側方行軍,迅速趕到敵人前麵去攔阻敵人;

(4)避免進行不利的戰鬥。

很明顯,防禦者采用前三種手段的意圖在於:讓敵人采取主動,而自己充分利用等待的利益。這種意圖完全符合事物性質,一概地否定它是非常愚蠢的。決戰的可能性越小,這種意圖就越強。盡管從軍事行動的表麵上看,在戰局的一些不起決定作用的小規模行動中,活動往往還相當積極,但是上述意圖卻永遠是這類戰局的最本質的基礎。不論是漢尼拔還是非比阿斯,不論是腓特烈大帝還是道恩,隻要不尋求決戰也不等待決戰,他們就都遵循這一原則。至於第四種手段,則是為前三種手段服務的,是它們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

現在,我們較詳細地研究一下這幾種手段。

防禦者為了掩護要塞不受敵人攻擊而把自己的軍隊配置在要塞前麵,這初看起來似乎有些不合理,似乎是一種多餘的舉動,因為修築要塞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它獨立地抵抗敵人的進攻。但是,在現實中我們卻經常看到采取這種措施的情況。在作戰中就是這樣,往往看來最普通的事情卻是最難以理解的。可是,有誰敢僅僅根據這種表麵上的矛盾,就把千萬次出現過的情況都說成是錯誤的呢?既然一再反複地出現這種情況,就證明它一定有一個深刻的原因。這個原因就是我們在前麵已經提到過的人們精神上的軟弱。

如果我們把軍隊配置在要塞前麵,那麼敵人不打敗我們的軍隊就不能進攻要塞。這樣一次會戰就是一次決戰,如果敵人不尋求決戰,那麼他就不會發起會戰,所以我們不用會戰這把劍就可以保住自己的要塞。因此,當我們估計敵人不一定尋求決戰時,就要等待敵人發動決戰,因為敵人很可能是不願意決戰的。如果事實同我們的估計相反,敵人準備向我們發起進攻,那麼我們在大多數情況下還可以退到要塞後麵。由於我們可以采用這一手段,因而把軍隊配置在要塞前麵就更沒有什麼危險了。在這種情況下,不付任何代價地維持現狀是完全可能的,而且這決不會帶來絲毫的危險。

如果我們把軍隊配置在要塞後麵,那麼我們就恰好給進攻者提供了一個有利的目標。如果要塞不是很大,那麼進攻者即使毫無準備,無論如何也會圍攻它。為了不讓敵人攻占要塞,我們就必須趕去增援,這樣一來,我們的活動就積極主動起來,本來在向自己的目標前進的圍攻要塞的敵人卻反而成了占有者。經驗告訴我們,事物性質決定著事情必然這樣轉變。我們已經說過,進行圍攻並不一定會遭致災禍。甚至通常不敢發起會戰的,最軟弱、最不果斷、最消極的統帥,隻要能夠接近要塞,即使隻有野炮,他也會毫不猶豫地進行圍攻,因為在最不利的情況下,他還可以放棄這個行動而不致受到實際的損失。另一方麵,大多數要塞隻要被圍,在某種程度上就有可能被進攻者用強攻或某種特殊手段攻破,因此防禦者在預測可能會發生的情況時,決不可忽略這一點。